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麴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麴義

中文名    麴義 逝世日期   公元200年 別 名      曲義、麴義 職 業     武將 出生地    涼州 主要成就 界橋之戰大破公孫瓚 結 局     驕恣不軌被袁

人物生平

叛韓就袁 麴義,一做曲義。漢靈帝年間,平原麴氏避難西平,成為當地的大姓,麴義常在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

初平二年(191年),麴義背叛韓馥,韓馥親自率兵征討,反被麴義擊敗,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於是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紮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

界橋先登

初平二年(191年)冬天,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藉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着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着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連戰公孫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殺害劉虞,盡得幽州之地,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餘。公孫瓚連戰連敗,只得退還易京固守不出,麴義等乘勝追擊,包圍易京。

公孫瓚在易京內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驕恣被殺

後來麴義因自恃有功而驕傲放縱、心懷不軌,袁紹召見他將其斬殺,兼併他的部眾,有餘部逃亡的,也被袁紹分兵撲滅。

後漢書中這麼記載: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1]

人物評價

袁紹: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王粲: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

史書記載

英雄記 (袁)紹[2]自往征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紹在後,未到橋十數里,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藝術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麴義於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登場,袁紹、公孫瓚兩軍在磐河對峙,袁紹令麴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自引馬步軍於後接應。公孫瓚遣大將嚴綱為先鋒,鼓譟前來,麴義軍亂箭齊發,麴義拍馬舞刀,斬嚴綱於馬下,直殺過界橋,擊敗公孫瓚,斬將奪旗,復引軍沖公孫瓚後軍,正撞着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