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骨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麻骨風(學名:Gnetum montanum Markgr.)買麻藤科植物,大藤本,
高達10米以上,小枝圓或扁圓,光滑,稀具細縱皺紋。中國、印度、錫金、緬甸、泰國、老撾及越南有分布。
【別名】買子藤(《廣東通志》),駁骨藤(《陸川本草》),大節藤、烏骨風、麻骨風、黑藤、雞節藤、鶴膝風、小木米藤(《廣西藥植名錄》),脫節藤、竹節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接骨藤
作藥用時可祛風除濕,活血散瘀。莖葉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
形態特徵
大藤本,高達10米以上,小枝圓或扁圓,光滑,稀具細縱皺紋。
葉形大小多變,通常呈矩圓形,稀矩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革質或半革質,
長10-25厘米,寬4-11厘米,先端具短鈍尖頭,基部圓或寬楔形,側脈8-13對,葉柄長8-15毫米。
雄球花序1-2回三出分枝,排列疏鬆,長2.5-6厘米,總梗長6-12毫米,
雄球花穗圓柱形,長2-3厘米,徑2.5-3毫米,具13-17輪環狀總苞,每輪環狀總苞內有雄花25-45,
排成兩行,雄花基部有密生短毛,假花被稍肥厚成盾形筒,頂端平,成不規則的多角形或扁圓形,
花絲連合,約1/3自假花被頂端伸出,花葯橢圓形,花穗上端具少數不育雌花排成一輪;
雌球花序側生老枝上,單生或數序叢生,總梗長2-3厘米,主軸細長,有3-4對分枝,雌球花穗長2-3厘米,
徑約4毫米,每輪環狀總苞內有雌花5-8,胚珠橢圓狀卵圓形,先端有短珠被管,
管口深裂成條狀裂片,基部有少量短毛;雌球花穗成熟時長約10厘米。
種子矩圓狀卵圓形或矩圓形,長1.5-2厘米,徑1-1.2厘米,
熟時黃褐色或紅褐色,光滑,有時被亮銀色鱗斑,種子柄長2-5毫米。花期6-7月,種子8-9月成熟。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在試管內買麻藤(品種未鑑定)100%煎劑對甲型鏈球菌、卡他奈氏菌、溶血性嗜血桿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扦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抑菌作用 在試管內買麻藤(品種未鑑定)100%煎劑對甲型鏈球菌、卡他奈氏菌、溶血性嗜血桿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強心作用 0.1%消旋去甲烏藥鹼鹽酸鹽0.1ml,可使豚鼠離體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快,顯示強心作用。
3、解痙作用 豚鼠肺灌流實驗發現對組胺、乙酰膽鹼和5-羥色胺等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拮抗作用。在靜注0.1mg/kg後即顯示拮抗組胺引起的氣管痙攣。
4、鎮咳作用 複方買麻藤(買麻藤2份,鹽膚木1份)的煎劑,經動物實驗證明,有止喘作用及較弱的鎮咳作用。
功用主治 [1] 祛風除濕,活血散瘀。莖葉: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根:治鶴膝風。
①《陸川本草》:"莖葉:續筋骨。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
②《廣西藥植名錄》:"莖葉:接骨,消腫,止痛。治風濕骨痛。根:治鶴膝風。"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藤莖祛風去濕,活血散瘀。
治風濕性腰腿痛,筋骨酸軟,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外用:搗敷或搗爛酒炒敷。[1]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
取買麻藤1r2兩,加水2碗,煎後沖冰糖服,每日1~2劑。高熱者加用其它藥物。治療急性呼吸遭炎症感染50例,多數服藥1~4劑見效。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買麻藤4兩,水煎兩次,混合濃縮成60毫升,3次分服,10日為一療程。
治療90例,控制19例,顯效27例,好轉31例,無效13例。或用買麻藤1.5兩,
鹽膚木干根或莖1兩,製成糖漿或片劑,一日3次分服。治療196例,結果控制27例,
顯效50例,好轉76例,無效43例。將近半數病例在三天內見效,絕大多數在10天內見效。
其止咳、化痰作用優於平喘,且祛痰作用似與抑制腺體分泌有關。對中醫辨證屬於虛寒型的療效較好,
屬痰熱型和肺燥型的療效較差。適當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副作用:
以口乾、頭暈為主,其次如視力模糊,鼻咽乾燥,胃痛等。一般均較輕微,
多自行消失,不影響治療此外,曾將買麻藤、鹽膚木加入撲爾敏製成霧化劑行霧化吸入,
治療84例,控制27例,顯效24例,好轉27例,無效6例。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治療急性胰腺炎
將買麻藤製成200%濃度煎液,日服3次,每次20毫升,治療20例,見效18例,無效2例。見效時間最快2天,最長9天,平均為6天。
目錄
參考來源
- ↑ 買麻藤的功效與作用_,中藥材天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