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山流水(曾福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山流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高山流水》中國當代作家曾福來的散文。

作品欣賞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比喻樂曲美妙。然而我出身生長的確實是一個高山流水的地方。

周圍青山環繞,門前溪水長流,一條曲折的山澗由東向西沿村莊而過,蜿蜒地伸向遠方,這就是我的生長地——黃龍村曾家窪。

我小時候的曾家窪是個不大的村落,村莊很有層次感,不到二十戶人家,鄰里和睦,長幼有序,一口古井哺育着小村莊的世世代代。在這裡,我孕育過多少夢想,在這裡,我留下了童年的歌謠,是這裡,讓我魂牽夢繞......

那山那水

「數載光陰隨水逝,桃花夢裡笑春風。

斯人回首還記否?風雨清秋意正濃」

曾家窪群山環抱,山勢連成一體,無論從高空還是遠遠地望去,都像一隻展翅的鳳凰,風水先生以前把這裡的山稱為鳳形地。據說元代,從江西遷往廬江的曾氏先祖就安葬在鳳形地,至今還留有一塊圓形墓碑,現在字體雖然模糊不清,但從碑的形狀和顏色推斷,此碑立於元朝。

曾家窪源於明末清初。沈橋灣「寅葬卯發」後,曾家院一場天火將走馬樓化為灰燼,曾氏不得不將一部分後裔從曾家院遷到這裡,依山而建,繁衍生息。現在的曾家窪左邊是山,屋後是山,開門見山,而且山連着山,什麼「大炮,小炮,陰山,陽埂,木兒山」等,層巒疊嶂,一山比一山高,若是在祥雲麗日,站在曾家窪最高的陰山頂上可以遠望到長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陰山頂常年飄動着紅旗,三二七地質隊測繪點那時就設在這裡。

難忘童年時光。小時候,山就是我們的樂園。早晨天還沒亮,大人們就喊醒了孩子,從牛棚里牽出牛,趕放在山上,飢餓了一夜,老牛們專心致志地啃吃着新鮮的嫩草,於是我們夥伴們便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地在一起瘋玩。薄薄的輕霧沐浴着山野,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光芒萬丈,青山,牛群,炊煙,村落......一幅美麗的山鄉晨景,美不勝收。白天,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上學。下午放學後,不等大人們催促,我們就不約而同地將牛趕放在山,繼續嬉鬧、玩耍。傍晚,紅霞萬朵,五彩繽紛,當落日將餘暉慢慢地塗抹在家鄉的山嶺時,我們開始騎着老牛悠然地踏上歸途......

人們常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曾家窪的特別之處就是水向西流。溪水常年不斷,特別富有詩意,水從高山濾出,匯聚到山澗,一路高高低低,蜿蜿蜒蜒,時而垂直落下,時而隱秘迂迴,哼着歌兒平緩地流向遠方。若是在陽春三月,桃紅柳綠,青山翠竹,映着溪流,這情景不僅醉了自己,也醉了眾人,醉了春風;在夏季若遇山洪爆發,溪水變洪水,沿山澗咆哮而去,那陣勢既讓人驚愕,又讓人留戀。

溪水盡處,離村莊右邊不足五百米,是美麗的青山湖。說是湖,其實就是青山水庫,也叫張院水庫,它建成於文革後期,湖水面積三千餘畝,蓄水量一千三百六十萬方,是廬江縣最大的人工湖。

青山湖,是我的母親湖。它風光旖旎,山水相映,是我們天然的游泳訓練基地,在這裡我們一個個練就了好水性,什麼浮水,仰泳,扎猛子等,應會盡會。每到汛期,這裡戲水的魚很多很多,別說用漁網,就是我們手裡隨便拿着魚叉、網兜,雞罩等什麼的,都能抓到魚。當年我的一位堂兄肩扛鋤頭,見我們抓了許多魚很着急,可他手中又無捕魚工具,他抱着試試看的心理,瞅准水中的目標,一鋤頭下去,不一會一條碩大的草魚(混子)飄然浮起。暢遊青山湖,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只要能抓到魚,再深的水也敢冒險闖試,一次我的一位玩伴紮下兩米多深的水中,摸到一條魚很高興,他一手劃着水,一手舉着魚,踩水往岸上走,這時,一個大浪捲來,他嗆了幾口水,才迫不得已地將魚放掉。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山湖的魚蝦,自然成了我們免費的美餐。曾家窪,耕田很少,輔之生存的就是大面積的山地了。每年四月份,布穀鳥的一聲聲呼喚,催黃了麥子,家家戶戶開始動鐮割麥。割麥,脫粒,歸倉,直忙得農家人腳不離地。在我的記憶中,最讓人難忘的就是一場豐收後的盛宴了,經歷了一場春荒之後,早已飢腸轆轆的人們,再忙也不忘對自己的犒勞,他們用新香油煎着剛收貨的麵粉,烙成小麥餅,不僅胃口大開,而且一定吃個管飽,還有用案板和擀麵杖做成的擀麵條更是讓人大飽口福。端午節前後,當一場大雨浸透了山地,曾家窪幾乎老老少少頭戴斗笠、草帽,身披蓑衣、雨衣上山栽插山芋,那情景讓人既心酸,又震撼,心酸的是曾家窪的人生活是如此之艱,震撼的是曾家窪人為了生活,敢於同大自然鬥爭,為了搶抓季節,他們和風雨拼搏,任憑雨水淋透了身子,打濕了腮臉,沒有一個人退卻......

那事那人

「春風垂柳意琴弦,葉色明湖絲纏綿。

自感柔情懷往事,誰知舊夢憶花前」 [1]

作者簡介

曾福來,中共黨員,安徽省廬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機關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