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huang

中文學名:鰉

拉丁學名:Huso dauricus

門:被子植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鱘形目

科:鱘科

屬:鱘屬

鰉魚黑龍江省的特產魚類之一,資源也比較豐富。鰉魚體重一般在50~150公斤。據1979年測量142尾的資料統計,平均每尾長2.4米,重 140公斤,年齡以22~40齡的個體為主。其中一尾長達3.9米,重501公斤,年齡54歲。1980年還捕到一尾重達542公斤的個體。鰉為生活於江河中下層的魚類。常年棲居於淡水,不作長距離洄游。

古稱"鱣"。硬骨魚綱,鱘科。體形和鱘相似,唯口裂大,有時達頭側;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體側骨板小;吻須4條,側扁。長達5m以上,重達1000kg。背部青綠色,腹部白色。幼魚以枝角類、搖蚊幼蟲為食,成魚以魚為食。性成熟年齡在16齡以上,5-7月在水流平穩、水深2-3m的沙質江段產卵。中國產於黑龍江水系。肉味鮮美,卵鹽漬成的"鰉魚粒"更是名貴,鰾和脊索可製成魚膠。[1]

形態特徵

體粗長成圓錐形,頭、尾尖細。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口下位,寬大,新月形。口的前方有2對觸鬚,內側一對較向前。眼小,距吻端近。左右鰓膜相互連結。身上有5行縱列的菱形骨板,上有尖銳而微彎的刺。魚體其它部分的皮膚粗糙無鱗。背骨板10~16個,較大,在體的背部正中,從頭後直至尾鰭前方。左右側骨板各為32~46個,從鰓孔上角後面直至尾鰭基部。腹側骨板各為8~12個,自胸鰭基部直至腹鰭基部。背鰭位置遠在體後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表為黑青色,兩側黃色,腹面呈灰白色,背骨板為黃色,側骨板為黃褐色。

瀕危等級:易危。鰉魚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是黑龍江省特有的保護品種。近年來,由於江河污染和枯水等原因,該魚種嚴重衰退,現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生活習性

鰉生活為於江河中下層的魚類。常年棲居於淡水,不作長距離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夾心子、江岔等水流較緩慢或者是急流漩渦處的礫粒質和礫質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動。風大和漲水時遊動異常活躍,常見有翻滾躍動的現象。退水時活性較差。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初春開始向產卵場洄游。性成熟需16年以上,體長1.6~2米時,才能達到性成熟開始繁殖。產卵期為5~7月份,水溫為15~17℃,產卵在水流平穩、水深2~3米的砂質江段處,卵粘着在砂礫上。其懷卵量依魚體大小而不同,一般為40~300萬粒,卵巢重量多為17~38公斤左右,大型個體的卵巢重達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鰉的幼魚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水生昆蟲幼體為食;一齡後轉食魚類。鰉的食量相當大,它的肥育期正值大麻哈魚溯河而上,常竄入魚群中捕食大麻哈魚。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鰉魚,發見其胃內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間停止取食。

視頻

歐鰉壽命極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