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豐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黃豐鎮

所屬地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

黃豐鎮,隸屬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地處彭山區東部,東與仁壽縣視高街道接壤,南與富牛鎮連界,西與江口街道毗鄰,北與江口街道和仁壽縣視高街道相連, 行政區域面積40.38平方千米。 1953年3月,黃豐鄉第5保(今江口鎮白蠟村)劃歸永豐鄉;1955年11月,新豐鄉併入黃豐鄉;1996年,黃豐鄉改黃豐鎮。 截至2018年末,黃豐鎮戶籍人口為17871人。 截至2020年6月,黃豐鎮轄2個社區、4個行政村。 2011年,黃豐鎮完成財政總收入300萬元。 2018年,黃豐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1]

目錄

位置境域

黃豐鎮地處彭山區東部,東與仁壽縣視高街道接壤,南與富牛鎮連界,西與江口街道毗鄰,北與江口街道和仁壽縣視高街道相連, 行政區域面積40.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黃豐鎮境內屬於典型的淺丘地區,多長丘山。

氣候

黃豐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長,無酷熱,多夏旱,少伏旱,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洪澇,冬無嚴寒少霜雪,春季氣溫回升早,但多寒潮低溫,秋多綿雨降溫快。多年平均氣溫16℃,極端低溫-3.6℃;極端高溫37.8℃。無霜期年平均30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1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61毫米。

水文

黃豐鎮境內有金魚寺河,位於境內東南部,發源於江口插旗山和錦江鄉的九龍山,繞經仁壽縣裡仁鄉在黃豐鎮合流直達眉山太和場注入岷江。該河流域面積180平方千米,徑流量0.7億立方米,全長27.1千米。此河夏秋多水,冬春斷流,河床上窄下寬,屬季節性徐水排洪河道。

自然災害

黃豐鎮最嚴重的一次水災發生在1947年5月,境內350戶1200人受災,死亡所牲畜150頭(只),傷270頭(只);損毀房屋70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324畝,無收成100畝;1973年山洪暴發,部分農房毀壞,農作物受災面積上千畝,其中百餘畝無收成;1984年7月29日,降雨248.8毫米,山洪暴發,房屋被淹沒172間,垮塌871間,衝垮田坡1201條,塘壩30座,地坡710條,糧食作物受災面積1186畝,減產14.9萬千克,沖走魚苗61.2萬尾,損失成魚0.6萬千克;1995年8月10—12日,連降暴雨,山洪暴漲。全鎮受災110戶350人,倒塌房屋150間,毀壞公路200多米,橋、涵洞10餘處,沖毀灌溉渠道10處,長200米,淹沒水稻、玉米紅苕等糧食作物面積9000多畝,損失糧食13.8萬千克,毀壞田地150畝,損失魚苗200萬尾、成魚15萬千克。最嚴重的旱災發生在1939年春旱,小麥減產70%,油菜、豆類作物分別減產80%和85%;1943年5月,遭受歷史上少見的乾旱,塘、冬水田多數乾涸,全鄉2086.4畝稻田只栽插1456.3畝;1963年大旱,農作物受災面積1143畝,糧食作物減產三至五成者達672畝,損失糧食數萬千克;1973年3月,遭受歷史罕見的乾旱,塘、庫乾涸,冬水田多數龜裂,打井抗旱,小麥受災面積近千畝,其中數十畝無收成;1986年,大春作物遭受嚴重夏旱,受災面積6488畝,其中水稻受災面積4053畝,玉米受災面積2135畝,糧食作物減產108.6萬千克,其中水稻、玉米分別減產80.3萬千克和25.1萬千克;1994年連續出現春旱、夏旱、伏旱,旱情時間之長,危害之大,在歷史尚屬罕見,從1月到8月中旬,總降水量僅313.4毫米,比上年同期少231.8毫米,少24%,其中1—5月降雨101.5毫米,比多年平均少94毫米,水稻田大部分斷水、乾裂,玉米、紅苕、蔬菜、甘蔗等作物多數萎蔫,部分村民和牲畜飲水困難有。最嚴重的低溫凍害發生在1928年12月,大雪,雪厚3寸許,部分耕牛凍死;1975年秋末冬初,陰雨綿綿,急劇降溫,連續數日氣溫在-2℃~3℃,屋檐吊冰凍條,樹梢被凍死,小麥只能大撒播,小春作物大幅度減產,是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凍害。

土地資源

2011年,黃豐鎮有耕地面積18641畝,其中水田15772畝,旱地2849畝。

人口

2011年末,黃豐鎮總人口18043人。總人口中,男性9701人,占53.77%;女性8342人,占46.23%;14歲以下1913人,占10.6%;15—64歲12815人,占71%;65歲以上3315人,占18.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回、藏、彝等少數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3.01‰,人口死亡率8.25‰,人口自然增長率4.7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47人。 2017年末,黃豐鎮常住人口為15740人。 截至2018年末,黃豐鎮戶籍人口為17871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