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喦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喦壽,微生物學家,應用化學家。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從2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應用微生物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研究發酵生產酒精和腐乳等方面做出了顯着貢獻。培養了一批高級人才。除發表82篇論文外,還寫過(農業微生物學)與(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法)兩種大學用書,及高中化學新教材課本,對國防、對國家經濟和對教育,都有很大貢獻。[1]

魏喦壽,字孟磊。1900年7月23日出生。1921年,畢業於南洋中學。1922年,赴日本留學,入讀京都大學化學工程科,主修化學和微生物學,期間進行了真菌學的學習和研究。在京都大學求學期間,師從當時日本微生物化學權威喜多源逸教授。

社會職務

1927年畢業,回國,1927年-1930年,就職於國立衛生實驗所(上海),任研究員。1929年,出任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教授。1930年-1937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併兼任農業化學系系主任。擔任中央大學教授期間,開始致力於用近代生物化學方法研究中國傳統發酵食品的製作工藝。1935年,經民國實業部舉薦,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期間魏喦壽曾試驗用甘薯生產酒精,成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生產研究的先例。魏喦壽並篩選酵母品種,採用良種純種酵母發酵,大大提高了發酵效率。

1937年-1945年,魏喦壽擔任中國國家資源委員會酒精工業總工程師。魏喦壽主持在在四川省和雲南省創建了內江、瀘州、昆明酒精廠。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條件非常艱難,但這三個酒精廠在魏喦壽領導下仍連續出產酒精,保障了戰爭時期稀缺的能源。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魏喦壽奉命赴台灣接管日本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魏喦壽並出任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併兼任化學工程系主任。魏喦壽同時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授課,主講微生物學。1957年,魏喦壽在台灣創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57年-1973年,擔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73年6月4日,逝世於台灣。

魏喦壽在日本求學期間,1926年即以大學生的身份出席了在東京舉行的環太平洋地區科學會議,向會議提交了他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兩種新的致東方木結構房屋腐朽的黴菌」。這表明魏喦壽從一開始就將研究工作緊密結合人類的生活。在此後的40餘年中,他始終不渝地獻身於發展中國的現代應用微生物學及其生產事業。1927年歸國後,他在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帶領學生們從事中國傳統發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分離和研究工作,1929年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道了他在腐乳中分離的一個毛霉新種,1931年他和他的學生方心芳一起在《新農通訊》上發表了「中國醬醪中之數種酵母菌」,他分離的一種擬青黴曾被青黴菌專家C.湯姆(Thom)於1930年出版的《青黴菌》(ThePenicillia)專着所收錄,這是中國科學家從發酵食品中分離出的第一批工業微生物菌種,為中國工業微生物學進行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從1959年開始,他主持編纂了《應用微生物圖譜》,這部着作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年報中分15次連續刊登了11年,從中反映出他對各類微生物認識和駕馭的高深造詣,對於科研、教學乃至產業部門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魏喦壽在兼任中國酒精廠總工程師時,曾試驗利用甘薯作為生產酒精的原料,並採用純種酵母菌發酵以提高發酵效率。抗日戰爭期間,他領導的酒精廠在當時的大後方起了示範的作用,後來其它多個省都按照他提出的生產工藝建立起酒精廠,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7年他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論文「黴菌和細菌的澱粉酶之聯合作用」,向國外介紹了中國白酒釀造中用麥子製成的酒麴是結合採用了黴菌和細菌的澱粉酶,可以協同地完成澱粉的液化和糖化過程。這一論文不僅從酶學水平總結和提高了傳統東方釀造工藝中的複式發酵過程,而且後來被成功地應用於印染工業的退漿工藝中去。

腐乳研究

應該着重指出的是,魏喦壽是迄今為止研究腐乳最系統和深入的科學家。他從20年代後期開始就對中國傳統發酵豆製品—腐乳進行研究,一直延續到60年代後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術總結報告》,從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當時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關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些成就和在他臨終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書,表明他對於中國傳統發酵技術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體現着他重視總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優秀科學遺產,並從中吸取其精華加以發揚光大的責任感。

早在30年代,魏喦壽即在日本《發酵協會志》上多次發表過他以紫外線照射觀察青黴菌、根黴菌和酵母菌的結果。這在當時是少見的。1953年他發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介紹了他早年在紫外線下觀察微生物的經驗,成功地鑑定了從植物蜜腺中分離的用肉眼難以區分的紅酵母。此外,在50年代他還用較多時間研究過藻類單細胞蛋白,連續報道過他對綠藻的生長、代謝和培養方法的研究結果。他還研究過檸檬酸、穀氨酸等的發酵生產和海水中的非硫細菌。

作為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創建人和所長,魏喦壽為籌劃和建設該所付出了許多精力,對研究所的發展功績卓着。他在化學方面也從事過多方面的研究。他進行過一些化合物的化學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釷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過從海水中提取鈾和製備感光乳劑等。

學術成果

1929年,魏喦壽在中國傳統食品腐乳中分離一種毛霉新種,美國著名的《Science》刊登了這一發現。

1931年,魏喦壽分離出一種擬青黴素,是中國科學家從發酵器械中分離出的第一批工業微生物菌種。

1959年,魏喦壽開始編寫《應用微生物圖譜》,為工業微生物領域重要參考書籍。

20世紀50年代晚期,魏喦壽開始致力於對中國傳統食品腐乳的研究,並於1968年完成其總結報告。

主要論著

1魏喦壽(主編).化學詞典.上海:中國科學儀器圖書公司,1930.

2魏喦壽.高粱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3魏喦壽,張曙明.農業微生物學.台北:正中書局,1972.

4魏喦壽,張曙明.農業微生物實驗法.台北:正中書局,1972.

視頻

魏喦壽 相關視頻

顯微鏡觀察一滴髒水中有多少微生物?
微生物簡史:大多數對人體有益,並不都是傳染病的始作俑者

參考文獻

  1. 微生物化學家魏喦壽教授簡傳 ,豆丁網 ,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