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於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於忠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於忠,字思賢,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臨朝,刑政頗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譴得罪。忠樸直少言,終無過誤。太和中,授武騎侍郎,因賜名登。世宗即位,尋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謀亂也,車駕在外,變起倉卒,未知所之也。忠進曰:「臣世蒙殊寵,乃心王室。臣父領軍,付留守之重計,防遏有在,必無所慮。」世宗即遣忠馳騎觀之,而烈分兵嚴備,果如所量。世宗還宮,撫背曰:「卿差強人意。」賜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賜卿名登,誠為美稱,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憂去職。未幾,起複本官。遷司空長史。

於時太傅、錄尚書、北海王詳親尊權重,將作大匠王遇多隨詳所欲而給之。後因公事,忠於詳前謂遇曰:「殿下國之周公,所須材用,自應關旨。何至阿諛附勢,損公惠私也?」遇既不寧,詳亦慚謝。尋遷散騎常侍,兼武衛將軍。每以鯁氣正辭,為北海王詳所忿,面責忠曰:「我憂在前見爾死,不憂爾見我死時也。」忠曰:「人生於世,自有定分,若應死於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爾,王不能殺。」詳因忠表讓之際,密勸世宗以忠為列卿,令解左右,聽其讓爵。於是詔停其封,優進太府卿。高肇忌其為人慾密出之乃言於世宗稱中山要鎮作捍須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於是出授安北將軍、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復授衛尉卿,領左衛將軍、恆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詔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無寄。方任雖重,比此為輕。故輟茲外任,委以內務。當勤夙無怠,稱朕所寄也。」神龜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諡武敬公。

譯文

於忠,字思賢,本字千年。於忠二十歲時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職。文明太后親臨朝廷處理政事,刑法政令很嚴厲,身邊的侍臣,多數因為小的罪過而獲罪。於忠為人樸實正直,話又少,終 究沒有過錯。太和年間,於忠被授予武騎侍郎一職,因此被賜名為登。世宗即位,不久(於忠) 任左右郎將。元禧謀反之際,世宗在外面,(由於)事變發生得急促, 世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於忠進言說:「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寵,於是忠心於王室。我父親統領軍隊,被託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備鎮遏,一定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世宗立即派遣於忠騎馬疾行去觀察,而於 烈分派兵力嚴加防備,果然像於忠所估量的那樣。世宗回宮後,撫着於忠的脊背說:「你比較令人滿意。」賜給他五百匹帛。

(世宗)又說:「先帝賜給你名字為登,確實是好名字,我讚許你的忠誠,現在更改你的名字為忠。」於忠為父親守喪而辭去官職。沒過多久,又被起用恢復原 職。升任司空長史。當時太傅、錄尚書、北海王元詳被(皇上)親近敬重而權力大,將作大匠 王遇經常按照元詳的要求供給他。後來因為處理公事,於忠在元詳面前對王遇說:「殿下如國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應當先取聖旨,何至於阿諛奉承依附權勢,損害國家的利益而 使私人獲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詳也慚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騎常侍,兼任武衛將軍。

於忠經常因為其剛正不阿的氣度和正直的言辭,被北海王元詳怨恨,元詳當面責備於忠說:「我擔心 先看到你死,而不擔心你看到我死的時候。」於忠說:「人生在世,自然有預定的命運,如果我應當死在大王手裡。逃避也不能倖免;如果天命不是這樣,大王也不能殺死我。」元詳趁着於 忠上表辭讓的時候,暗中勸世宗任命於忠為列卿,讓世宗解除他進臣的職務,聽任他辭讓爵位。於是世宗下詔停止於忠的封拜,優待晉升他為太府卿。高肇忌妒於忠的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 擠出京師,就向世宗進言,說中山是重鎮,捍衛它需要人才,憑於忠的才能,適合擔當此任。

於是世宗將於忠調出京城並任命他為安北將軍、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後悔這樣做了,再次任 命他為衛尉卿,兼任左衛將軍、恆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宮中的使者下達詔令說:「自從 近來將你這位輔佐得力的大臣發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懷大計無人託付。地方的職責雖然很重要,與此相比是輕的。所以中止這一外任,把朝廷事務交付給你。你應當勤勉 肅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託。」神龜元年,於忠去世,時年五十七歲,諡號武敬公。[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