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源賀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源賀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源賀,自署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偉容貌,善風儀。世祖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勝,今可為源氏。」從擊叛胡白龍,又討吐京胡,皆先登陷陳。進號平西將軍。

世祖征涼州,以賀為鄉導。詔問攻戰之計。賀對曰姑藏城外有四部鮮卑各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舊民臣願軍前宣國威信示其福禍必相率歸降外援既服然後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世祖曰:「善。」於是遣賀率精騎歷諸部招慰,下三萬餘落,獲雜畜十餘萬頭。及圍姑臧,由是無外慮,故得專力攻之。涼州平,遷征西將軍,進號西平公。又從征蠕蠕,擊五城、吐京胡,討蓋吳諸賊,皆有功。拜散騎常侍。

高宗即位,社稷大安,賀有力焉。轉征北將軍,加給事中,以定策之勛,進爵西平王。高宗班賜百僚,謂賀曰:「朕大齎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謙退也。」賀辭,固使取之,賀唯取戎馬一匹而已。

是時,斷獄多濫,賀出為征南將軍、冀州刺史,改封隴西王。賀之臨州,鞠獄以情,搖役簡省。武邑郡奸人石華告沙門道可與賀謀反,有司有聞。高宗謂群臣曰;「賀誠心事國,朕為卿等保之,無此明矣。」乃精加訊檢,華果引誣。

河西救勒叛,遣賀率眾討之,降二千餘落。倍道兼行,追賊黨郁朱於等至枹罕,大破之,斬首五千餘級,虜男女萬餘口、雜畜三萬餘頭。賀依古今法及先儒者舊之說,略采至要,為十二陳圖以上之。顯祖覽而嘉焉。

賀以年老辭位,詔不許。又上書稱病篤,乞骸骨,至於再三,乃許之。朝有大議皆就詢訪,又給衣藥珍羞。大和三年秋薨,年七十三。 選自《魏書·列傳第二十九》)

譯文

源賀,是自封的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禿髮傉檀被乞伏熾磐滅亡之後,源賀從樂都前來投奔大魏。源 賀容貌魁偉,儀表堂堂。世祖向來聽說他的名聲,及至見到他後,非常器重他的機靈巧辯,賜給他西平侯 的爵位,加授龍驤將軍。

世祖對源賀說:「你與我淵源相同,因為某種原因才分屬別姓,你現在可以改姓源。」 源賀跟隨世祖攻討叛逆的胡人白龍,又征討吐京胡,都是在前頭衝鋒陷陣,晉封為平西將軍。 世祖征討涼州,以源賀為嚮導。向他詢問攻擊作戰的計謀,源賀答道:「姑臧城外有四部鮮卑,各自作 為姑臧城的外援。但他們都是我祖父屬下的舊民,我願意到軍前向他們宣揚大魏國的威信,昭示他們禍福 所在,他們必然會相率歸降。外援已經降服,然後再攻打姑臧這座孤城,占領它真是易如反掌。」世祖說:「很 好。」於是派源賀率領精銳騎兵到各個部落進行招安撫慰,共招降三萬餘部,獲得各種牲畜十餘萬頭。到了 圍攻姑藏的時候,因此而不再擔心有人聲援,能夠集中兵力攻打它。平定涼州之後,源賀升任征西將軍, 爵位進封為西平公。源賀又隨從世祖征伐蠕蠕,攻擊五城、吐京胡,討伐蓋吳諸賊,都建立了戰功。源賀為散騎常侍。

高宗即位,大魏社稷得以安定,源賀立下了汗馬功勞。轉授征北將軍,加任給事中之職。憑着在關鍵之時決定對策的功勳,進封爵位為西平王。高宗頒令賞賜文武百官,對源賀說:「朕要大大獎賞有功之臣, 你需要什麼可以任意選取,千萬不要謙讓。」源賀極力辭讓,高宗堅決要他選取,源賀僅僅要了一匹軍馬而 當時,官吏斷案多有量刑過度等不當之處,源賀出任為征南將軍、冀州刺史,改封為隴西王。源賀到了冀州以後,憑着情理來審訊囚犯,儘量減省百姓的徭役。武邑郡有個奸邪之人石華,狀告僧人道可與源 賀圖謀反叛朝廷,有司將此事上奏皇帝。

高宗對群臣說:「源賀忠心耿耿為國效力,朕向你們替他擔保,沒有此事是非常明顯的。」就令人細緻地加以偵訊檢查,石華果然犯了誣告之罪。 河西敕勒人叛亂,朝廷派源賀率領部眾前往征討,降服部族二千餘落,晝夜兼行,追擊賊黨郁朱於等 人到達批罕,大敗敵軍,斬首五千餘級,虜獲男女一萬餘人、各種牲畜三萬餘頭。源賀依照古今兵法和古 代儒者、年高望重者的言論,簡略地採用最重要的內容,撰寫了《十二陣圖》,把它進獻給皇帝。顯祖讀了 之後十分稱讚。 源賀因年老而請求辭去官職,皇帝不准。源賀又向朝廷上書說自己病重,請求辭去官職,直至兩次三 次上書,皇帝才予准許。朝中凡是有大事要商議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又賜給他衣服藥物美味。太和三年(479) 秋天,源賀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