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成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成淹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好文學,有氣尚。任宋以為員外郎。皇興中,降北魏。太和中立明大後崩,齊遣其散騎常侍裴昭明等采市,欲以期服行事,主客不許,昭明執志不移 高祖敕尚書李沖選一學識者更與論執,沖奏道淹。淹言:「吉凶不同,禮有成數,玄冠不弔,童孺共聞。昔季孫將行,請遭喪之禮,千載之下,猶共稱之。卿不能式遵成事,方謂議出何典,行人何其異哉!」既而敕送衣給昭明等,明旦引昭明等入,皆令文武盡哀。高祖以淹清貧,賜絹百匹。

荷恩積世當應便爾欺奪」宗慶及從者皆相顧失色。鑾輿行幸,王肅多為扈從,敕淹將引,有古蹟,皆知之。肅言:「淹才詞便為難有,聖朝宜應敘進。」高祖言:「若因此進淹,恐辱卿轉甚。」肅言:「臣屈己達人,正可顯臣之美。」

時遷都,高祖以淹家無行資,敕給事力,並賜假,日與家累相隨。行次靈丘,屬齊蕭鸞遣使,敕驛馬征淹。車駕濟淮,淹於路左請見,高祖佇駕而進之。淹曰:「蕭鸞悖虐,幽明同棄,陛下俯應人神,按劍江淡,然敵不可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深願聖明保萬全之策。」詔曰:「此前車之轍,得不慎乎!」淹曰:「伏聞發洛已來,諸有諫者,解官奪職,恐非聖明納下之義,惟寬宥之。」

高祖幸徐州,敕淹主舟楫,將泛泗入河,溯流還洛。軍次碥破,淹以黃河峻急,慮有傾危,乃上疏陳諫。高祖敕淹曰:「朕以恆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而黃河急峻,人皆難涉。我因此行乘流,所以開百姓之心。知卿至誠,而今者不得相納。」敕賜驊騮馬一匹、衣冠一襲。除羽林監,領主客令,加威遠將軍。於時宮殿初構,經始務廣,兵民運材,日有萬計,伊洛流漸①, 苦於厲涉,淹遂啟求,敕都水造浮航。高祖賞納之。

【注】①流澌: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

譯文

成淹,字季文,是上谷居庸人。成淹喜歡文學,有氣度和志向。在宋做官,為員外郎。皇興年間,投降北魏。太和年間,文明太后去世,齊國派遣他的散騎常侍裴昭明等來弔唁,他們想穿朝服來進行弔唁,主管賓客禮儀的官員不許,昭明執意不改。高祖命令尚書李沖選擇一位學識淵博的人再與他論執,李沖啟奏報派成淹。成淹說:「吉事凶事不同,禮節上有固定的要求,大臣上朝戴的黑色帽子不適合弔唁,這是連小孩都知道的事情。當初季孫將要出行,請求依照遭喪之禮,千年以下,人們還在讚美。你們不能遵照規定行事,還問這種做法出自什麼典籍,你們做使節的何等的不同啊!」於是皇帝下令送喪服喪帽給昭明等人,第二天早上,引昭明等人入喪堂,命令全體文武官員盡哀。高祖因為成淹清貧,賜絹一百匹。

十六年,齊朝派遣主書邢宗慶等人前來朝貢,高祖命令成淹接待宗慶。宗慶對成淹說:「南北雙方關係和睦已經很久,但近來你們卻背棄信用,斷絕友好關係,被利益所驅動,這難道是大國友善對待鄰國的做法嗎?」成淹說:「大凡作為王者,不必拘於小節。中原有豆花,善於採摘的人收穫便多,哪能痴痴地守尾生那樣的信用。況且齊朝先主歷來侍奉宋朝,享受的恩德積累了好幾代,難道應當這樣被欺騙掠奪嗎?」宗慶以及跟從的人都相互看着大驚失色。皇帝到地方巡視,王肅大多作為隨從,皇帝讓成淹當嚮導,一路上遇到的古蹟,他都知道。王肅說:「成淹的才能言詞世上難得,朝廷應該加以提拔。」高祖說:「如果因這提拔成淹,朕擔心更加有辱於卿了。」王肅說:「為臣委屈自己達進他人,這正可以顯出為臣品德之美。」

當時朝廷遷都,因為成淹家裡沒有搬家的資金,高祖就賜給勞力,並賜予假日,讓他與家人一起行進。

行至靈丘,正逢齊蕭鸞派的使者來了,高祖派驛馬徵召成淹。帝車駕渡淮河,成淹在路旁請見,高祖停駕召見他。成淹說:「蕭鸞乖戾兇殘,智愚之人都拋棄了他,陛下順應上天和百姓的意願,按劍江邊,但敵人不可小看,蜂蠆依然有毒(能致人死傷), 何況一個敵國呢?臣殷切希望聖明君主有保萬全之策。」帝下詔說:「這是前車之轍,能不謹慎嗎!」成淹說:「臣聽說向洛陽出發以來,諸多進諫的人,都被陛下解官奪職,這恐怕不是聖明君主接納臣言的好方法,希望陛下寬恕他們。」

高祖幸臨徐州,命令成淹主辦舟船之事,準備經泗水入黃河,逆流而上,還歸洛陽。軍隊駐紮在碥礅,成淹看到黃河水流深急,擔心有危險,於是上疏陳諫。高祖下達命令給成淹說:「朕因恆、代沒有運漕之路,所以京邑百姓貧困。現在移都伊、洛,為的是道航四方,而黃河水流湍急迅猛,任何人都難以渡過。我趁着這次出行渡過激流,用這種做法來開導百姓的想法。朕知道你一片忠心,但今天朕不準備接納你的意見。」於是下詔賞賜驊騮馬一匹,衣帽一套。授予羽林軍監管的職務,掌管主客令,加威遠將軍。當時宮殿初構,建造務求廣大,軍隊百姓運輸木材,每天都有萬計,但是伊、洛漂浮着流動的冰塊,兵民苦於涉渡,成淹於是請求,在都水上建造浮橋。高祖很讚賞,接納了他的意見。[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