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馬道,指建於城台內側的漫坡道,一般為左右對稱。坡道表面為陡磚砌法,利用磚的棱面形成澀腳,俗稱「礓」,便於馬匹、車輛上下。

建築施工中,當角度較大邊坡高於一定高度時,在邊坡上設置1-2m寬的較水平的道路。

古城牆馬道

馬道是騎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運兵、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牆(城樓)向上,呈15—30坡度通達牆頂。馬道往往兩條相對,形為「八」或倒「八」字,寬約數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牆。明初建內城時,除在九門門樓和角樓下設馬道外,城樓間的城牆還均布有14對馬道(據傅公鉞《北京老城門》)。城牆馬道的設置,除根據距離和防禦需要,設於兩樓正中外,余多正對元大都城內交通要道,以為運輸與調兵之便。比如,北城牆分別在藥王廟街(後改稱舊鼓樓大街)北、雍和宮大街北設馬道。這些街道都是原大都城內的老街。還有一種情況,即因在馬道上運送物資和調動軍隊,漸漸在其附近形成了新的街道。比如大都城內析津坊北並無交通要道,到了明萬曆年,西直門大街東形成新開路,並與原析津坊北的新開道街相交,稱為「新街口」。新開道街即後來的「新街口北大街」。街的北端城牆下,就設有一對馬道。

引證解釋

1.碼頭。

浙南及福建等地舊時稱碼頭為馬道,今浙南與福建很多馬道的地名即與此相關。

2.通車馬的大路。

唐 李翱 《來南錄》:「如 虎丘 之山,息足 千人石 ,窺 劒池 ,宿 望梅樓 ,觀走砌石,將游 報恩 ,水涸,舟不通,無馬道,不果游。」《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多情燕子樓,馬道空回首。」

3.指校場或城牆上跑馬的路。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且說這校場原在東門外頭,地方甚是空闊。上面一座高台,幾間廠房,是演武廳;東面是將台,西面是馬道。」楊大群 《關東傳奇》第三四章:「他見 馬太太 快跑到馬道跟前了,在馬道頭上被炮彈炸了幾個彈坑,而且由於多年失修,磚都塌下來了。」

4.指宮中允許上馬的地方。

《北史·郭祚傳》:「故事:令、仆、中丞騶唱而入宮門,至於馬道。及 祚 為僕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於帝,納之。下詔御在 太極 ,騶唱至 止車門 ,御在朝堂,至 司馬門 ,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騶唱不入宮》:「馬道是許人上馬處也。」

5.地名,馬道鎮,在四川省西昌市。

馬道所在地是鐵路單位集中之地,以前是」西昌鐵路分局「所在地。馬道鎮的火車站名叫」西昌南站「,也就是西昌市鐵路的貨運中心。從西昌坐25路公交車,半個多小時就可到達馬道鎮,馬道鎮的主街是四川307省道,西昌到木里縣經過這裡。

6.一般在大型演出場所如體育館、影劇院等,為了方便工作人員設置燈光、音響、舞台機械等附屬設施,要設置供工作人員在高空行走和工作的走道,這種走道就叫做馬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