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柳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柳"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據《山海經》記載,"雁門水(今陽高黑水河)東南流經高柳縣故城北"。高柳縣在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始置縣,名高柳,屬代郡;秦仍為代郡之地;西漢高柳縣屬并州刺史部代郡,東漢末為代郡治,不久廢高柳縣。[1]

簡介

晉代復置高柳縣(故治在陽高縣南二十五裏白登村)。北魏永熙年置高柳郡,高柳縣為郡治。

北齊時郡縣俱廢。

歷史由來

遼置長青縣(故治在陽高縣南二十五裏白登村),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縣,以白登河流貫其間,故名。

元至九二年(1265)廢白登縣為鎮,入大同縣。尋復置縣,屬大同路。

明洪武初縣廢。。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陽和衛(今大同市陽高縣),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

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衛來此同治,屬大同府。

嘉靖二十六年(1547)設大同東路。清初改陽和衛為陽高衛,屬大同府。

順治六年(1649)大同府來治(八年復還故治)。

雍正三年(1725)改為陽高縣,屬於大同府。

1993年7月,陽高縣屬大同市。[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