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原蒼鷹—吐蕃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原蒼鷹—吐蕃篇

來自網絡的圖片

高原蒼鷹—吐蕃篇西藏高原原來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1]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氂牛部,統一氂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629年,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繼贊普位,他削平了叛亂,逐步統一了青藏高原。松贊干布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遷都到邏些(拉薩),從此邏些成為西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他參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641年(貞觀十五年),唐太宗答應吐蕃的請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量物品,有錦帛珠寶、生活用品、醫療器械、生產工具、蔬菜種子,還有經史、詩文、工藝、醫藥、曆法等書籍。唐高宗時,吐蕃又從內地引進了蠶種,唐朝並派釀酒、制碾碓、造紙墨的工匠到吐蕃傳授技藝。

710年(景龍四年),唐金城公主又攜帶着錦繒各數萬匹、多種工匠以及一個龜茲樂隊進入吐蕃,嫁給棄隸縮贊贊普。吐蕃還通過互市,向唐朝購買茶葉、絲綢等物品。

隨着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許多漢族人進入西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子學學習漢文化。雙方派遣的使臣不絕於途,進行修好、朝貢、慶弔、會盟等活動。漢文化的輸入對吐蕃社會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吐蕃文化對漢族也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吐蕃的馬和形制優美奇異的金銀器等物品不斷地傳到內地,甚至吐蕃的赭面風俗也被漢族婦女所模仿。密切的經濟文化關係加深了雙方之間的情誼。729年(開元十七年),棄隸縮贊贊普向唐玄宗上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舊唐書·吐蕃傳》)說明在唐代漢蕃人民的關係已經不可分離了。

除了和唐朝友好往來以外,吐蕃也和唐王朝進行着長期的軍事鬥爭,是突厥滅亡之後唐王朝最主要的對手。松贊干布以後,吐蕃開始與唐朝進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西域,不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奪走了唐河西和隴右地區。763年(廣德元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長安。在8世紀下半葉,吐蕃的國力達到了鼎盛階段。

不過到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占領了沙州。接着,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所控制。

由於頻繁的戰爭,內部的分裂,嚴重地削弱了吐蕃的國力,進入到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821年(長慶元年),吐蕃可黎可足贊普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至達瑪贊普繼位後,嚴酷鎮壓佛教,他下令禁止臣民信佛,焚毀佛經,關閉佛寺,這引起了信佛派貴族的不滿。公元846年,信佛派貴族拉隆貝德射殺了達瑪,後逃往西康。達瑪死時只有遺腹子,吐蕃貴族們分別挾持達瑪的遺腹子歐松和大妃領養的兒子永丹,連年爭戰,爭奪贊普的寶座,最終使吐蕃王朝崩潰。自此以後,西藏再也沒有建立起強大的政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