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鵲橋仙·夜聞杜鵑詞的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加強了此夜聞鵑的感受;下片寫夜聞鵑鳴的環境,着重於氣氛的渲染,抒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全詞圍繞「夜聞杜鵑」,以敘述的口吻,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和氛圍,突出表達了詞人宦遊生活中的孤獨愁緒。其情調深沉凝重,淒切悲涼,讀來感人至深。
原文
陸游〔宋代〕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譯文
暮春時節,眺望江面,風雨連天。篷蔽的茅屋裡,燭燈明滅,悄無人言。連樹林裡的黃鶯都停止了鳴叫,惟有杜鵑,在月夜裡孤苦哀啼。
啼聲越來越遠,帶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驚醒了我的夢,讓人清淚欲灑。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隻故園的杜鵑,帶着故園的山水,讓我不堪聽聞矣。
賞析
杜鵑,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它又名杜宇、子規、鵜鴂,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淒動人的故事。(《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因此,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想,住在蜀地的文士關於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
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詞人從景物寫起:「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檐」、「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讀者不必拘執。在這樣的寓所里,「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麼寂寥。同時作者想象出「連江風雨」、「蕭蕭暗雨打窗聲」。其愁緒便躍然紙上。「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總」字傳達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寫一筆:「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月夜的鵑啼是很淒楚的——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 「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
下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境,着重於氣氛的渲染。杜鵑,又名杜宇,這種傳說中古代蜀帝靈魂的鳥,常在夜間啼叫,其聲悽厲悲涼,往往觸發旅人思鄉之情。杜鵑這種「悲鳥」,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這杜鵑竟然可以在發出鳴叫,催成詞人幾行清淚,驚殘他一枕孤夢之後,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於夢,偏又被「驚殘」。「催成清淚」,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繼續它的哀鳴。「又」,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着人飛!這裡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悽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於它的象徵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如《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故山」,故鄉。「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進一步表明處境,生髮感慨,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未遂的心緒,而此時作客他鄉更增加了一重羈愁,這裡的「猶自……況」就是表示這種遞進。
縱觀全詞,作者先繪景,渲染氣氛,再用對比托出杜鵑夜啼,接着寫啼聲引發的感受,最後通過聯想,表達人生的感慨。可謂結構細密,層次分明。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是陸遊客居四川時期的作品。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職,之後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據夏承燾《放翁詞編年箋注》,此詞就寫於這段時間。
簡析
詞的上片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加強了此夜聞鵑的感受;下片寫夜聞鵑鳴的環境,着重於氣氛的渲染,抒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全詞圍繞「夜聞杜鵑」,以敘述的口吻,描述杜鵑夜啼的情景和氛圍,突出表達了詞人宦遊生活中的孤獨愁緒。其情調深沉凝重,淒切悲涼,讀來感人至深。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