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邑太清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鹿邑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據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42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自"靖康之亂"後,太清宮屢遭破壞,後又數度廛修。現存建築為明清所建。

1986年太清宮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基本內容

中文名:太清宮

地位:老子誕生地、道教聖地

所屬國家:中國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位置: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景區級別:AAAA級

所屬城市:河南周口

開放時間:08:00~17:00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介紹

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太清宮是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冊封老子母為「先天太后」,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成洞霄宮,位置在太清宮北一里。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規模達到鼎盛,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宮內建築排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後宮。前宮祀老子,後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兩宮占地872畝,各種建築600餘間,殿閣棋布,雄偉壯觀,極盛一時。 "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中有九步井仍存。大殿內供有老子塑像,殿側立有高約1.5米,直徑約25公分的鐵柱一根,人稱"趕山鞭",實為老子"柱下史"職務的象徵。自"靖康之難"後,太清宮屢遭破壞,後又數度廛修。

歷代擴建

據《後漢書》和《鹿邑縣誌》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水經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

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於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後宮,其規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謁老子廟,為老子上尊號「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道德經》作注,刻石立於太清宮,該碑猶存,和太清宮及其所余歷代碑刻一起,於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守太清宮。

唐末黃巢起義,太清宮毀於兵事。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洞宵二宮,規模比唐時有加,並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碑刻尤存。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保存完好。在這期間,太清宮盛極,來往不絕的不僅有達官貴人,騷人墨客也常來此流連駐足。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這裡留下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珍貴詩篇。

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築都毀於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一後,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予以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屬太清宮所有,碑刻今存。當時規模尚十分可觀,然與唐宋盛時相比,僅存「十一於千百也」。

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築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模已遠不如昔日。

太清宮現存主體建築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築三聖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掘出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馬坑、唐宋建築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築的大型文物古蹟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北京和河南省的多名考古專家一致認定,發現的大量祭祀器具證明歷代祭老在太清宮、祭李母在後宮,同歷代文獻記載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從而載入史冊,震驚海內外。1986年太清宮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胡耀邦、張愛萍、楊得志、朱鎔基、國務院溫家寶總理、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也先後遊覽了這塊聖地。

道德經注碑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於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於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為文人題詠。碑文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一、這通碑是現存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太清宮歷史上有許多碑刻,因為年代的久遠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絕大部分碑刻都毀掉了,只有極少數的碑刻留存了下來。這塊碑刻是留下來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極殿前牆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碑刻為金代,清代的,而這塊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清重修碑

該碑立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距今已320多年的歷史。碑高2米,寬0.78米,厚0.22米,梯形碑首,同西側碑一樣,也是首身一石,下有碑座,為青石刻成。楷書碑文,滿行55字。說的是周道聖等人捐款集資重修清重修太清宮碑記太極殿的事情。[1]碑文內容開頭是:「鹿邑東賴鄉仙境,名日太清宮,有太極殿,老子居焉。」說太極殿就是老子故居。這塊碑的末尾說,雖經我等盡力修繕,同唐宋之盛隆相比僅存什一於千百也。可見到康熙年間,太清宮的建築同唐宋時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

太清宮古蹟

太清宮鎮境內有關老子的名勝古蹟眾多: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后之贊碑、洞霄宮、聖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二十餘處。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