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傳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傳統(1908-1996)四川達州市通川區人,當代著名書法家、詩人,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轉為中共黨員,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楹聯學會首任會長。

簡介

魏傳統(1908-1996),解放軍少將,書法家、詩人。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人[1] 。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副政治委員、院長,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四屆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總政治部宣傳顧問,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常務會長,中國楹聯學會會長,中國圓明園學會首任會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晚年常寫五言、七言絕句,他寫詩自稱"八次過關未斷頭"。魏傳統對詩詞格律造詣很深,着有,他精通書法藝術,全國名勝古蹟,多有他題寫的碑銘和楹聯匾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6年8月24日於北京病逝,有詩選《追思集》、《江淮敵後烽火》、《魏傳統書法作品選集》等傳世。

人物生平

魏傳統同志是達州市通川區人,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四方面軍第33軍政治部秘書長,西路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幹部教育科科長,中共四川省委秘書長,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魏傳統同志在中學時期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參加川東遊擊隊的對敵武裝鬥爭。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長征。1936年7月,他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整風運動。他出席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成為我軍政治和文藝工作的骨幹。1939年,他到總政治部工作。1946年他被派往重慶八路軍辦事處、中共南方局任職。新中國成立後,他在總政治部任職期間,協助總政治部首長做好政治方向把關與言論導向等工作。他在任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期間,承擔了中央軍委組織的紅軍戰史編寫任務和紅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工作。同時,還擔任中朝友協副會長,中蘇友協總幹事,為發展我軍和外國人民軍隊的友誼作出了貢獻。他在主持解放軍藝術學院工作十多年中,為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創建、保留、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傳統同志既是一位老將軍,又是享有盛譽的詩人、書法家。他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揮毫不輟,恪盡職守、忘我工作,團結同志、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廉潔奉公,為黨和人民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魏傳統同志,因病於1996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年譜

魏傳統(1908~1996),達州市蒲家鎮人。父魏龍德,私塾先生。

1920年,傳統入達縣第五高小讀書,校長戴治安提倡新文化,傳統開始受到革命的啟蒙教育。

1925年,傳統考入達縣中學。"三·一八"和"五卅"慘案相繼發生後,傳統先後與達縣中學的學生一起,上街遊行示威,聲援北京、上海、武漢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

1926年秋,傳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讀書會",參加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大革命失敗後,傳統離開學校,會同部分從上海、北平、武漢回到川東籍同志,分散到廣大農村,秘密組織農會,從入會農民中選拔覺悟青年,組織小股游擊隊活動。傳統在黃都場小學教書,上午在學校教課,下午到農村找農民交朋友,晚上給平民夜校學生講課。

1928年春,傳統加入中國共產黨,公開職業仍是教書。黨中央給川東遊擊軍的文件、信函都以《申報》郵寄書刊雜誌名義,從上海寄到學校,再轉交川東遊擊軍。

1933年10月,傳統隨川東遊擊軍轉入紅三十三軍,任軍政治部秘書長。他組織了一批紅軍戰士,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標語至今尚存。由於張國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治,他被改任宣傳科長。後,紅四方面軍總部在通江毛浴鎮召開全黨政治工作會議,張國燾在會上突然發問:"有誰知道馬克思是哪國人?"魏傳統捅捅鄰座的259團政治處組織股長:"你站起來答,是德國人。"這位股長答了,張國燾十分懷疑。會後,陳昌浩派政治部主任李伯選查問這位股長,股長如實回答。張國燾、陳昌浩聽了李伯選的匯報,不滿地說:"怎麼讓魏傳統參加這個會?他這個黨員我們還沒有承認呢!"李伯選沒有辦法,回來向羅南輝副軍長作了匯報。羅南輝是個工人出身的幹部,張國燾對他比較信任。他對張國燾說:"我們需要留下魏傳統。軍的報紙由他編,還要審俘虜。"傳統後又改任油印股長,仍擔負着秘書長、宣傳科長崗位上的工作。紅四方面軍北上途中,傳統擔負對敵軍宣傳任務。

1935年6月,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傳統任紅五軍政治部教育科長。以後,到廬山總政治部任敵工科長。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他隨部西渡黃河,參加西路軍鬥爭,任先遣工作團秘書長。

1937年,傳統入中央黨校學習。

1938年,任八路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其後,傳統歷任八路軍三八五旅秘書長、中共四川省委秘書長等職。

1946年,在重慶任中共四川省委秘書長時,兼任《新華日報》言論委員會委員,每周負責寫社論一篇。後因國民黨發難,經周總理同意,傳統隨王維舟於8月1日飛抵南京。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時,撤回延安。延安恢復總政治部時,傳統任秘書長。其後,他相繼任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政委、院長、總政治部宣傳部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傳統任中國朝鮮友好協會會長。1959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碑在朝鮮落成時,傳統率代表團赴朝,參加紀念碑落成典禮。傳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常務委員,

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在出任政治部宣傳部顧問和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期間,唯實崇真,撥亂反正,為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做了大量工作。傳統對詩詞格律造詣很深。出版的詩集有《紅軍敵後烽火》、《追思集》。傳統酷愛書法,向他求字索句的人很多,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他的墨跡。

傳統晚年仍為黨為人民兢兢業業貢獻餘熱,兼任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學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圓明園學會會長、中國楹聯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首席名譽會長、中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盆景學會名譽會長、四川書畫院名譽院長、武漢長江旅遊報顧問等社會職務。

1996年8月在北京病逝。

軼事

軍中才俊 1908年,魏傳統出生於四川達縣(今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鄉一個小山村裡的富庶人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他從入學開始學習寫字,六七歲就顯露出了對書法的濃厚興趣和天分。到十五六歲的時候,他的書法在附近一帶有了小名氣,過春節時,魏傳統家院子的大小門上都貼上了他寫的對聯。周圍人家也都找他寫對聯、寫契約。

魏傳統在17歲的時候考上了縣中學,在中學遇到了日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他們一起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一起參加了進步老師組織的青年讀書會,讀到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書刊,同時參加了文學團體"爛漫社"(英文"浪漫"的譯音),爛漫社發行的油印刊物《爛漫旬刊》大都出自魏傳統手筆。

20歲那年,魏傳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組織派他到一所小學當老師負責選拔訓練培養青年,向紅軍游擊隊輸送革命力量。

紅四方面軍來到川陝地區後,魏傳統參加了紅軍。他的寫寫畫畫的才能在紅軍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紅軍北上途中,《紅軍報》的編印對鞏固紅色政權、保衛蘇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組織上把報紙交給了他,從主編到校對都是他一個人。

八次過關 所謂"八次過關未斷頭"是指他革命經歷中的八次遇險。這八次過關真可謂是一次比一次驚險。

第一次,是魏傳統剛剛參加革命不久,在他以小學教員的身份為黨秘密工作時被人出賣,他和共產黨員張元昌被關進監獄。在獄中,魏傳統和敵人進行了多方面的鬥爭。他花5塊大洋結交了看管的"犯人頭",並通過他結交了監獄長。經過內外努力,魏傳統被關押了20天後保釋出獄。

第一次可以說是僥倖過關,可後面的幾次卻是走在了死亡的邊緣。一次張國燾調查他是不是所謂"AB團"或者反革命,軍政委了解魏傳統,對他說:"老魏,你的命是保住了,但宣傳科長當不成了,去當個油印股長吧。"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魏傳統滿懷感激之情,立刻到油印股報到。誰知這道坎剛邁過去沒幾天,又有人向張國燾報告,說保衛局長手下的兩個紅軍戰士被魏傳統給殺了。張國燾聽了火冒三丈,嚴令軍政治部主任調查處理,魏傳統隨即被抓了起來。調查過程中,兩個勤務兵證明那兩個戰士失蹤當晚魏傳統和他們在一起,魏傳統這才被放了出來。

長征途中,魏傳統不僅要面臨惡劣環境的考驗,而且還差點喪命在內部肅反的鬥爭中。張國燾仍多次向保衛局的人交代:"魏傳統小知識分子,左右搖擺,要對他們嚴加審查。"這次審查,是紅五軍軍長董震堂站出來救了他一命。一次,在研究處理他的會議上,董震堂和保衛局的負責人爭吵起來,最後拔出手槍,"啪"的一聲拍在桌子上,吼道:"如果說他們是反革命,我就是他們的頭,如果要殺他們就先要殺我。"這才結束了這場爭論。

長徵結束後,魏傳統臨危受命,出任西路軍先遣工作團秘書長,西路軍渡過黃河後,魏傳統帶着騎兵大隊幾次被馬家軍衝散,最後因兵力懸殊,寡不敵眾,魏傳統等人被馬家軍抓到了張掖。在馬家軍的看守所里,魏傳統和其他被俘的紅軍幹部一起組建了黨支部,他任副書記,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此刻他還不忘統戰工作,和關押在監獄中的百姓拉家常,宣傳紅軍的主張,組織大家絕食抗議馬家軍的瘋狂虐待。魏傳統代表"犯人"和馬家軍談判,改善了被俘紅軍的惡劣生存條件。他鼓勵大家緊密團結,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他們終於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的努力營救下,回到了革命隊伍中。

成就

奠基軍藝 中國解放後,魏傳統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在總政主任羅榮桓元帥的領導下,為全軍的政治工作嘔心瀝血。總政文化部和宣傳部合併,魏傳統又出任總政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文化工作。在全國引起廣泛影響的《星火燎原》叢書,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第一批書稿的。

有人說魏傳統是紅軍文藝戰線上的老兵,這不僅僅是說魏老終其一生都執著於對詩書的追求,也是說他對我軍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的扶持和培養。魏傳統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的首任副院長兼政委,也是軍藝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院長,是名副其實的軍藝的奠基人。

在魏傳統以及魏傳統之後的解放軍藝術學院領導的培養下,從解放軍藝術學院走出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藝術家,比如文學家李存葆、莫言,歌唱家彭麗媛、董文華,表演藝術家牛群、陳劍飛等等。 書劍情懷 將軍一生戎馬倥傯,但詩、書是他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部分。魏老書攻魏體,深得漢魏之氣,晉唐之韻。行家對他的書道,始終是有些訝異的。作為一名將軍,魏傳統的字沒有武夫之悍霸,卻有將骨忠魂,行筆之間又隱隱透着點書卷氣:拙、純、乾淨。他的字不圓、不滑,但卻通世情世故;頓挫間無"澀筆"卻有一絲"澀味",值得細細揣摩品味。

魏老的詩歌不受體裁和題材的束縛,律詩絕句、歌行小令,寫起來樣樣得心應手,讓人讀罷暢快淋漓。在他的詩歌里,看見的是濃厚的浪漫色彩,正如魏老的為人,他筆端流淌的是汩汩真情和赤子之心。

將軍晚年,社會給了他很多頭銜--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楹聯協會會長等等。魏老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遺餘力,特別是他呼籲保護文物、修復圓明園,先後寫了幾十首相關詩歌。他與宋慶齡、沈雁冰、習仲勛、張愛萍、榮毅仁等聯名倡議修復圓明園。他還寫了《要研究整理圓明園》一文,他建議保存國家民族文化遺產,為子孫萬代造福。

七絕·紀念萬源保衛戰勝利五十周年

收緊陣地山嶽動,

花萼大面英雄在。

粉碎劉湘六路攻,

凱歌齊奏指顧中。

題軍史陳列館詩

巴山烽火燃大地,

赤縣洪水接長天。

萬源決戰殲川敵,

六路瓦解震陝甘。

附錄

張愛萍:深切懷念老戰友魏傳統同志 (民日報 1998.10.07第12版 )

魏傳統同志是老紅軍戰士,人民軍隊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也是著名的"紅軍書法家"和"將軍詩人"。其戰友和知音張愛萍將軍贊他:"自幼喜書法,筆耕伴歲華。一心攻魏體,當代大書家。"啟功、沈鵬、王學仲、李鐸等當代名家對其書品人品亦推崇備至。現刊登張愛萍懷念魏傳統的文章一篇,以饗讀者。

魏傳統同志離我們而去已經兩年了,我們時時都懷念他。

傳統和我都是巴山蜀水養育長大的,他長我兩歲。1925年,我倆在達縣中學同班讀書,一起鬧革命。同學之情、同鄉之情及戰友之情凝結在一起,情深誼長,猶如故鄉州河之水,源遠流長,永不枯竭。

然而,沒想到的是傳統同志竟然如此匆匆乘鶴而去。噩耗傳來,悲痛難抑,撫今憶昔,感慨萬端。隨即吟句以致哀悼,寄吾哀思:

同窗同志同征戰,

難忘州河掀巨瀾。

七十一載情誼重,

衛國為民意志堅。

躬身藝苑育新秀,

老驥伏櫪未歇肩。

君何無言乘鶴去,

翱翔俯瞰塵世間。

傳統同志出身在封建禮教很重的家庭,父親是教員,堪稱書香門第。他從小聰明好學,學書對仗,寫得一手好字,是村裡有名的"小秀才"。中學時代,受新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們一起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當時達縣地區的革命鬥爭搞得熱火朝天。後來,黨組織派我到外地去工作,傳統留在川陝根據地繼續開展農民運動。在此期間,敵人多次抓他,在群眾掩護下一次次脫險。艱苦的鬥爭環境,始終沒有動搖他革命的決心。從那時候起,他就發揮"秀才"的專長,搞政治宣傳工作。他領導的宣傳隊有8個石匠。他在石壁上書寫標語,石匠們就把字刻在石壁上。川陝蘇區山崖上的"赤化全川"的巨幅石刻標語,以及刻在石柱上的"鐮刀割斷舊乾坤,斧頭劈開新世界"的對聯,至今已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

1934年9月,我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傳統所在的紅33軍編入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因當時信息不通,互相都不知道。直至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時,我從李中權同志那裡才知道傳統也在長征隊伍里。我當時興奮極了,少年時的同學、戰友竟會在長征途中相逢,何其驚喜!據說他也得知了我的信息。我們便相互打聽,急於相見。遺憾的是,由於戰鬥緊急,未及會面,雙方隨所在的部隊又出發了。漫漫的長征途中,各奔東西,再未見面。

不幸的是,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推行極左路線,無端懷疑並殺害革命隊伍中的知識分子。傳統因為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的野心和搞分裂的錯誤做法,幾次險遭殺害,在董振堂、傅鍾等同志保護下才得以脫險。但他一直受到排擠,其職務一再被貶。他當過馬夫,抬過擔架,做過飯。為了革命他都任勞任怨地干。他所在的四方面軍兩過雪山、三過草地,被反動軍閥"馬回子"的部隊多次追殺,歷盡了千辛萬苦。傳統經受了殘酷的戰鬥洗禮,以頑強的革命意志,走過了偉大而悲壯的紅軍長征歷程。

後有消息傳來,紅四方面軍在甘肅高台與反動武裝"馬回子"決戰失利,魏傳統、劉瑞龍等數十名紅軍幹部在張掖被捕入獄。此後常常惦記他、擔心他。直到1937年冬,經黨組織大力營救,由時任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主任的謝覺哉出面保釋,於同年12月初,送魏傳統、劉瑞龍等8名西路軍將士到達延安。而這時,我已離開延安到上海任中共浙江省委軍委書記。又錯過了相見的機會。1938年,我被調往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工作時,才得知傳統同志到達延安的消息。當即就寫信聯繫,但由於當時到解放區的交通不便,此信未能及時送到他的手中。幾年後,傳統在軍委總政機關工作時,從一個木箱裡偶然發現我寫給他的信,如獲至寶,興奮不已。這封信他一直珍藏着,可惜在文革中被毀。

我與傳統從家鄉分別後的第一次相見是在1950年春天。那時我在華東海軍任司令員。一次到北京開會,我與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電話聯繫找魏傳統,傅告訴我傳統住北京醫院治療肺結核。我急忙趕到醫院去看他。闊別二十二載,相見何其激動!我倆雙手緊握,雙目凝視,相對無語,久久站立。經他的夫人劉超提醒我們才坐下。往事激越,如滔滔江水。我們促膝長談直到很晚很晚。臨走時我問他需要什麼。他想了想說要一塊手錶。我當即把我手上戴的一塊歐米格表送給了他。後來才聽說,傳統進北京城時住在香山。一次周總理召開會議,他因為沒有表,掌握不好時間而遲到了。

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傳統同志被授予少將軍銜。建國後,他相繼擔任總政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等職。他還參加了肖華同志主編的長征組歌的歌詞創作,紅四方面軍戰史的編寫。他在主持軍藝工作期間,為軍內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幹,他為我軍政治工作、文化藝術的發展,忠心耿耿、嘔心瀝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經常賦詩作詞,研習魏碑體書法,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登門求字者很多,他有求必應,流傳甚廣。久而久之,軍內外文藝界人士親切地稱呼他"紅軍書法家"、"將軍詩人"。

我從華東調北京任副總參謀長後,與傳統交往的機會更多了。傳統和我都愛好詩與書,他的詩書根底比我深厚。難得餘暇,便在一起切磋,有時有詩文酬答。"文革"中我遭囚禁,他也被關押。1971年我在囚室里曾哼過一首《寄老友》,就是思念他、寫給他的。內有"暮年傲霜雪,壯志激雷霆。待到晴明日,重與論詩文。"

經受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後,我們終於再次見面重論詩文。追溯過去,展望未來,感慨萬千。傳統同志贈我南鄉子《憶少年情致愛萍》:

昨夜夢魂中,

通州擺渡靠船工。

德新廟前老榕在,

蔥蘢。

恨不高青松,

半江漁火聽疏鍾。

君鄙嗜血"六寸厚"[注],

反孔。

天緣有幸乘東風。

[注]指大軍閥劉存厚。

我步原韻奉和:

"五卅"運動中,

學生反帝聯農工。

遊行示威聲勢壯,

長龍。

"獅子狗"頭胡爬蟲。[注]

校前聳青松,

緊急集合亂敲鐘。

橫渡州河沖官府,

倒孔。

覆地翻天真威風。

[注]"獅子狗"指當時反動的國家主義派,胡爬蟲指校長胡某。

這兩首詩都記述了我們在達縣中學鬧學潮的情景。

他接到我的和詩後,又寫了一首南鄉子贈我:

致長弓

許久不賦詩,

任務未成君熟知。

引咎自責徒增苦,

痴痴。

臨窗頻頻看寒枝。

昨誦君詩詞,

猶當年豪放英姿。

夜闌推敲無睡意,

遲遲。

歸去來兮嗟何時。

我又和他一首:

戲和老委步原韻

常作打油詩,

時人不解我自知。

興來無事觀山景,

何痴?

休嘆無花空折枝。

讀君南鄉子,

苦念蒼生奈何姿。

"精神不死"路千里,

莫遲。

重越昆倉未過時。

1976年10月6日,一舉粉碎"四人幫"。傳統同志激情滿懷,詩興大發,連續寫出80餘首聲討"四人幫"禍國殃民的詩詞,及以後陸續撰寫的詩詞楹聯,據我所知多達數百計,可謂洋洋大觀。

在傳統同志88歲壽辰前夕,我賦詩一首以表祝賀:

同學同志七秩緣,

憶惜州河掀巨瀾。

耄耋詩書氣猶壯,

長杖躍登崑崙山。

也藉此表達傳統和我的共同心聲。

值此傳統同志逝世兩周年之際,巴山人民十分懷念他們忠誠的兒子,親切地稱他為"巴山儒將",這是當之無愧的。我亦撰此短文,以寄託我對他的不盡懷念。

安息吧,老委兄,傳統同志。

魏傳統
魏傳統
出生 (1908-01-01) 1908年1月1日(116歲)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
逝世 1996年1月1日(1996-01-01)(88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書法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