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鐸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馬鐸

別稱: 馬樂

所處時代: 明朝

主要成就: 明永樂十年(1412)狀元

著書: 《玉岩集》

馬鐸(1368~1423),字彥聲,號梅岩,福建長樂人。原名馬樂,後避諱永樂,受御賜'鐸',改名為馬鐸。明永樂十年(1412)狀元。

他先受禮於鄭孟宣,旁通詩書,子史百家;靡不淹貫,為文章,援筆立就。馬鐸為人耿介伉直表里一致,處事乎恕,而臨事執言不苟,自奉儉約,與人交盡誠,他一生坎坷,經歷曲折。[1]

個人簡介

馬鐸為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壬辰科狀元。馬鐸於永樂九年,以太學生中應天府鄉試;永樂十年壬辰科,馬鐸應進士舉,廷試得中第一名, 獲賜朝服冠帶,授翰林院修撰,授承務郎,一考授儒林郎,三考績最。今長樂嶺南村尚存有馬鐸舊居。

馬鐸資質淳厚,自幼聰穎篤學。據李騏撰《故修撰馬公行實》記載:馬鐸於父母逝後,銳志讀書,休假回家,沿途猶默誦不輟;在學夜讀,一燈長明不滅,勵志苦學。他從先輩鄭孟宣學《禮記》,旁通《易經》《詩經》《尚書》《春秋》,其學寵肆貫通,於子史百家無不涉獵,時人號之"馬五經"。作文不假思索,操筆立成,似不經意,滔滔汩汩,"如水行地中,坎穴隨滿,無少窒"。馬鐸博學多能,如琴棋、星命、地理等靡不諳曉。

據說,馬鐸進京應試前,嶺南村鄰里為他餞行於雁峰之南,陳必尚舉酒曰:"以子之才,取高第固如拾地芥耳。他日若聞捷音,當於何地上立坊以為吾鄉里榮? "馬鐸笑答曰:"即此地可也,奚庸他圖? "當年果獲高中,其後鄉人為立狀元坊於所指之地。

永樂九年(1411)秋,以《易經》領應天府鄉薦,後會試於禮部。殿試時,成祖親覽試策,稱馬鐸氣象廣大,擢為狀元,時年四十五歲。

馬鐸性懷耿介伉直,無崖岸,表里如一,處己以正,生活儉樸,雖貴不變,"與人交盡誠,遇危難急濟之",處事平恕,臨義執言。成祖曾對輔臣大學士楊士奇說:"馬鐸可謂質實無二矣。"後每逢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司業有公務出,皆命馬鐸暫時充任,馬鐸亦不辱使命。成祖明於用人,馬鐸勤於事君,一時傳為美談。

明成祖於十一、十五年巡幸北京,馬鐸兩次留侍監國,其於公事雖"勞苦不避,獨任不辭"。

民間有"馬鐸一日君"的傳說,系指其代皇帝郊天祭祀。馬鐸所居之地岩石窣樺,林木蓊蔚,他擇其形勝最優者構"太常""梅岩"兩書室,閒暇時常鼓琴讀書,並與僚友優遊其中。

永樂二十一年(1423)馬鐸卒於任上。馬鐸一生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馬鐸夫人鄭氏,子二人:馬昕、馬旺。 馬鐸出生地及埋葬地皆在長樂潭頭鎮嶺南村(縣山之原)。生前著有 《玉岩集》。

據《長樂縣誌》記栽馬鐸幼時,與林志共學。志恃學博才高,鐸獨不讓之。志鄉、會試倶第一。殿試罷,遍扣諸名士之作,皆不己若,深以狀元自負。迨傳臚之夕,夢有馬踏其首,既而馬果第一,怏怏不服,每於上前爭之。上曰:"朕出上聯,對而佳者為優。"題雲:"風吹不響鈴兒草。"馬即對雲:"雨打無聲鼓子花。"上大欣賞。志移時不能對,遂愧服。

或據《裨史類編》雲鐸赴京會試,見路旁有節婦冢壞,捐金修之。是夜夢一婦人謝以詩云:"昨日多蒙到妾家,爐中缺火未煎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不知其意,至是始驗。殿試時馬即對以夢語,而志思竭,不能對,鐸於是得狀元。

人物故居

明馬修撰宅

明馬修撰宅(即馬鐸故居),位於長樂市潭頭鎮嶺南村,雁山之麓,前臨西湖(嶺南湖),面對魚、蝦、蟹、鱟四山。始建於明永樂間(1403-1423年),七柱六扇五間出遊廊,進深14米,面寬16米,埕深3米、寬9米,左右廓榭各3間,單檐硬山頂、木構。其居據山林之勝,名曰:"梅岩",遂以為號。大廳原有兩副對聯,一雲:"聖朝禮樂傳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一雲:"京監狀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間無。"據傳,此聯為永樂帝御賜,馬家子孫皆以此為榮。廳前正門橫額上,原有一塊直式硃砂底、紅邊,永樂帝御賜的"狀元及第"金字匾。

如今馬鐸的故鄉潭頭鎮嶺南村馬氏已式微,大部分馬姓族人從嶺南外遷。外遷地有羅聯鄉馬厝村、玉田鎮桃源村等。

馬鐸故居於1998年10月,被公布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源流繁衍

北宋末,馬氏先祖馬夔由江西饒州樂平縣遷居福州城東門外菩提井(今晉安區岳峰鎮李園村附近),馬夔三世孫馬師高入贅長樂嶺南村何家,生育子女分何、馬兩姓,馬氏枝繁葉茂,派衍為"嶺南馬"。

馬師高遷嶺南村後,其子馬時初,其孫六人三進士:(廷龍、廷鈞、廷傑),玄孫馬鐸狀元及第。後大部分遷出嶺南,十一世廷得裔孫清常,因妻羅氏系羅田(今羅聯鄉)鄉人,遂遷居羅田鄉,以姓名稱馬厝村。馬厝七世思理,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中舉,天啟二年 (1622年)進土,官浙江烏程縣知縣。崇禎國變,隆武建號閩中,馬思理由通政使升禮部尚書。

嶺南十一世廷龍派下子遠和十二世叔義兩叔侄,自嶺南村來福州謀生,遷福州井門外琴亭、磐石兩村(今晉安區新店鎮琴亭村和磐石馬厝下村)。其後裔有的分遷台灣、香港,漳州等地。

嶺南十七世馬鐸後裔達清,於明代遷玉田鎮桃源村。嶺南後裔有的遷居福州北門外白水塘(今屏西路泉塘小區)。

嶺南二十二世守俊,約在嘉慶年間,遷連江筱埕定海;傳三世再遷連江東岱馬厝弄。 從長樂嶺南外遷的還有:福清市宏路龍塘、音西前埔、鏡洋前馬和後馬兩村。

傳世三寶

郊天圖

里老言傳郊天圖不止為一幅而為多聯畫,據李永選的《浩然樓隨筆》雲:"觀馬鐸郊天圖幣中,繪天壇,陳列祭器,鐸執笏立壇上,文武百官侍立左右陪祭壇下,侍衛、太監、窯輿、儀仗甚備。傳乃當時名手所繪。間有大學士楊士奇題跋,首蓋御璽,歷五百年矣。雖紙質霉爛,而顏尚新。原存嶺南村鏡湖書院,嗣為馬氏後人攜去,至今不知下落。"據《浩然樓隨筆》記述,知此圖應蓋有御璽,還有馬鐸座師楊士奇題跋。在民國十年左右,畫還尚存鏡湖書院,現仍不知所終。

如今傳世的郊天圖,民間逢甲子普渡,曾借來掛在多寶壇。此應是另一幅,現存羅聯鄉馬厝村。圖紙本設色,無御璽、題跋。圖上方繪天壇一角,壇下幣中,鐸烏紗紅袍左手扶笏,左右侍立官員二。鐸左後方排列鑾駕、儀仗、百官、太監、執事等甚備。鑾駕前太監二,各捧盤,盤上一串冠-龍袍。鐸前鞍馬二匹,象奴二引導二巨象,象背各馱銅瓶等俗稱"太平有象"。左右前後,隨侍文武官員、金吾侍衛、差役執事。各武官扶笏,金吾侍衛執斧鉞。圖下方差役二,各肩扛御頭牌,上書"奉旨郊天"為前導。沿途繪山丘樹木等景。

觀此郊天圖全景布局,應是郊天事畢迴鑾時場面。繪有馬鐸、百官十八員,侍衛四員,執金吾六員,象奴二人,執事差役十七人,計人物五十七人。且無題識印章。 從筆法、紙質、顏料着眼,現存此畫當是民國初年民間畫匠根據祖本臨摹,可知當時所繪郊天圖全過程是分段局部繪成,不止一幅。

狀元匾

嶺南馬鐸舊居大門上,曾懸有直匾,文曰"狀元及第 代駕郊天",匾額為明永樂時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省教育廳長鄭貞文,行文所屬各縣設立民眾教育館,啟迪民智。民國二十四年,專員兼縣長王伯秋,奉檄設民眾教育館,委肖道五為館長,着手收集有關地方文物時,此匾被徵及。王伯秋新制一匾換取原匾陳列館中。二十七年春王卸兼職,移駐福州,原匾尚在館中。後佚,傳為王攖去不實。現嶺南村馬鐸故居金匾為當時換取所制,後今馬厝村鄉人以此又仿製一面於馬厝祠堂。

狀元坊

狀元坊在縣治前十步許。永樂十五年,知縣王遵道為馬鐸立。又一所在縣東北大宏里,亦為鐸立,後廢。成化十八年,巡按御史張稷令知縣羅敘重立。

原縣治前的狀元坊,於民國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專員兼長王伯秋接待鄭鶴聲教授等人來縣,查訪鄭和碑時尚在。冬擴建馬路時拆除,坊石放在塔坪山平民小學,後佚。另建於大宏里嶺南所立狀元坊也已不存,今兩坊俱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