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鯔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鯔科,Mugilidae (G. Cuvier, 1829),屬鯔形目鯔亞目的一科魚類。體延長,微側扁,略呈圓柱體形。頭中大,常寬而平扁。口小,端位或近下位。前頜骨能伸出;頜齒細小或無齒。[1]

分類學地位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系)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鯔亞目

種類

全世界共有24屬114種,台灣現有5屬13種。

生態

洄游,卵生, 底食(以藻、碎屑為主)。

形態

鯔魚,俗稱「正烏」或「[[烏魚」的鯔,其實就是鯔科中相當具代表性的成員。

1、鯔科魚類的身體呈紡錘形,但頭頂寬扁,由正前方看去,呈V字形,眼睛多有脂瞼覆蓋,體色常為銀白或乳白色,多半被覆着大圓鱗。兩枚背鰭分開較遠,基底短;胸鰭則位置較高;尾鰭形狀從截平到分叉均有。它的側線與一般魚類單一條側線管的情形不同,而是由體側13~15條鱗片上的縱溝組成。此外,它的鰓耙密,腸道長,管狀胃有嗉囊的構造,顯示出它是藻食和底泥食性的魚類。

2、烏魚體延長,微側扁,略呈圓柱體形。頭中大,常寬而平扁。口小,端位或近下位。前頜骨能伸出;頜齒細小或無齒。鱗中大,頭部被圓鱗,體被弱櫛鱗,鰭上亦常被小圓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鰓耙細長,形成濾過器,可濾取泥砂中之有機物,且具有強韌之胃,有助於磨碎食物。具二個相當分離的背鰭,第一背鰭具IV硬棘,第二背鰭具I硬棘,7-10軟條;臀鰭具III硬棘,8-10軟條;胸鰭具腋鱗或無;腹鰭腋鱗發達;尾鰭內凹或稍分叉形。

鯔科由於產量多,所以是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重要的沿岸經濟性魚類。它們通常成群出現,因為適應力強,耐寒,耐鹽度的變化,又以底藻和碎屑為食,所以成為河口、紅樹林、淺灣,甚至於優氧化地區常見的小型魚類。

全世界約17屬,至少66種,有些學者紀錄達80種(Nelson, 1994)。棲息範圍廣,通常於沿近海域,但經常進入河口區及淡水域。大多為群游性,會數百尾成群一起洄游。雜食性,一般以有機碎屑及藻類為食,有些則為純藻食性,甚至有的可食水生昆蟲、魚卵及浮游生物等。廣泛分布於所有熱帶與溫帶海域。我國常見的鯔科魚類有鯔魚和梭魚。中國沿海均產,為港養對象。

視頻

鯔科 相關視頻

北美洲動物科普——浩浩蕩蕩湧向北大西洋的鯔魚群
驚人鯔魚群大爆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