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鳩摩智是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當中的北宋時代吐蕃國國師,人稱」大輪明王「。在小說中鳩摩智醉心於武功絕學,挑戰大理、少林。最終因為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譽吸走,武功盡失。 金庸武俠小說人物 (大輪)明王/(吐蕃)國師 姓名 鳩摩智 綽號 大輪明王 門派 大雪山大輪寺 吐蕃護國法王 武功 內功 逍遙派: 小無相功 少林派: 袈裟伏魔功 絕技 控鶴功 寧瑪派: 火焰刀 少林派: 拈花指 多羅葉指 無相劫指 去煩惱指 大智無定指 龍爪功 擒龍手 托缽掌 如影隨形腿 袖裡乾坤 寂滅抓 因陀羅抓 燃木刀法 摩訶指 般若掌 大金剛拳 鳩摩智是香港作家金庸武俠小說作品《天龍八部》中的反派人物,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絕頂的高手之一。出身吐蕃大雪山大輪寺,精研佛法及武學,外號「大輪明王」,並被吐蕃國國王冊封為國師。最大絕學是密教寧瑪派的「火焰刀」,可將虛無縹緲的掌氣凝刀刃之利,不可捉摸,能殺人於無形。

生平

鳩摩智天資聰敏,自得吐蕃國密教寧瑪派上師授以「火焰刀」神功後,在吐蕃掃蕩黑教,威震西陲,功力見識均已臻於極高境界,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

後來又與姑蘇慕容氏家主慕容博結為朋友,用「火焰刀」的修練法訣交換,得以學習少林派絕學。

鳩摩智身為吐蕃護國法王,一心為國效力,毅然只身前往大理國,企圖搶奪大理不傳之秘《六脈神劍經》,並展示「拈花指」、「多羅葉指」和「無相劫指」震攝眾僧,以一己之力使「火焰刀」挑戰天龍寺眾僧(枯榮、本因、本觀、本相、本參、本塵)合刀使出的「六脈神劍」,引發一場無形刀劍之戰,不果,劍譜被毀使鳩摩智與天龍寺結下仇怨,鳩摩智便擒下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為人質,皇子段譽情急出手,最終「火焰刀」不敵「六脈神劍」,但段譽卻被鳩摩智擒下。

鳩摩智於是擄走段譽,威逼利誘以套取劍譜,最後卻讓段譽逃脫。

鳩摩智在太湖畔與段譽、阿朱阿碧二姝失散之後,曾先潛回參合莊,起初見到莊中書房的藏書只是些《》、《殿本廿二史》、《諸子集成》之類書生所用的書本,全無所得,隔日才見到王夫人李青蘿到參合莊找女兒,鳩摩智見機行事,跟蹤至王家,在琅嬛玉洞中得知逍遙派「小無相功」的練法。

其後他又出現於嵩山少林寺,並展示「大金剛拳」中的「洛鐘東應」、「般若掌」中的「懾魔外道」、「摩訶指」中的「三入地獄」和「袈裟伏魔功」震攝眾僧,欲以「少林七十二絕技」威逼少林眾僧臣服吐蕃,並使「拈花指」擊倒玄渡,卻被逍遙派第三代掌門虛竹揭破他所使的並非真的少林絕技,而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鳩摩智先使「般若掌」,被虛竹當即以逍遙派的「天山六陽掌」和一招「韋陀掌」中的「山門護法」將他掌力化去,鳩摩智袖裡乾坤「托缽掌」擊向對方,虛竹閃避,鳩摩智早料到他閃避的方位,鳩摩智再出「大金剛拳」轟中虛竹肩頭,哪知虛竹有「北冥真氣」護體,鳩摩智先後使出「如影隨形腿」、「多羅指法」、「燃木刀法」、「大智無定指」、「去煩惱指」、「寂滅抓」和「因陀羅抓」,接連使出六七門少林神功,虛竹無從招架,連「韋陀掌」也使不上了,虛竹用卻只一門「羅漢拳」中的「黑虎偷心」,來來去去便只一招,但這招「黑虎偷心」中所含的勁力卻竟不斷增強,鳩摩智使出「龍爪功」拿下虛竹,卻反被虛竹用逍遙派的「天山折梅手」反拿己腕,鳩摩智用右手不斷出「火焰刀」擊向,虛竹揮「天山六陽掌」化解,鳩摩智突發勁使匕首,連「天山折梅手」也抓不實,而刺中虛竹,而靈鷲宮梅蘭菊竹四劍突現身阻止,一埸武鬥就此平息。

在西夏國王招親期間,鳩摩智意外跌落一口枯井裡,同時因走火入魔而狂性大發,一身內功剛好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走。

鳩摩智從此武功盡失,卻因此而大徹大悟,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一代高僧。

性格

武學奇才、功力深厚。表面文質彬彬,祥和友善,但實際上內心陰險奸詐,工於心計,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必要時施以偷襲暗算。確認對方失去利用價值後即會顯露真正面目。 武功盡失之後,反而大徹大悟,從此改邪歸正。

武功

本身絕學為「火焰刀」,能將內力凝聚掌緣,運內力送出,以虛無縹緲的虛勁傷人。

《天龍八部》舊版及二版中因強練「小無相功」與少林七十二絕藝,試圖將少林七十二絕藝的類似武功合併,導致體內戾氣反噬走火入魔。

新修版作出修訂,鳩摩智僅練得當中二三十種的表面招式

相關遊戲

俠物語

角色-鳩摩國師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1人物生平

出場背景

鳩摩智天資聰敏,過目不忘,痴迷於武學,自得吐蕃國密教

寧瑪派上師授以「火焰刀」神功後,在吐蕃掃蕩黑教,威震西陲,功力見識均已臻於極高境界,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

後來又與姑蘇慕容氏傳人慕容博結為朋友,用「火焰刀」的修練法訣交換,得以學習少林派絕學。

鬥法大理

鳩摩智身為吐蕃護國法王,一心為國效力,毅然只身前往大理國,企圖搶奪大理不傳之秘《六脈神劍經》,並展示「無相劫指」、「拈花指」和「多羅葉指」震攝眾僧,以一己之力使「火焰刀」挑戰天龍寺眾僧(枯榮、本因、本觀、本相、本參、本塵)合力使出的「六脈神劍」,引發一場無形刀劍之戰,不果,劍譜被毀使鳩摩智與天龍寺結下仇怨,鳩摩智便擒下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為人質,皇子段譽情急出手,最終「火焰刀」不敵「六脈神劍」,但段譽卻被鳩摩智擒下。

鳩摩智於是擄走段譽,威逼利誘以套取劍譜,最後卻讓段譽逃脫。

得小無相功

鳩摩智在太湖畔與段譽、阿朱、阿碧二姝失散之後,曾先潛回參合莊,起初見到莊中書房的藏書只是些《十三經註疏》、《殿本廿二史》、《諸子集成》之類書生所用的書本,全無所得,隔日才見到王夫人李青蘿到參合莊找女兒,鳩摩智見機行事,跟蹤至王家,在琅嬛玉洞中得知逍遙派小無相功的練法。

修煉《易筋經》

阿朱從少林寺菩提院偷《易筋經》來後給了喬峰,後喬峰掉了,讓游坦之撿到,游坦之在路上遇到鳩摩智,誤以為鳩摩智是去少林寺的高僧,並將「易筋經」交給了鳩摩智,鳩摩智從此得到易筋經練法,至此內力大增,但因練功急於求成,反之挑戰出內傷。

戰虛竹

其後他又出現於嵩山少林寺,並展示「大金剛拳」中的「洛鐘東應」、「般若掌」中的「懾魔外道」、「摩訶指」中的「三入地獄」和「袈裟伏魔功」震攝眾僧,欲以「少林七十二絕技」威逼少林眾僧臣服吐蕃,並使「拈花指」擊倒玄渡,卻被逍遙派第三代掌門虛竹揭破他所使的並非真的少林絕技,而是逍遙派的「小無相功」,鳩摩智先使「般若掌」,被虛竹當即以逍遙派的「天山六陽掌」和一招「韋陀掌」中的「山門護法」將他掌力化去,鳩摩智袖裡乾坤「托缽掌」擊向對方,虛竹閃避,鳩摩智早料到他閃避的方位,鳩摩智再出「大金剛拳」轟中虛竹肩頭,哪知虛竹有「北冥真氣」護體,鳩摩智先後使出「如影隨形腿」、「多羅指法」、「燃木刀法」、「大智無定指」、「去煩惱指」、「寂滅抓」和「因陀羅抓」,接連使出六七門少林神功,虛竹無從招架,連「韋陀掌」也使不上了,虛竹用卻只使一門「羅漢拳」中的「黑虎偷心」,來來去去便只一招,但這招「黑虎偷心」中所含的勁力卻竟不斷增強,鳩摩智使出「龍爪功」拿下虛竹,卻反被虛竹用逍遙派的「天山折梅手」反拿己腕,鳩摩智用右手不斷出「火焰刀」擊向,虛竹揮「天山六陽掌」化解,鳩摩智突發勁使匕首,連「天山折梅手」也抓不實,而刺中虛竹,而靈鷲宮梅蘭菊竹四劍突現身阻止。

誤入枯井

在西夏國王招親期間,鳩摩智意外跌落一口枯井裡,同時因走火入魔而狂性大發,一身內功剛好被段譽的「北冥神功」吸走。

人物結局

鳩摩智武功盡失後,卻因此而大徹大悟,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一代高僧。

2武功

火焰刀

能將內力凝聚掌緣,運內力送出,以虛無縹緲的虛勁傷人。

少林派絕藝

《天龍八部》舊版及二版中因強練「小無相功」與少林七十二絕藝,試圖將少林七十二絕藝的類似武功合併,導致體內戾氣反噬走火入魔。新修版作出修訂,鳩摩智僅練得當中二三十種的表面招式: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去煩惱指、大智無定指、龍爪功、擒龍手、托缽掌、如影隨形腿、袖裡乾坤、寂滅抓、因陀羅抓、燃木刀法、摩訶指、般若掌、大金剛拳。

小無相功

威力強大,其主要特點是不着形相,無跡可尋,只要身具此功,再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倚仗其威力無比,可以模仿別人的絕學甚至與原版極為近似,外行很難分辨。

易筋經

易筋經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達摩會意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鳩摩智得易筋經後內力大增,內功修為在少林寺玄字輩高僧之上,但因急於求成,以至於練出內傷。

3外貌描寫

鳩摩智身穿黃色僧袍的僧人,年紀五十歲不到,布衣芒鞋,絕無半分與眾不同之處,但臉上神采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

4性格

鳩摩智為人高傲自負,痴迷於武學,狂熱追求至高武功。他聰慧過人,能過目不忘。表面上,鳩摩智祥和友善,其實,內心陰險奸詐,工於心計,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且屢次施以偷襲暗算。另一方面由於貪婪過度跳入功利朋友慕容博的圈套。在最後,鳩摩智嘗盡武功盡失的苦痛後,才豁然明白佛家真理,大徹大悟,從此改邪歸正,宣傳佛法。

5人物評價

「大輪明王」鳩摩智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既然為法王,地位自是尊貴無比,他的尊貴,是以很具體的方法表現出來的,首先,他的隨身用具,無一不是極盡華貴,到天龍寺去要脅人交出《六脈神劍圖譜》,書信竟是銀字金箋,精工鑲嵌,本身就是珍貴的工藝品一件。他用來裝慕容博抄錄的少林絕技抄本的盒子,又是黃金打造的小箱,這人的金子未免太多了。用具奢華,他個人亦辭藻華麗,吐屬高雅,配合尊貴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既是法王,必定懂得高深佛法才相稱。鳩摩智果然「寶相莊嚴」,他「布衣芒鞋,臉上神采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便如明珠寶玉,自然生輝」,使人看不一會,便生出「欽仰親近之意」。

他表演少林絕學「拈花指」,「只見他右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搭住,似是拈住了一朵鮮花一般,臉露微笑,左手五指向右輕彈……但見他出指輕柔無比,左手每一次彈出,都像是要彈去右手鮮花上的露珠,卻又生怕震落了花瓣,臉上則始終慈和微笑,顯得深有會心。」暗含「拈花微笑」之意,何其情雅柔和。

他對佛法,博學精深,一進門便道出了枯榮大師所參枯禪的來歷;其實他不但博學精深,根本就是聰明之極,領悟力奇高。而且具有曠古絕世的記憶力,過目不忘,在黃日華版天龍八部里少林方丈玄慈大師將少林武功秘籍拿給他過目,他隨後就能倒背如流。

但是金庸先生越把他的外表談吐學識描述得如何令人敬服,就越能襯托出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切富麗堂煌的包裝之下,鳩摩智是個不折不扣的貪婪卑鄙的人。他口口聲聲說要討到「六脈神劍」的圖譜,完全是為了憶故人情,但事實上,他的目標是以這本圖譜,去換取到「還施水閣」閱覽更多武功書籍的利益。他已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還貪圖更多,金庸小說之中,對武功最貪心的人非他莫屬。鳩摩智是《神鵰俠侶》的金輪法王的前身,但鳩摩智比他更金玉其外,因此也顯得更虛偽。

正如他的本門武功「火焰刀」,雖然無色無相,貌似不着痕跡,而那如火的欲望卻無時無刻地侵蝕着他。身為方外高士,卻託名「國師」,涉足政治,目的還是名利二字。他去天龍寺暗騙明奪六脈神劍未遂,就憑着一點蛛絲馬跡,發現了「天龍六脈」高僧中的本塵就是大理國君保定帝段正明,於是立刻改變計劃,挾持保定帝「赴吐蕃一敘」,這明顯是為了在吐蕃贊普駕前邀功。後來又幫着他徒弟,吐蕃的宗贊王子到西夏求親。為了這個所謂的徒弟(從宗贊的表現看,連鳩摩智半成的功夫都沒學到),鳩摩智徹底撕破的麵皮,連伏擊這種不要臉的事也干出來了,可見他對於名利是多麼熱衷。

而他的結局也非常有戲劇性,在枯井底,他的一切資本都被段譽收了去,成了廢人。這時他能活下去的惟一方式就是恢復以前高僧的身份,他,「大輪明法王」,成功了。有人說,鳩摩智是金庸將東晉高僧鳩摩羅什與藏僧金剛智合二而一,並加以演義而創出的虛構人物。

6人物原型

鳩摩智的原型是北宋時期吐蕃「九大譯經師」之一的般若鳩摩羅,他活躍在赤松德贊(一說赤祖德贊)執政時期,與比盧遮那、丹瑪孜芒、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將梵文佛經翻譯成藏文。這些譯師窮經皓首、年復一年,伴隨着青燈古佛嚴肅認真、逐字逐句地將梵文、漢 文佛經翻譯成了藏文,譯作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忠實原著、文字流暢,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壯大,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直到今天,這些藏文版的佛教經書依然可以完整流暢地反譯成梵文,令後人無比景仰和讚嘆 。

7影視形象

年份

飾演者

出自影視版本

1982

張雷

香港無線電視劇《天龍八部》

1982

高雄

香港新世紀電影《新天龍八部》

1990

楊雄

台灣中視電視劇《天龍八部》

1997 李國麟 香港無線電視劇《天龍八部》 2003

巴音

內地電視劇《天龍八部》

2013

盧勇

內地電視劇《天龍八部》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書中描述

【1】保定帝識得寫的是:「書呈崇聖寺住持」,從金套中抽出信箋,也是一張極薄的金箋,上用梵文書寫,大意說:「當年與姑蘇慕容博先生相會,訂交結友,談論當世武功。慕容先生言下對貴寺『六脈神劍』備致推崇,深以未得拜觀為憾。近聞慕容先生仙逝,哀痛無已,為報知己,擬向貴寺討求該經,焚化於慕容先生墓前,日內來取,勿卻為幸。貧僧自當以貴重禮物還報,未敢空手妄取也。」信末署名「大雪山大輪寺釋子鳩摩智合十百拜」。箋上梵文也以白金鑲嵌而成,鑲工極盡精細,顯是高手匠人花費了無數心血方始製成。單是一個信封、一張信箋,便是兩件彌足珍貴的寶物,這大輪明王的豪奢,可想而知。

【2】保定帝素知大輪明王鳩摩智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但只聽說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雲集大雪山大輪寺,執經問難,研討內典,聞法既畢,無不歡喜讚嘆而去。保定帝也曾動過前去聽經之念。這信中說與姑蘇慕容博談論武功,結為知己,然則也是一位武學高手。這等大智大慧之人,不學武則已,既為此道中人,定然非同小可。

【3】大輪明王道:「得罪!」舉步進了堂中,向枯榮大師合十為禮,說道:「吐蕃國晚輩鳩摩智,參見前輩大師。有常無常,雙樹枯榮,南北西東,非假非空!」

【4】大輪明王鳩摩智道:「天龍威名,小僧素所欽慕,今日得見莊嚴寶相,大是歡喜。」

【5】本因方丈道:「明王請坐。」鳩摩智道謝坐下。

【6】鳩摩智雙手合十,說道:「佛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7】鳩摩智道:「方丈指點,確為至理。只是小僧生性痴頑,閉關四十日,始終難斷思念良友之情。慕容先生當年論及天下劍法,深信大理天龍寺『六脈神劍』為天下諸劍中第一,恨未得見,引為平生最大憾事。」

【8】鳩摩智長嘆一聲,慘然色變,默然半晌,才道:「慕容先生情知此經是貴寺鎮剎之寶,坦然求觀,定不蒙允。他道大理段氏貴為帝皇,不忘昔年江湖義氣,仁惠愛民,澤被蒼生,他也不便出之於偷盜強取。」本因謝道:「多承慕容先生誇獎。

【9】鳩摩智道:「只是那日小僧曾誇口言道:『小僧是吐蕃國師,於大理段氏無親無故,吐蕾大理兩國,亦無親厚邦交。慕容先生既不便親取,由小僧代勞便是。』大丈夫一言既出,生死無悔。小僧對慕容先生既有此約,決計不能食言。」說着雙手輕輕擊了三掌。門外兩名漢子抬了一隻檀木箱子進來,放在地下。鳩摩智袍袖一拂,箱蓋無風自開,只見裡面是一隻燦然生光的黃金小箱。鳩摩智俯身取出金箱,托在手中。

【10】再說,段氏為大理一國之主,一百五十餘年的積蓄,還怕少了金銀器玩?」卻見鳩摩智揭開金箱箱蓋,取出來的竟是三本舊冊。他隨手翻動,本因等瞥眼瞧去,見冊中有圖有文,都是朱墨所書。鳩摩智凝視着這三本書,忽然間淚水滴滴而下,濺濕衣襟,神情哀切,悲不自勝。本因等無不大為詫異。

【11】只聽鳩摩智續道:「慕容先生將此三卷奇書賜贈,小僧披閱鑽研之下,獲益良多。現願將這三卷奇書,與貴寺交換六脈神劍寶經。若蒙眾位大師俯允,令小僧得完昔年信諾,實是感激不盡。」

【12】鳩摩智道:「貴寺賜予寶經之時,盡可自留副本,眾大師嘉惠小僧,澤及白骨,自身並無所損,一也。小僧拜領寶經後立即固封,決不致私窺,親自送至慕容先生墓前焚化,貴寺高藝決不致因此而流傳於外,二也。貴寺眾大師武學淵深,原已不假外求,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少林寺七十二絕技確有獨到之秘,其中『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三項指法,與貴派一陽指頗有相互印證之功,三也。」

【13】鳩摩智道:「小僧年輕識淺,所言未必能取信於眾位大師。

【14】可是鳩摩智彈指之間卻不見得具何神通,他連彈數十下後,舉起右手衣袖,張口向袖子一吹,霎時間袖子上飄下一片片棋子大的圓布,衣袖上露出數十個破孔。原來他這數十下拈花指,都凌空點在自己衣袖之上,柔力損衣,初看完好無損,一經風吹,功力才露了出來。本因與本觀、本相、本參、保定帝等互望了幾眼,都是暗暗驚異:「憑咱們的功力,以一陽指虛點,破衣穿孔,原亦不難,但出指如此輕柔,溫顏微笑間神功已運,卻非咱們所能。這拈花指與一陽指全然不同,其陰柔內力,確是頗有足以借鏡之處。」

【15】鳩摩智微笑道:「獻醜了。小僧的拈花指指力,不及少林寺的玄渡大師遠了。那『多羅葉指』,只怕造詣更差。」當下身形轉動,繞着地下木箱快步而行,十指快速連點,但見木箱上木屑紛飛,不住跳動,頃刻間一隻木箱已成為一片片碎片。

【16】鳩摩智笑道:「小僧使這多羅葉指,一味霸氣,功夫淺陋得緊。」說着將雙手攏在衣袖之中。突然之間,那一堆碎木片忽然飛舞跳躍起來,便似有人以一根無形的細棒,不住去挑動攪撥一般。看鳩摩智時,他臉上始終帶着溫和笑容,僧袖連下擺也不飄動半分,原來他指力從衣袖中暗暗發出,全無形跡。本相忍不住脫口贊道:「無相劫指,名不虛傳,佩服,佩服!」鳩摩智躬身道:「大師誇獎了。木片躍動,便是有相。

【17】當真要名副其實,練至無形無相,縱窮畢生之力,也不易有成。」本相大師道:「慕容先生所遺奇書之中,可有破解『無相劫指』的法門?」鳩摩智道:「有的。破解之法,便從大師的法名上着想。」本相沉吟半晌,說道:「嗯,以本相破無相,高明之至。」

【18】本因、本觀、本相、本參四僧見了鳩摩智獻演三種指力,都不禁怦然心動,知道三卷奇書中所載,確是名聞天下的少林寺七十二門絕技,是否要將「六脈神劍」的圖譜另錄副本與之交換,確是大費躊躇。

【19】鳩摩智長嘆一聲,說道:「都是小僧當年多這一句嘴的不好,否則慕容先生人都死了,這六脈神劍經求不求得到手,又有何分別?小僧今日狂妄,說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語,這六脈神劍的劍法,要是真如慕容先生所說的那麼精奧,只怕貴寺雖有圖譜,卻也無人得能練成。倘若有人練成,那麼這路劍法,未必便如慕容先生所猜想的神妙。」

【20】枯榮大師道:「老衲心有疑竇,要向明王請教。」鳩摩智道:「不敢。」枯榮大師道:「敝寺藏有六脈神劍經一事,縱是我段氏的俗家子弟亦不得知,慕容先生卻從何處聽來?」鳩摩智道:「慕容先生於天下武學,所知十分淵博。各門各派的秘技武功,往往連本派掌門人亦所不知的,慕容先生卻了如指掌。姑蘇慕容那『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八字,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