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粱鏽病
高粱鏽病,高粱抽穗前後開始發病。初在葉片上形成紅色或紫色至淺褐色小斑點,後隨病原菌的擴展,斑點擴大且在葉片表面形成橢圓形隆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後露出米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粱鏽病
病原中文名:玉米柄鏽菌和紫柄銹或高粱柄鏽菌
病原拉丁學名:Puccinia sorghi Schw.稱玉米柄鏽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稱紫柄銹或高粱柄鏽菌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擔子菌門、冬孢菌綱、繡菌目、柄繡菌科、柄繡菌屬
地理分布:高粱各產區均有發生
傳播因子:土壤、高粱病殘體
為害症狀
高粱抽穗前後開始發病。初在葉片上形成紅色或紫色至淺褐色小斑點,後隨病原菌的擴展,斑點擴大且在葉片表面形成橢圓形隆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後露出米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後期在原處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較黑,外形較夏孢子堆大些。
病原
Puccinia sorghi Schwl稱玉米柄鏽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稱紫柄銹或高粱柄鏽菌,均屬擔子菌亞門。前者參見玉米鏽病。P.purpurea夏孢子堆生在葉兩面的病斑上,栗褐色,四周有棍棒形或頭狀側絲。側絲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或洋梨形,大小24-44×20-29(um),具瘤狀細刺,壁暗黃褐色,具5-10個芽孔。冬孢子堆生在葉兩面,長1- 3(mm),紅褐色。冬孢子長橢圓形,大小36-54×24-32(um),頂端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側壁厚2-3um,深褐色。 [1]
發生規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侵入幼葉,形成性子器,後在病斑背面產生鏽子器。器內銹孢子飛散傳播後在葉片上有水珠時萌發,也從葉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高粱接近收穫時,在產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7—8月雨季易發病。[2]
傳播途徑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侵入幼葉,形成性子器,後在病斑背面產生鏽子器,器內銹孢子飛散傳播後在葉片上有水珠時萌發,也從葉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強田間管理,酢漿草和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侵染源。
(4)在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