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雜憶(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高考雜憶》是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高考雜憶
看到小區的一些學子和家長緊張備考的樣子,不由得回憶起37年前我參加高考的情景。
1984年7月,經過兩年的高中學習,我們即將畢業。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考」了一回——參加了全縣的高考預考。記得我們球溪中學應屆文科班,1983年沒有開辦高考補習班,因為有往屆生插班,班額最多的時候達到78人。而預考牽涉到應屆生和補習生參加高考的名額分配,縣裡只給了我們學校文科班22個名額。學校思來想去,最後給了應屆生12個名額。應屆生一共是40個,結果,大多數人預考一結束,沒有資格參加高考,也就自然而然地結束了高中生涯。幸運的是,預考後,我和幾個要好的哥兒們,都如願以償地勉強「過關」,取得了參加高考的資格。
那時候,球中的辦學實在不怎麼的。作為一所鄉區學校,文科應屆生能考上一個、兩個大學本科,就已經不錯了,搞不好,「打光腳板」(上線數為零)都很有可能。預考的結果,也讓我們很灰心,因為預考的分數實在是太不理想。各科之中,我的數學特別的差——有一次,班主任兼數學老師的陳國林先生,課間一邊在黑板上抄寫數學題,一邊回頭對我說:「曾令琪,你的數學是預考上線的應屆同學中最少的一個!」
一聽此言,我不禁一下子臉紅到了耳根。我知道,我的數學預考只得了44.25分。這個分數,固然有球中閱卷「見錯包」(一道題只要錯一點,全題不得分,步驟分也不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自己在考場上很不順手、心浮氣躁的結果。所以,陳先生的那句話,如同醍醐灌頂,讓我認識到,數學是自己的短板,如果解決不了,高考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於是乎,預考到高考的一個半月之中,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數學的複習上。那時,學校為了「加油」,每天晚上將我們高三的晚自習增加到三節課。三節課啊,我全部用來做數學題,運氣好的時候能做三題、四題,運氣不好,能做兩個題都不錯了。陳先生的數學教得極好,但他老人家脾氣不好(現在想來,也和他那時候正在鬧婚變有關),我們這種數學很差的人去問問題,多半會遇到一陣數落。我這個人從小自尊心很強,於是乎懶得去問。周末到兩公里外的球溪鎮上,買了一本《數學複習》的參考書,每天晚上就對書上的題,按照類別,逐一試做。好在那一本書前面有題解,對每一章進行了提綱挈領的系統總結、歸納,後面不僅附有每一道題的參考答案,還附有解題思路,特別適合我這種對數學七竅通了六竅、還有一竅不通的人。厚厚的三百多頁碼的數學題,就那樣一天天被我拿下,漸漸地也有了一點點信心了。
高中數學的公式很多、很複雜,有的時候難免記來混淆。陳先生說,高考的時候,可以突擊背誦一些重要的公式,進入考室後,可以先在白紙上將它們寫下來。結果,考數學那一科,一進考室,我就在監考老師所發的草稿紙上寫起來。監考的一個中年女老師走過來,問我寫什麼,是哪個學校的考生。我說我在寫公式,是球中的學生,是老師教我們進入考室後就這樣寫的。她沒有做聲,默默地將我的「公式」收了,默默地跨出考室。她出去做什麼去了,我不知道,當時也沒有心思去猜測。數學捲紙一發下來,我粗看了一下試題,似乎全部是我那本《數學複習》上的題型,於是乎做題做得特別的「一帆風順」。等高考分數發給我們的時候,我發現,我的數學比預考淨增65分,120的總分,我獲得了109的高分!
——高考結束後,聽我們陳先生說,考數學那天,在送考帶隊教師的休息室,大家只聽說球中的一個考生,進入考室就提筆寫公式,但不知道是哪一個。至此,大家相視莞爾,誰也沒有猜到居然是我。阿彌陀佛!直到現在,我還很感激當時資中一中那位不知名的、善良的女老師。如果當時她流露出哪怕一點點脾氣,都可能嚴重影響我的高考情緒……
本來,那年高考,我根本沒有想到自己能以超過高考錄取線30多分的成績,考了個「二本」(離提前錄取的第一批院校、重點一本大學差兩分),實實在在想的是,1984年高考先去見識一下,然後第二年補習一年,爭取1985考上北大中文系。但就這麼陰差陽錯,當年考入了南充師範學院中文系。——現在,我的大學母校「南師」,已不復存在了,成了「西華師範大學」;中文系也成了「文學院」。多年了,我們這一批老南師的學子,還很不習慣呢!
說來好笑,那年高考的前一天,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記得有劉學軍,劉福華,宋澤水,周金和,我們爬上重龍山永慶寺大殿,去拜菩薩、許願。那時候,對佛教的基本知識都不知道,大雄寶殿上塑的明明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卻認為是觀音菩薩。於是許願說,如果今年考上大學,一定來還願,請觀音菩薩一定保佑云云。結果,到果城後,一次和小妹劉書琴到清泉寺去,恰恰清泉寺供奉的是觀音,我趕緊跑去「異地還願」。當弄清楚重龍山大雄寶殿上供奉的是佛祖、再到永慶寺還願的時候,已經是幾年之後的事了。——現在想來,與佛結緣,大約也始於那個時候吧?而時光飛逝,36年轉瞬即過。我的高中母校資中縣球溪中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高考上線十多二十個,到現在每年考進大學1000多個,完成了一個鄉區中學的華麗轉身,讓我們這些球中學子,倍感自豪。而我的歷史老師韓志熙先生,語文老師梁伯宗先生,數學老師陳國林先生,已然作古;班上如劉學軍、聶玉明、彭鵬飛等好幾個同學,也與我們天人永隔,每念及此,不覺悵然。
人生一世,有的人,你不得不認識;有的事,你不得不經歷;有的傷、有的痛,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不得不面對。雖說「是非成敗轉頭空」,但有的東西,卻很難忘卻。隨着時間的淘洗,不但不會模糊,反而歷久彌新,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1]
作者簡介
曾令琪,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