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鶴城三景(陳世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鶴城三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鶴城三景》中國當代作家陳世隆的散文。

作品欣賞

鶴城三景

多數人在一個地方居住久了,就覺得沒有風景可看,其實並不然。我在鶴城生活近三十年,並沒有無風景之感,反而每看一次「景」,就有一次新意,收穫新的感悟

在鶴城立交橋北橋頭西邊,每天清晨都有許多農民工在等着接活兒,路旁民工扎堆,天天如此。據了解,在橋頭謀活的大多都是楊峪河、劉灣、陳塬和沙河子的本地人,也有少部分外地人。有單獨一個的,也有三五成群的;有背着鼓鼓囊囊雙肩包的,也有斜挎小布包裹的;有推着載有行李破舊自行車的,也有穿着黃膠鞋提着裝有乾糧塑料袋的。他們手上大多拿着幹活的工具,有鋸子、鐵錘、電鑽、瓦刀、鏟子、鉗子、鐵杴、鐵鍬、擋灰板、刷牆輥子等,一看行頭便知,他們都是干建築等方面體力活的農民工。只要有僱主過來找人幹活兒,等活的人往往一哄而上,圍着顧主爭搶活兒,一邊喊着「我去!我去!」一邊推推搡搡向前擠,根本不顧路上的車輛和安全。接上活的人當然高興,跟着僱主去幹活,一天的工錢和吃飯就有着落了。而沒有找到活的人,露出企盼的眼光,顯得非常的失望……

農民工的生命,像草一樣賤,卻像草一樣的頑強,他們干着最髒累的活兒,吃着最簡陋的食物,為了微薄的工錢,從不叫苦叫累,是他們讓鶴城拔起座座高樓大廈,然而,就是這一群可親可敬的農民工,與之相伴的卻往往是被人瞧不起,甚至遭到歧視。如果說,在戰爭年代那些冒着槍林彈雨,用生命保家衛國的勇士們,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那麼,在城市化進程中,那些為鶴城的繁榮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民工,稱得上是這個時代最可敬的人!

二十多年前的鶴城沒有現在這麼大,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人,更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聲。隨着有聲電子產品的普及,街道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用小喇叭播放的五花八門的叫賣聲

「收舊報紙、紙箱子,收長頭髮,回收舊手機,舊手機換菜刀、換盆、換剪刀。收舊電視、舊空調、舊電腦、電冰箱、洗衣機、電動車、摩托車、電風扇、煤氣罐……」,「煤氣罐」三個字聲音拉的特別長,叫賣聲還伴着重低音的感覺。「又甜又脆的油麻花,又黏又香的熱粽子……」隨便聽聽沒有啥問題,可是仔細琢磨,好像有點「喝開水用筷子」的多餘做作。麻花是用油炸的,當然是油的,粽子是用糯米包的,當然是黏的。

[1]

作者簡介

陳世隆,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