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鷗嘴噪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鷗嘴噪鷗(學名:Gelochelidon nilotica),中型水禽,體長31~39厘米。夏羽額、頭頂、枕和頭的兩側從眼和耳羽以上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珠灰色。後頸、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中央一對尾羽珠灰色。尾呈深叉狀。冬羽頭白色,頭頂和枕綴有灰色,並具不明顯的灰褐色縱紋。眼前有一小的黑色條紋;耳區有一煙灰色黑斑。後頸白色。常出入于海濱、河口及湖邊沙灘和泥地。不喜歡植物茂密的水體。成對或成鬆散的小群營巢。通常營巢於大的湖泊與河流岸邊沙地或泥地上,也在海邊或河口灘涂鹽鹼沼澤地上營巢。巢多置於沼澤中有稀疏鹽鹼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與湖泊岸邊裸露的沙灘上。巢甚簡陋,主要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淺坑,內墊以枯草即成。

分布範圍

在中國分布於新疆內蒙古東北部,遼寧南部渤海灣河北河南山東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和台灣

分布於歐洲、北非、小亞細亞、中亞、貝加爾湖、蒙古、伊朗、印度、中南半島、澳大利亞和北美。越冬於南非、波斯灣、印度、尼度尼西亞和南美。[1]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內陸淡水或鹹水湖泊、河流與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區。[2]

形態特徵

夏羽額、頭頂、枕和頭的兩側從眼和耳羽以上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珠灰色。後頸、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中央一對尾羽珠灰色。尾呈深叉狀。初級飛羽銀灰色,羽軸白色,內側沿着羽軸暗灰色,尖端較暗。次級飛羽灰色,尖端白色。眼先和眼以下的頭側和下體白色。

冬羽頭白色,頭頂和枕綴有灰色,並具不明顯的灰褐色縱紋。眼前有一小的黑色條紋;耳區有一煙灰色黑斑。後頸白色。背和內側飛羽淡灰色,幾近白色,外側飛羽黑色,中央尾羽同背,外側尾羽和整個下體白色。

幼鳥後頭和後頸赭褐色。背、肩、翅覆羽灰色,具赭色尖端。有些在肩後部具褐色亞端斑。初級飛羽似成鳥,但較暗。內側初級飛羽具白色羽緣和尖端,次級飛羽灰色,具白色尖端,有時具褐色亞端斑。其餘似成鳥。

虹膜暗褐色,嘴和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78~320克,♀185~231克;體長♂335~387毫米,♀312~372毫米;嘴峰♂36~43毫米,♀35~43毫米;翅♂278~315毫米,♀272~318毫米;尾♂101~121毫米,♀93~129毫米;跗跖♂28~29毫米,♀27~30毫米。(註:♂雄性;♀雌性)[3]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常出入于海濱、河口及湖邊沙灘和泥地。不喜歡植物茂密的水體。飛行輕快而靈敏。兩翅振動緩慢。頻繁的在水面低空飛翔。發現水中食物時,則突然垂直插入水中捕食,而後又直線升起。

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蜥蜴和小魚為食。也吃甲殼類和軟體動物。[4]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成對或成鬆散的小群營巢。通常營巢於大的湖泊與河流岸邊沙地或泥地上,也在海邊或河口灘涂鹽鹼沼澤地上營巢。巢多置於沼澤中有稀疏鹽鹼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與湖泊岸邊裸露的沙灘上。巢甚簡陋,主要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淺坑,內墊以枯草即成。巢的大小為,外徑14~35厘米,內徑9~12厘米,巢深1~3厘米。每窩產卵通常3枚。有時少至2枚和多至4枚和5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沙黃色或土黃沾綠色,被有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4~55×30~37毫米,平均49.2×35.0毫米,重27~38克,平均32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2~23天。經過親鳥28~35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飛翔。[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