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是西漢時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作,1972年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出土時為覆蓋在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其應為出喪時作為「遣車」先導所打的「幡」,它表達的是引魂升天之意,體現墓主對羽化登仙的渴望。畫面的內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上、人間和地下。上部描繪的是神話傳說中的天國景象。中間畫的是墓主人在世時的生活寫照。下部繪的是神話傳說中的陰間場景。整個帛畫畫面和協自然,色彩濃烈多彩,富麗華貴,莊重典雅[1]

目錄

畫作內容

整個帛畫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長205厘米[2]

它上面的畫面分為三部分,最上端畫的是天國現象:正中人首蛇身的女子是上天的主宰神女媧,左右兩畫有五隻神鳥,右上角繪有扶桑樹,樹梢有一輪紅日,里立有太陽神:金烏樹枝間還有八個小太陽。

中段為人間世界:在華蓋下面,畫一老年貴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墓的主人,利倉的妻子。在她的前邊有兩着劉氏冠的男子在跪獻某物,後有三婢女相送。中段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帳幔分飄左右,其下有七個着劉氏冠的男子分左四右三拱手而坐,中間有鼎壺等食具,畫面最前邊還陳置了一排鼎壺,表現了「列鼎而食」的奢侈場面。

下段為地下:一未着衣男子(郭沫若稱是「禺強」)雙手托起象徵大地的平板,腳踏雙魚,空白處還畫有青白二龍,左右各畫一龜,背馭貓頭鷹(也叫鴟龜)巨人前面還有一些水族在游弋,古時認為大地是浮於海上的,故地下部分多畫以水族。

創作背景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出土時為覆蓋在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據其在墓內的位置,與用於表示死者身份的銘旌相同,圖像的內容又與王所用旗幟的太常接近,應與銘旌有密切的關係,在當時可能起着和銘旌相似的作用。故考古學者多認為,其是出喪時作為「遣車」先導所打的「幡」。

它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絲帶,可以張掛,這種帛畫又叫「非衣」,是為引魂升天之意。「引魂升天」是當時頗為流行的一種思想,即人死後導引靈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黃老思想,該畫是通過兩條巨龍將天上、人間、地下貫穿起來,體現墓主對羽化登仙的渴望。

後世影響

該畫內容極為豐富,表現手法精妙而協調,它以其精湛的藝術成就打破了唐代張彥遠認為的「古畫皆略,至(衛)協始精」的看法,填補了漢畫的空白。同時,它所達到的藝術成就又影響和造就着後世藝術家的崛起。

2002年,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以其獨特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成為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視頻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相關視頻

馬王堆一號帛畫」非衣「藝術鑑賞
T 型帛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