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鰓足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鰓足綱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鰓足綱(Branchiopoda)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亞門(Crustacea)的一綱,是甲殼動物亞門中比較原始的類群,起源於古生代的寒武紀。鰓足綱下設2個亞綱3個目,分別為:薩甲亞綱(Sarsostraca),包括無甲目(Anostraca);葉足亞綱(Phyllopoda),包括背甲目 Notostraca、雙甲目 Diplostraca。全世界有800餘種,中國有250種以上。常見種有豐年蟲、鱟蟲、蚌蟲、溞等。

簡介

背甲目(Notostraca):出現於上三疊紀,現全世界僅殘留10餘種,僅鱟蟲科(Triopsidae=Apusidae),包括鱟蟲屬(Triops)和鱗尾蟲屬(Lepidurus),我國僅報道有豐盛鱟蟲一種。體長20~90毫米。頭部及軀幹前部覆有一整片平扁的盾形背甲,軀幹後部細長,圓筒形,尾節後端具一對細長的柱狀尾叉,背甲後緣中部內凹,前端背面有一對無柄的複眼,一個單眼。複眼後方中央有一背器。背甲中線上有一隆起脊,兩側有觸角腺。第一觸角十分細小,第二觸角退化或完全消失。大顎發達,切緣具銳利的鋸齒。第一小顎構造簡單,第二小顎退化,僅留痕跡。軀幹部體節有25~44節,前11節各有一對附肢,12節以後各節各有兩對或更多的附肢,後部的一些體節無附肢。軀幹肢具運動和呼吸的功能。第一對軀幹肢各葉延長呈鞭狀,有觸覺功能。常分布在較乾燥的地區,生活於間歇性的淡水和半鹹水水體中。除濾食細菌、藻類和有機碎屑外,還捕食昆蟲幼蟲、環節動物和蛙卵等。行有性生殖。雌性產出的卵藏於育卵囊中,卵孵化成無節幼體。環境不良時,可形成殼厚、耐干、耐凍的冬卵,到環境適宜時發育孵化成幼體。有些種平時行孤雌生殖。除在學術上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外,在農業上有人認為它們能清除雜草,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稻田的害蟲。

評價

無甲目(Anostraca):體略呈長圓筒形,頭部短小,其前端中央有一單眼,兩側有一對有柄的複眼。額下有一片上唇,向腹面延伸,覆蓋口部。雄性第二觸角發達。軀幹部分20~26節,生殖孔後的9或10個腹節無附肢。胸足約11~19對,呈葉片狀。尾叉不分節。大多數棲於淡水湖泊或池塘中,特別是春、夏兩季,常出現於雨水池和稻田中;少數生活在海洋或鹹水湖中。以腹面向上在水中緩慢地游泳。卵生。卵成熟或受精後,留在卵囊內或排出體外,散布在水底污泥上。孵化後,經數次蛻皮變態(即經數個無節幼體期及後無節幼體期)方能長成。當氣候寒冷,環境惡劣,則能產生包有堅厚外殼的冬卵,等到情況好轉又可發育成長。氣候寒冷時產生的冬卵可作為水產養殖育苗和觀賞魚類的飼料。常見的如豐年蟲,鹵蟲(Artemia),枝額蟲(Branchinella)等。鹵蟲科(Artemidae)僅鹵蟲屬(Artemia)1屬。鹵蟲(Brine Shrimp)也稱鹽水豐年蟲,廣泛分布於沿海鹽田以及內陸鹹水湖中,以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為主要食物,其卵和幼體是養殖魚蝦、貝類幼體的優質活體飼料,成體也作為水產養殖動物餌料。[1]

參考文獻

  1. 鰓足綱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