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鶻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鶻鷹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代號:FC-31,

首飛樣機編號:31001,

綽號:鶻鷹,

英譯:Gyrfalcon;

中國空軍尚未給該機正式編號

鶻鷹(戰機)一般指殲-31(英文:Shenyang J-31,代號:FC-31,首飛樣機編號:31001,綽號:鶻鷹,英譯:Gyrfalcon;中國空軍尚未給該機正式編號),是中國研製的第五代單座雙發隱形戰鬥機[1]

巴黎航展中國FC-31戰鬥機刷屏,2大細節證明其可能上003型航母?

發布:2019-06-25 11:16:43 更新:2019-06-25 11:16:43

事實證明,在中國海軍與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道路上,FC-31型戰鬥機的後續改進型必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說這幾天在軍事航空領域有什麼盛事上演,那一定是6月17日開始在巴黎東北的布爾歇機場舉辦的第53屆巴黎-布爾歇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了。

這次在中國航空工業展台區展示的處於最新技術狀態下的FC-31型戰機,讓各軍事媒體上又是一陣「血雨腥風」,因此咱們今兒就來說說這個飛機。

如何評價這個模型的製作工藝?

首先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從第53屆巴黎航展展出的這架FC-31型戰鬥機的外形來考察:這模型做的有點不走心,細節處理的較差,比去年底第12屆珠海航展上擺在1號館裡的那個據說是1:1.5比例的FC-31模型差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一是模型的比例有些失調,座艙蓋區域比例失調尤其嚴重,如果按照比例來計算那這架FC-31的機體尺寸甚至會直逼殲-20,從一架中重型戰鬥機變成了殲-20那種重型第五代戰鬥機了;二是隱身處理細節依然有些問題,比如在第12屆珠海航展上FC-31的模型就明確展示出了一體成型的氣泡狀座艙蓋和較銳利的機身稜線,甚至有「小F-22」之稱。

而在巴黎航展上的FC-31模型中,一體化的氣泡狀座艙蓋又變成了傳統的分立式座艙蓋,銳利的機身稜線也變得柔和了不少。同時,加上那個顯得過於隨意的「31001」編號(一般來講在更改技術狀態後飛機編號不可能沿用最早期的驗證機編號)。

有理由相信,這架FC-31「最新技術狀態型」,拿到巴黎航展上展出的意義只有兩個:一是昭示出「我們現在有這個機型在研發」或者「我們有這個技術能力來研發這個機型」,所以歡迎各位大戶前來談技術或者資金合作;

二是可能帶有一些戰略忽悠的成分,昭告天下「我們的這一機型具備較好的設計靈活度」,也就是說你想改成什麼樣的技術狀態我們就能給你改成什麼樣的技術狀態,哪怕是從中型戰鬥機改成重型戰鬥機我也能給你改出來。

因此,軍武菌認為,這一模型對於研判FC-31目前的工程研發進度只有參考意義,你要是認為即將要出來的FC-31戰機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那應該是真想多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個模型對於研判FC-31的後續改進還是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較好的思維路徑的,尤其是在它的兩個氣動設計細節上:

一是這架FC-31那看起來不太協調的前機身設計,相比去年11月在珠海展出的那架FC-31,幾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在巴黎航展展出的FC-31前部機身較高,機背較突出,甚至有了一些F/A-18型艦載機隱身改進型的影子。前部機身高的結果就是座艙高度變得非常高,前向下視視野變好;

二是這架FC-31的發動機短艙無疑進行了重新設計,發動機艙的直徑超過了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FC-31,有了那麼些YF-23戰鬥機的影子。發動機艙直徑變大無疑意味着FC-31起碼會有一個換裝新發動機的計劃。

因此,如果我們把這兩個設計細節糅合在一起考察,其結論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前向下視視野較好,而且要比平時在陸基機場運作的戰術飛機前向下視視野好上很多,這無疑是海軍固定翼航母艦載戰鬥機的技術要求:航母艦載機着艦進近由於進近起始點高度較高,下滑率很大,飛行員要同航空母艦保持視徑接觸的前提就是必須有良好的前向下視視野;

換裝新型發動機,而且是直徑較大,空氣流量更大的新型發動機,那就更是不消多說了。目前我國正處於工程研發或定型階段的軍用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項目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一個是用來給FC-1戰鬥機做配套的WS-13(研仿自俄制的RD-93)

從WS-13項目里一直有傳言說還延伸出了一個增強項目FWS-13IPE,用來作為FC-31型戰鬥機的第一階段動力。另一個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驚鴻一瞥,根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實際上研發進展十分順利的某型第四代中等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項目。

在這些中推研發項目中,使用新型的大直徑風扇,空氣流量更大,需要重新設計發動機短艙,那符合條件的無疑只有這個某型第四代中等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項目了——故而,從這兩個設計細節中,我們起碼可以再度確定一點、再度驗證一下我們之前早已經提出過的一個觀點:FC-31型戰鬥機下一階段的工程研發方向一定是為國產航空母艦配套的航母艦載機,而且是要換裝新型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航母艦載機。

當然,這段話一出去,怕是很多心心念念想着要讓殲-20型戰鬥機上艦的就要爆炸了——其實不然,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也沒得更多的選項,因為殲-20根本就不適合上艦!

我們都知道,為了適應海上運作的高鹽霧、高濕度、高溫度環境,為了適應航母起降的粗暴操作,陸基戰鬥機向艦載戰鬥機的改進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強行增肥的過程。比如美軍將作為陸基戰鬥機構型設計的YF-17型戰鬥機重新設計為艦載機的F/A-18A型戰鬥機,就付出了增重一噸多的代價。

而設計F-35C型艦載機付出的增重代價更大,直接導致F-35C甚至比背上有升力風扇死重的F-35B的空重還大。按照目前殲-20型戰鬥機的空重而言,要是真的改航母艦載機,怕是換裝了FWS-15型發動機以後,其機動性也會非常難看;

同時,由於位於成都的航空工業某研究所目前的研發任務已經非常繁重(殲-20的後續改進型是大頭),事實上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分出來研發這個殲-20的艦載機改進型了。所以可以大致推斷一下,我們給003型航母配套的航母艦載戰鬥機,應該是基於FC-31型戰鬥機進行研發的第五代航母艦載機。

當然,很多人又要質疑說什麼「FC-31型艦載機機體太小」、「中型戰鬥機無法和重型戰鬥機抗衡」之類的話——實際上在進入第五代戰鬥機時代後,中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之間的差異已經有被逐漸抹平的趨勢。

我們還是以F-35型戰鬥機來講,大家都說它是中型戰鬥機,但是在目前的「Monster」對地攻擊外掛構型下,F-35A可以用機身的6個掛架與2個彈艙掛架攜帶起碼8枚(據說最多能帶10枚)2000lb級別的重型精確制導炸彈,外掛與內置掛彈重量已經高達9噸以上,不僅超過了我軍的殲-16型雙重任務戰鬥機,甚至比我軍的轟-6轟炸機還能掛,你說它是中型戰鬥機還是重型戰鬥機呢?

實際上,可以這麼來講,儘快實現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機航空兵的五代化,儘快給海軍岸基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裝備第二種第五代戰鬥機,拉平我們在第五代戰鬥機數量與質量上的鴻溝,是遠遠比糾結誰上艦,誰吃瓜,甚至搞地域攻擊、南北之爭重要的問題。

事實證明,在中國海軍與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道路上,FC-31型戰鬥機的後續改進型必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目前要做的,還是等待,也許在今年底明年初,就會有驚喜了。

參考來源

  1. 鶻鷹,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