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鴻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鴻儒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鴻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óng rú。

鴻儒,也稱大儒,指博學的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鴻儒 [1]

拼音 hóng rú

注音 ㄏㄨㄥˊ ㄖㄨˊ

解釋

博學的人。鴻,大。儒,讀書有學問的人。

出處

漢·王充《論衡·本性》:"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鴻儒博生,聞見多矣。"

唐·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明史·吳山等傳贊》:"吳山等雍容館閣,揚歷台省,固所謂詞苑之鴻儒,廟堂之巋望也。"

夏衍《力與巧》:"看來,鴻儒們不容易懂的道理,被人認為低人一等的藝人們卻是深知此中三昧的。"

其它相關

王充把"鴻儒"當作理想的培養目標。他的培養目標:第一是"鴻儒",因為"鴻儒"能獨立思考、著書立說;第二是"文人",能掌握知識、從事政治工作;第三是"通人",能博覽古今;第四是"儒生",僅有一部分知識,只比俗人稍高明一點,既沒有"盡才",又不能"成德"。他認為"儒生"是不受社會所歡迎的。

他也不滿足於培養"通人"和"文人",而主張培養"鴻儒"。這是他對當時經學教育不滿的反映。他認為死守章句,只能培章句之生",對社會沒有用處;只有培養博通古今、著書立說的"鴻儒",才對社會有好處。這種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主張是很有見地的。王充《論衡·本性》:"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