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棄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圖片來自搜狐網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一首歌詠江南農村美好景色的詞,上闋寫近景,下闋寫遠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詞人厭棄城市繁華,熱愛鄉野生活的情趣。他在熟悉農村生活的基礎上,繪製出一幅清新、美麗的山鄉風景畫,反映出其陶醉於農村優美景色的心情。全詞畫面優美,情致盎然,意蘊深厚

原文

辛棄疾〔宋代〕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譯文

田間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新枝上剛剛綻放出嫩芽,東面鄰居家養的蠶種已經孵出了小蠶。平坦的山崗上長滿了細草,小黃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時節的樹林,樹枝間棲息着一隻只烏鴉。

青山遠遠近近,小路縱橫交錯,飄揚着青布酒旗那邊有一戶賣酒的人家。城裡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風雨的摧殘,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邊盛開的薺菜花。

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江南農村美好景色的詞,上闋寫近景,下闋寫遠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厭棄城市繁華,熱愛鄉野生活的情趣。作者在熟悉農村生活的基礎上,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清新、美麗的山鄉風景畫,反映了他陶醉於農村優美景色的心情。這首詞畫面優美,情致盎然,意蘊深厚。

  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里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閒,神態。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於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寫景。這裡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裡。「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儘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加入一些人的情調,有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了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是很愉快的。但詞人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裡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託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這裡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詞中用了反襯手法,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詞人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託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

創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帶湖。若按所賦的內容,則此篇所寫,應當是「春日即事」或「鄉間所見」,為作者寓居帶湖期間的作品。

簡析

  這是一首歌詠江南農村美好景色的詞,上闋寫近景,下闋寫遠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詞人厭棄城市繁華,熱愛鄉野生活的情趣。他在熟悉農村生活的基礎上,繪製出一幅清新、美麗的山鄉風景畫,反映出其陶醉於農村優美景色的心情。全詞畫面優美,情致盎然,意蘊深厚。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