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鮭色鳳頭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鮭色鳳頭鸚鵡
鮭色鳳頭鸚鵡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鮭色鳳頭鸚鵡
拉丁學名:Cacatua moluccensis
別稱:摩鹿加鳳頭鸚鵡、朱鷺冠鸚鵡、
橙色鳳頭鸚鵡、鮭冠葵花鸚鵡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鳳頭鸚鵡科
屬:Cacatua屬
命名時間:Gmelin, 1788
英文名稱:Salmon-crested Cockatoo
英文名稱:Moluccan Cockatoo

鮭色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moluccensis)[1]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體長約52厘米,體羽主要為白色,雪白漂亮,頭頂有鮭色冠羽,有時會豎起頭冠。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叫聲嘈雜。野外分布於印尼摩鹿加群島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1989年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Ⅰ的瀕臨絕種鳥類。

生活習性

通常單只、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偶爾大批聚集時約有16隻,但由於數量嚴重下滑,這種景象已不常見到,在早晨離開棲樹與傍晚返回棲樹時會發出響亮的鳴叫。主要食用堅果、椰果、種子、漿果、昆蟲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安汶島

外形特徵

鮭色鳳頭鸚鵡體長40-50厘米,體重775-935克。在鳳頭鸚鵡中屬於體形碩大外表美麗的鸚鵡之一。體羽主要為白色,雪白漂亮,頭冠豎立時特別長,向後彎曲,由於具鮭魚的粉紅色而得名。這種大鸚鵡擁有超炫的白色羽毛,經常與粉紅色的色彩貫穿始終。翅膀和尾巴底面是橙黃色。裸露的藍白色皮膚環繞着眼睛,鳥喙灰黑色,腿和腳灰色。雌鳥比雄鳥大,有黑褐色虹膜,而雄鳥的虹膜是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100-1200m之間,超過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蹤跡,常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紅樹林、沼澤區、溪河邊的森林區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7-8月間,築巢於高聳的樹洞內,一窩產2枚卵,約28天後孵化,約在4、5歲時成熟;籠養的鮭色鳳頭鸚鵡非常吵,聲音非常大,尤其是雄鳥,十分容易興奮與過度反應,野生鳥會非常緊張,啃咬破壞力超強,人工繁殖籠舍一定要夠堅固,巢箱除了需用厚實木板製成外,最好在邊緣加上堅硬的金屬質材,定期提供新鮮樹枝及玩具供啃咬。提供的空間需夠寬敞,需注意雄鳥經常攻擊雌鳥的行為,尤其在空間不夠的情形下,由於鮭色鳳頭鸚鵡體型大,育雛期間不要常驚動親鳥,不然可能發生親鳥因驚嚇而使幼鳥受傷甚至踩死幼鳥,鮭色鳳頭鸚鵡算是較多產的 鳳頭鸚鵡,一年可多至3-4窩,一窩產2枚卵。孵化期約29天,羽毛長成約需14-15個星期,全年均可能繁殖。

種群現狀

在1970年代時鮭色鳳頭鸚鵡在當地還是常見的鸚鵡,由於貪婪的人類的盜捕使的該物種數量急劇下降,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調查報告,在1981-1985年間,每年至少有5000隻鮭色鳳頭鸚鵡被出口至無華盛頓公約管制的國家,或是利用走私入境,這個數目不包括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所以盜捕野生鳥的情形十分嚴重,1987年一個自然保育的團體(PHPA)訂法限制了鮭色鳳頭鸚鵡的出口,1989年鮭色鳳頭鸚鵡正式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Ⅰ的瀕臨絕種鳥類,雖然列為瀕臨絕種的生物,但是在許多印尼的鳥市也是有來自野外的鮭色鳳頭鸚鵡待價而沽,走私野生鳥至國外的交易也都悄悄進行着,全世界的總數量約有8000隻,豢養的數量可能比野外更多。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的瀕臨絕種鳥類。

視訊

Socializing a Moluccan Cockatoo



參考文獻

  1. 鮭色鳳頭鸚鵡.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