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世祖拓跋燾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世祖拓跋燾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世祖太武皇帝,諱燾,太宗明元皇帝之長子也。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為監國。太宗有疾,命帝總攝百揆,聰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於是除禁錮,釋嫌怨,開倉庫,賑窮乏,河南流民相率內屬者甚眾。

二年春,車駕至自北伐,以其雜畜班賜將士各有差。庚申,營故東宮為萬壽宮,起永安、安樂二殿,臨望觀,九華堂。初造新字千餘,詔曰:「在昔帝軒,創製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自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草楷,並行於世。然經歷久遠,傳習多失其真,故令文體錯謬,會義不愜,非所以示軌則於來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則事不成,此之謂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

三年春正月壬申,車駕至自北伐。班軍實以賜將士,行、留各有差。乞伏熾磐遣使朝貢,請討赫連昌。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四年夏五月車駕西討赫連昌次拔鄰山築城舍輜重以輕騎三萬先行。戊戌,至於黑水,帝親祈天告祖宗之靈而誓眾焉。六月甲辰,昌引眾出城,大破之。臨陣殺昌弟河南公滿及其兄子蒙遜,虜昌君弟及其諸母、姊妹、妻妾、宮人萬數,府庫珍寶車旗器物不可勝計。辛酉,班師,留常山王素、執金吾桓貸鎮統萬。

敕勒萬餘落叛走,詔尚書封鐵追討滅之。詔曰:「夫士之為行,在家必孝,處朝必忠,然後身榮於時,名揚後世矣。近遣尚書封鐵翦除亡命,其所部將士有盡忠竭節以殞軀命者,今皆追贈爵號;或有蹈鋒履難以自效者,以功次進位;或有故違軍法私離幢校者,以軍法行戮。夫有功蒙賞,有罪受誅,國之常典,不可暫廢。其宣敕內外,成使聞知。」

先是,辟召賢良,而州郡多逼遣之。詔曰:「諸召人皆當以禮申諭,任其進退,何逼遣之有也!此刺史、守宰宣揚失旨,豈復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後,各令鄉閭推舉,守宰但宣朕虛心求賢之意。既至,當待以不次之舉,隨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成使聞知。」

譯文

世祖太武皇帝,諱稱燾,太宗明元皇帝的長子。泰常七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五月,監理國家。太宗生病,命世祖總統百事,世祖聰明大度,應付裕如。泰常八年十一月初九,登上皇位,大赦天下。於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規定),消除嫌隙仇怨,打開倉庫,賑濟窮困貧乏的人,黃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繼來歸附朝廷。

始光二年春季,世祖北伐歸來,以其各色牲畜份額不等地分賜給從征的將士。三月初五,營造從前的東宮為萬壽宮,營建永安、安樂兩座宮殿,建起臨望觀、九華堂。確立了一千多個新字,世祖下詔書說:「過去帝軒,創立制度,營造萬物,於是命令倉頡模仿鳥獸之跡創立文字。從此之後,應時改作,所以有篆隸草楷各種字體,並行於世。但是歷時久遠,流傳下來多有失真,故致使文體錯紕誤漏,意義分歧,這不是示典軌於來世的辦法。孔子說,名不正則事情不能成功,就說的是這些。今制定文字,把世間所要用的字式,頒布遠近,永為楷式樣本。」

始光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世祖北伐歸來。拿軍用物資賞賜從征將士,出戰、留守者,多少不等。乞伏熾磐派使者前來朝拜納貢,請求朝廷討伐赫連昌。二月,在京城東部建太學,祭祀孔子,以顏淵配享。四年夏季五月,世祖西討赫連昌,停駐在拔鄰山,築城,放棄笨重的物資,以輕銳騎兵三萬人先行。二十六日,到了黑水,世祖親自祈天禱告祖宗神靈,歃血誓師。六月初二,赫連昌率部出城,被世祖打得大敗。在陣前世祖軍隊殺死赫連昌之弟河南公赫連滿以及其兄之子赫連蒙遜,俘虜赫連昌的弟弟及其母親、姊妹、妻妾、宮人萬餘人,繳獲府庫中的珍寶車旗各種器物不可勝數。初七,班師回朝,世祖留常山王拓跋素、執金吾桓貸鎮守統萬城。

敕勒被遷徙的一萬多個居民點叛離逃走,世祖下詔讓尚書封鐵追殺消滅他們。世祖下詔書說:「士大夫行事(應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於朝廷必定忠誠,這樣以後才能榮耀於當時,名聲傳揚於後世。朕最近派尚書封鐵消滅亡命之徒,他所統領的將士有竭盡忠節而犧牲了的,現在全部追贈爵號;如有奮勇殺敵立下戰功的,以其功勞大小給予官位;如有故意違反軍法私離崗位的,以軍法處決。大凡有功蒙受賞賜,有罪遭到誅殺,這是國家的常典,不可有一時廢置。從今以後,不善的人可以改過自新。把這宣告天下,讓人們都知道此事。」

這以前,世祖徵召賢良之才,而各州郡大多逼迫州中賢士前往京城。世祖下詔說:「每個被徵召的人,官府應當曉之以禮,聽任他們進退,豈有強迫他們的道理呢!這些都是刺史、守宰宣揚失旨,哪裡是為朕增光,分明是在光揚為朕的不德。從今以後,都由各鄉閭推舉,各守宰只管宣明朕虛心求賢之意。賢才一到,應當以不次之舉對待他們,隨其文武之才,交任他們相應的職務政事。明宣朕此意,讓天下人都知道此事。」 [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