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革命武裝力量創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所分校。它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在粵東的軍事搖籃。[1]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址設在潮州城湘太馬路(即今中山路)李厝祠。1925年3月,東征軍占領潮州後,為使隨軍東征的第二期學生能補習課程,籌設潮州分校。未及一月,學生奉命返回總校,分校也告結束。黃埔軍校潮州分校。

概況

黃埔軍校建立後,由於軍校學生逐期增加,設立分校乃當務之急,於是學校在廣州長洲島的平崗、蝴蝶崗,對岸的魚珠、沙路以及廣州的沙河、北較場、陳家祠等地陸續設立「分校」。但這些「分校」的作用只是分流學生到其他地區上課,並無專門的分校組織結構,實際上還算不上是分校,仍歸本校直接管理。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廣州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革命創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所正式分校。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址設在潮州城湘太馬路(即今中山路)李厝祠。李厝祠旁邊搭葵棚作為學生教室和寢室。初定招生人數為學員一隊,入伍生三隊,後因為第一軍務師、教導師、獨立第一師先後送來編餘人員達400名,人數大增,故設學員三隊。因李厝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將入伍生分駐於金山中學及李厝祠後面的郭家祠。

12月下旬,入伍生第三隊也入校,潮城幾無空隙容納,又把駐紮在海陽縣儒學宮的第一師第一團遷入李厝祠對面的黃厝祠,學宮略事修葺作為入伍生宿舍。潮州分校形成一座有完備機構建制的分校,因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該校之有分校,當自潮州分校始……」

東征軍再次占領潮州後,復設分校於潮州城區中山路中段李厝詞。兼分校校長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王崑崙為秘書兼政治教官。同時聘請黃埔該校熊雄、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葉植楠、張光、張簡蓀、方萬方、張岳嵩等為軍事教官。

在分校任職的,還有辦公廳主任王純祖,政治部宣傳科長兼政治教官楊嗣震,總隊長兼學員大隊長李卓元等,反映國共合作創設潮州分校的真相。潮州分校舉行開學典禮,初名:「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兩側懸掛布制對聯,上聯為:「革命尚未成功」,下聯為「同志仍須努力」,進屏門注「青天白日」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上廳懸掛牌匾一塊,橫書「破釜沉舟」 四字。校內設辦公室,教室及學員宿舍等。

潮州分校第一期學員隊348人全部畢業,與黃埔該校第三期同等待遇,分配到第1軍(軍長何應欽)下屬各師見習。6日,第一期入伍生大隊入伍期滿,正式升為學生隊,稱為潮州分校第二期,同時補入第1軍下級軍官50人參加軍訓。第二期學校組織人選有所變更,校長何應欽,教育長鄧演達,政治部主任為何正書。

開設目的

潮州分校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所正式分校

黃埔軍校設立分校是從潮州分校開始的。起先在廣州黃埔島上雖有平崗、蝴蝶崗及駐省等分校稱呼,這不過移調該校一部分員生留駐校外訓練,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組織,不足稱為正式分校。1925年2月校軍第一次東征,底定潮汕後,為了隨軍東征的學生補習課程起見,而籌設分校於潮安縣城,但不滿一月仍返回黃埔,分校籌備也暫停了。

1925年冬,第二次東征完全消滅陳炯明殘部於潮梅之後,才恢復潮州分校,借用潮安縣城李公祠為校址。初名「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1926年3月隨着黃埔該校易名後,也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畢業文憑有兩張:一為以何應欽代校長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畢業文憑。」一為由校長蔣中正簽發,寫「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潮州分校畢業文憑。」

政治背景

國共合作創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革命武裝力量創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所分校。它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在粵東的軍事搖籃。

國共兩黨合作,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創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周恩來於當年11月接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致力於軍校的政治教育,開創了中國軍事史上軍隊政治工作的先河。

成立過程

第一次成立未果

1925年3月籌辦潮州分校不果

1925年2月,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妄圖推翻國民革命政府,其反動勢力盤踞東江。為粉碎其陰謀,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國民革命政府組織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體的國民革命軍東征。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帶領軍校本部學生以國民革命軍教導二團名義出征東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3月,東征軍勝利占領潮州。

東征軍指揮部為使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能補習課程,「因見潮州位居韓江下游,與閩贛相毗連,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其間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擬設(軍校)分校於潮州」。國民政府擬定潮州軍校「以招收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授以軍事及政治之訓練,貫輸革命知識,使其能與本黨(指國民黨)宣傳主義效力疆場」。不久,由於廣州發生劉震寰、楊希閔叛亂,國民革命軍回師廣州平叛。學生軍奉命返回黃埔軍校該校,籌辦軍校潮州分校之議「因之遂寢」。

第二次正式建立

1925年12月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正式開辦

1925年9月,國民革命軍舉行了第二次東征,徹底蕩平軍閥陳炯明的反動統治。時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帶領東征軍再次到達潮州。

1925年11月,他被國民革命政府委任為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次年2月上任。在這四個月期間,周恩來發動群眾掃除殘敵,澄清官吏,禁絕煙賭;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和東江一帶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使「各地黨部(指國民黨)與人民團體亦復如春筍怒生,有長足進步」。這些工作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開辦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局面。於是「復前議創立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初,國民革命軍東征指揮部開始籌辦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1926年3月,由於黃埔軍官學校該校易名,同年5月,潮州分校也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屬國民黨),委派何應欽任教育長(後代理校長職務),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後由劉康侯繼任),王崑崙為秘書(後由王逸常繼任)。分校仿照該校建立組織系統,設立校長、黨代表、教育長,政治部(設總務、宣傳和黨務三個科)、教官部、校長辦公廳、軍需處、副官部、總隊部和衛兵排。

各級組織陣容

分校校長是蔣介石,汪精衛任黨代表(屬國民黨),何應欽任教育長兼代校長;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分校政治部主任;王崑崙為秘書(現任北京全國政協副主席、人大副委員長),同時聘請黃埔該校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陳勉吾、張光、張鏡澄、方萬方、張岳嵩……等為軍事教官。

在分校任職的,還有辦公廳主任王純祖,總隊長兼學員大隊長李卓元(現居美國)、總隊副陳隱驥、教育副官羅策群、入伍生大隊長阮開基、大隊副宋思一(貴州省政協)、隊長劉保定、劉漢珍、余錦源、孫天放、廖運澤(南京政協)、楊德亮、區隊長楊育廷、李炳輝、黃文超(中山縣人,黃埔二期畢業,1946年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以上是當年潮州分校各級組織主要成員的陣容,反映國共合作創設潮州分校的真相。

著名人物

周恩來在潮州分校的貢獻

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早期政治部主任。他為分校的創立和政治工作的開展傾注了一腔心血。他不僅聘請黃埔軍校該校的熊雄、惲代英、肖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潮州分校政治教官,還聘請共產黨員李春蕃(馬克思主義原著翻譯家)、李春濤(國民黨左派、周恩來稱之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到校授課,並指示政治部宣傳科長、共產黨員楊嗣震創辦校刊《韓江潮》,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

周恩來主持分校政治部,着重對分校學生開展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他那充滿感染力的演講,和惲代英講授的社會發展史,肖楚女講授的經濟學概論,都非常吸引學員。政治部為學生開設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帝國主義侵華史、世界革命史、社會主義等15門課的政治教程。因此,潮州分校也同黃埔該校一樣,培養了一批具有奮鬥精神,為打倒帝國主義及軍閥而戰鬥的革命戰士。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開辦,至1926年年底結束,存在一年時間,共舉辦二期學員培訓班,為北伐軍輸送了8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在北伐軍各部隊中擔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了北伐戰爭的歷次戰鬥,先後有近200人傷亡。這些烈士的名字被載入黃埔軍校同學會榮哀錄。

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積極開展政治教育工作,使學員積極獻身於中國革命事業,為國民革命作出的貢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在國共合作的歷史篇章中閃爍着不可磨滅的光輝。

學員來源

第一期學員來源:從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十四師考送下級幹部三百四十八人組成,帶八成薪入學。編為學員大隊分三個中隊受訓。至1926年6月畢業,計畢業生三百四十人,列入黃埔該校第三期同等待遇,分發到各軍充下級幹部參加北伐。

第二期學生來源:由東江、潮梅各縣招考中學生五百一十二人,編為入伍生大隊,下分三個中隊,於1925年12月18日正式上課,1926年6月入伍期滿,升入正科學生。同時在第一軍下級幹部選派五十多人參加升學,接受軍事政治訓練或充山班長,他們用自己的實戰經驗以老帶新,在分校起模範帶頭作用。

第二期於本年底畢業後,1927年1月將畢業生三百八十人分發到國民革命軍各部隊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北伐,列入黃埔該校第四期同等待遇。此後潮州分校結束不再續辦。

革命貢獻

北伐開始後,福建軍閥周蔭人勾結吳佩孚、孫傳芳企圖侵擾廣東潮、梅一帶,擾亂我革命軍後方。1926年9月20日何應欽奉命任北伐軍東路總指揮,挑選分校學生編成炮兵團,由蘇聯顧問加羅黨夫教練。又調原教導團即五十八團長王文翰所部,與十一師五十一團協同第一軍第三師、十四師、獨四師共六千人,槍、炮六門編入戰鬥序列,集中大埔、永定外圍一帶。當時入侵之敵約兩萬多、炮二十多門,使用四倍於我之兵力,向我鬆口、蕉嶺、饒平三路襲來。

10月8日何應欽統率所部分進合擊,直攻永定縣城,和敵孫雲峰旅及五省聯軍第四方面軍周蔭人司令部直屬部隊,經一晝夜激戰,將敵完全摧毀。這一戰役勝利地占領永定城。大部敵兵被俘,周逆僅以身免。繼之由何應欽率譚曙卿、馮軼裴、張貞、曹萬順、杜起雲各師官兵分道入閩,勢如破竹地平定閩局,安擾地方後乘勝入浙。然後會同入贛的中路北伐軍白崇禧部繼陽杭、滬、寧進軍,把所謂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殘部被趕過長江向北逃竄。各路北伐軍會師占領南京。這一次北伐初步實現孫中山先生多年的遺願和期望,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果。

潮州分校畢業生,分發到各路北伐軍各部隊擔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過許多戰鬥。據黃埔同學會1928年初步統計,分校畢業生傷亡近二百人,而載入榮哀錄。可見潮州分校革命師生對我國革命是作出一定貢獻的。

發展現狀

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