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李平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李平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2]

原文

李平,字曇定,頓丘人也。少有大度。及長,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散騎侍郎,高祖禮之甚重。平因侍從容請自效一郡,高祖曰:「卿復欲以吏事自試也。」拜長樂太守,政務清靜,吏民懷之。

平勸課農桑,修飾太學,簡試通儒以充博士,選五郡聰敏者以教之,圖孔子及七十二子於堂,親為立贊。前來台使頗好侵取,平乃畫「履虎尾」、「踐薄冰」於客館,注頌其下,以示誡焉。加平東將軍,征拜長兼度支尚書,尋正尚書,領御史中尉。

冀北刺史、京兆王愉反於信都,以平為鎮北將軍以討之。平進次經縣,諸軍大集。夜有蠻兵數千斫平前壘,矢及平帳,平堅臥不動,俄而乃定。遂至冀州城南十六里。賊攻圍濟州軍,拔柵填塹,未滿者數尺。諸將合戰,無利而還,憚於更進。平親入行間,勸以重賞,士卒乃前,大破逆眾。愉時墜馬,乃有一人下馬授愉,止而斗死。乘勝逐北,至於城門,斬首數萬級,遂圍城燒門。愉與百餘騎突門出走,遣統軍叔孫頭追之,去信都八十里擒愉。冀州平,世宗遣兼給事黃門侍郎、秘書丞元梵宣旨慰勞。征還京師,以本官領相州大中正。

延昌初,武川鎮民飢,鎮將任款請貸未許,擅開倉賑恤,有司繩以費散之條,免其官爵。平奏款意在濟人心無不善世宗原之肅宗初轉吏部尚書加撫軍將軍平高明強濟,所在有聲,但以性急為累。

熙平元年冬卒,遺令薄葬。詔給東園秘器①、朝服一具、衣一襲、帛七百匹。靈太后為舉哀於東堂。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文烈公。

[注]①秘器:皇室、顯宦死後用的棺材。

譯文

李平,字曇定,頓丘人。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長大後博覽群書,喜愛《禮》、《易》,很有文才。太和初年,朝廷授任他為通直散騎侍郎,高祖對他十分器重。李平乘着侍從的機會從容請求治理一郡,高祖說:「你想治理一個地方來試試自己的才能嗎?」授任他為長樂太守,李平處理政務清明平和,官吏百姓都很感念他。

李平鼓勵督促農民耕田種桑,修建太學,選拔有學問的儒生來充任講學博士,從五郡的讀書人中選拔聰明敏捷的進行教育。描繪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的畫像,掛在講堂內,親自為每幅畫像寫像贊。前任台使很喜歡搜刮民財,李平於是畫「履虎尾」和「踐薄冰」兩幅畫,懸掛在客館,寫上頌文,以警示告誡學子們。朝廷加封為平東將軍,征授他長期兼任度支尚書,不久正尚書,兼任御史中尉。

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在信都造反,皇帝任命李平為鎮北將軍去討伐他。李平進軍駐紮在經縣,叛軍各路大軍也向這裡匯集。夜晚,蠻兵數千人攻打李平軍營前面的營壘,箭射進了李平的軍帳,李平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過了一會兒才安靜下來。於是李平指揮軍隊進到冀州城南十六里處。敵人圍攻濟州軍,拔去柵寨,填平壕溝,只差幾尺溝就被填平了。諸將聯合作戰,無功而返,害怕再次前進了。李平親自來到隊伍中間,許以重賞,士兵於是又前進,大破叛賊。元愉當時從馬上掉下來了,於是有一個人下了馬救他,阻攔攻擊而戰死。李平乘勝追擊,到了冀州城門,斬敵數萬人,就開始圍攻放火燒毀城門。元愉和一百多名騎兵衝出城門逃走,李平派統軍叔孫頭追擊敵人,在距離信都十多里的地方擒獲了元愉。冀州平定後,世宗派兼給事黃門侍郎、秘書丞元梵宣讀皇帝旨意慰勞。出征回到京城後,李平以本官兼任相州大中正。

延昌初年,武川鎮發生災荒,鎮將任款請求借貸,沒有得到允許,擅自打開糧倉救濟災民。有司用私散官倉這條法律處罰他,免掉了他的官職。李平上疏奏說任款的目的是為了救濟災民,用心是好的,宣武帝原諒了他。肅宗繼位初年,調任李平為吏部尚書,加封撫軍將軍。李平精明強幹,所在任上的聲望都很高,但因性情急躁而常使自己受累。

熙平元年冬天去世,遺囑讓薄葬。帝詔賜予東園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一套、帛七百匹。靈太后在東堂為他大聲號哭。追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號文烈公。 [3]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