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廟「西地紅」成為網上的「俏佳人」(於廷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廟「西地紅」成為網上的「俏佳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高廟「西地紅」成為網上的「俏佳人》中國當代作家於廷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高廟「西地紅」成為網上的「俏佳人

8月8日,西平縣作家協會採風團一行10餘人,先後深入焦莊鄉紅薯小鎮高廟村和席王寨村調研採訪。淅淅瀝瀝的小雨似一場電影的背景音樂,如影隨形,始終緊跟着整個活動。陣陣風兒吹來,暑熱消散,一縷清涼的氣息悠悠地沁入心底,世界忽然安靜下來。站在平直的村道上,望着搖曳的紅花綠樹,讓人一下子心胸豁然開朗。雨中的鄉村,樸素安然,舒暢地呼吸着,天地之間悠然生動,那人、那事、那物、現在和未來,都在你到來的這一刻,在你驚喜的注視中,被照亮。

近年來,西平縣焦莊鄉高廟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促脫貧攻堅,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唱好「小紅薯,大主角」這台大戲,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優勢,「西地紅」紅薯遠銷省內外,紅薯小鎮聞名遐邇。如今的高廟村人居壞境優美,村容村貌靚麗,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了,幸福的日子火炭兒似的紅火。而席王寨村,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同樣成果斐然。

說起紅薯,上些歲數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而對於許多年輕來說,那些過去歲月里,關於由吃引發的諸多悲喜劇已成為遙遠的鄉愁。我出生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紅薯在相當長的年月都是人們的主要口糧,「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就是那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上世紀70年代,曾任西平縣縣委書記和中央候補委員的冀桂昕我們一個村委,過去叫朱莊大隊,現在叫師靈村委。冀桂昕是從村里一步一步干出來的的幹部。在村里時,他帶領村人戰天鬥地,平整土地,改良品種,精細管理,逐漸解決了全村4000多口人的溫飽問題。那時全縣有一句很響亮的口號:「遠學大寨,近學朱莊」。當時的師靈公社朱莊大隊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可紅薯依然在村人的生活中唱着「主角」。紅薯蒸着吃,煮着吃,將紅薯干磨成面蒸饃吃。紅薯面蒸成的窩窩頭黑黢黢的,糯糯的,甜甜的,兒時的記憶至今深刻。其實,和我一樣,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會從心裡說過這樣的話:感謝紅薯,讓我生命無恙!去年的6月份,我曾在許昌市一個叫「鄉村夢」的生態園餐館吃過一種名曰「黑老包」的麵食,也是黑黑的,圓圓的,甜甜的,但和當年的紅薯面饃完全不是一回事。

現在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溫飽早已不是問題,人們正在追求吃得好、吃的健康的風尚,但我和家人仍然對紅薯喜愛有加,每年的秋冬季節和第二年的春天都要買上幾十斤,上百斤吃。

紅薯的過往,珍藏着歲月的故事,輕輕抖落時間的塵埃,記憶被擦亮。回歸自然,吃出健康。而高廟人正是瞅准了這一機遇,根據當地特有的土壤、氣候條件很適合紅薯生長的優勢,在黃淮學院科研團隊的幫扶下,培育出了優質的「西地紅」紅薯新品種。高廟村出產的紅薯含糖分高,皮紅心甜,口感極佳,富含硒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深受城鄉消費者青睞,名聲遠揚四方。

「小」紅薯帶動「大」產業。高廟村出產的「西地紅」紅薯早已成為網上的「俏佳人」,粉條、粉絲、貝貝南瓜、水果蘿蔔等農產品也遠銷四方,給村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過去紅薯續命,現在紅薯給高廟人插上了致富的翅膀,成為高廟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鑰匙」。他們的日子也像八月成熟的辣椒,一串串火紅,一簇簇閃動,紅火映在鄉親們的臉上,高廟紅薯小鎮也被省文明委命名為「河南文明村鎮」。

返程時,我和幾位文友約定:等到紅薯收穫的季節,我們再來高廟村,看看地里像小山一樣的紅薯堆,看看南來北往的客商裝紅薯的車隊,看看鄉親們收穫幸福時如花的笑靨……[1]

作者簡介

於廷見,西平縣作協理事,現在縣交警隊工作,有散文、小說等作品在文學刊物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