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鷹不泊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鷹不泊薳
圖片來自360百科

鷹不泊薳,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勒欓Zanthoxylum avicennae(lam.) DC的嫩葉。具有利膽退黃、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乳癰。[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鷹不泊薳
漢語拼音:Yīnɡ Bù Bó yuǎn
別名:烏鴉不企樹、竻當(《嶺南採藥錄》),鳥不宿、畫眉架(《嶺南草藥志》),刺倒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利膽退黃、解毒消癰
主治:濕熱黃疸、乳癰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鷹不泊薳

拼音名:Yīnɡ Bù Bó yuǎn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勒欓的嫩葉。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鷹不泊"條。

化學成份

葉含橙皮甙。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求原》:"同米粉食治黃疸。"
  • ②《嶺南採藥錄》:"患乳瘡,取嫩葉搗爛煎,酒沖服,以醉為度,用其渣敷瘡之四圍,中留孔以泄毒氣。"[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功能

利膽退黃、解毒消癰。

主治

濕熱黃疸、乳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搗敷。

化學成分

葉含橙皮甙。

相關論述

  • 1、《本草求原》:同米粉食治黃疸。
  • 2、《嶺南採藥錄》:患乳瘡,取嫩葉搗爛煎,酒沖服,以醉為度,用其渣敷瘡之四圍,中留孔以泄毒氣。

植物種屬

芸香科植物勒欓。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2m。主幹上着生三角形紅褐色較大的皮刺,枝上的皮刺較小,長1-3mm。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上有甚窄的葉翼,表面下陷成小溝狀;小葉片13-18片,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菱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狹尖或短尾狀尖,鈍頭且常微凹,基部楔形,歪斜,兩側不對稱,邊緣常背卷。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花5基數;萼片卵形,長約0.5mm;花瓣淡青色,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2mm;雄花的雄蕊比花瓣長,藥隔先端凸尖;退化雄蕊2叉裂;雌花無退化雄蕊,心皮2枚。成熟心皮1-2,紫紅色,表面有粗大的腺點,排列規則。種子卵形,長約4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台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平地、山坡的樹林中或路旁。[3]

參考資料

  1. 鷹不泊薳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鷹不泊薳中藥大全
  3. 鷹不泊薳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