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橋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橋河鎮位於黑龍江省穆稜市東南部,與俄羅斯交界,邊境線達22公里,距綏芬河口岸72公里,301國道與206省道雞馬公路在此交匯,綏濱鐵路橫亘東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新興的沿邊開放重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60.1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人,轄16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境內有4個森工林場,耕地總面積25.4萬畝,林地面積18.6萬畝。2019年,全口徑財政收入468萬元;公共財政收入19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83億元,完成全年任務122%;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億元,完成全年任務133%。[1]

中文名: 馬橋河鎮

外文名: Maqiaohe town

別 名: 馬橋河

行政區劃代碼: 23108510300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穆稜市

地理位置: 穆稜市東南部

面 積: 560平方千米(2017年)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區碼: 157500

人口數量: 2498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中東鐵路歷史文化穆稜陳列館

火車站:穆稜站、下城子站

車牌代碼: 黑C

歷史沿革

馬橋河一帶是穆稜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1882年(清光緒八年),招募墾荒、試辦屯田時設屯,以河得名。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中東鐵路通車,設「八站」。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隸屬綏芬廳穆稜河分防知事。

1909年(清宣統元年),劃歸穆稜縣,隸屬第一警察區。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7年隸屬第三警察區,

1920年劃歸第一警察區,

1921年改第五區。

1923年設馬橋河鎮。

東北淪陷後,1933年設馬橋河保,

1939年改設馬 橋河村。同年6月,將所屬細鱗河屯、太嶺屯劃歸綏陽縣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4月設置馬橋河鄉,由縣直轄。

1947年1月,設置馬橋河區。

1949年2月,撤銷馬橋河區,並人第三區。

1956年3月,設置馬橋河鄉。

1958年9月,改稱馬橋河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政社分開,改為馬橋河鄉

1985年3月,撤鄉設鎮,改為馬橋河鎮。

地理位置

馬橋河鎮,地處綏芬河、牡丹江、雞西1小時經濟圈的「金三角」核心腹地,與俄羅斯交界,邊境線5.6公里。

行政區劃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60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5個居民委和4個國營林場,境內有林地面積18.6萬畝,總人口24989人(2017年)。

自然資源

鎮內物產富饒。主要有沸石、珍珠岩、花崗岩和黃金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其中沸石礦貯藏量250萬立方米,珍珠岩貯藏量115萬立方米。野生動物主要有熊、野豬、梅花鹿、狍子等20餘種。有蕨菜、黃花菜、薇菜等豐富的山產品資源。藥材主要有人參、黨參、刺五加、黃芪等。盛產大豆,是全國聞名的「大豆之鄉」。

旅遊開發

有著名的九龍山東大廟遺址。現有中東鐵路歷史文化穆稜陳列館、永安文物館、龍母廟及九龍山慈雲宮道教遺址各一處,俄式建築群、「中日俄」三座橋見證了歷史變遷,文化底蘊較為濃厚。

經濟發展

馬橋河鎮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形成了以煙、菜、牛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菜產業打綠色牌,走特色路,融入大通道,發展大經貿,搶占俄羅斯市場,已建溫室大棚285棟,面積26萬平方米,蔬菜年產量600餘萬斤,產值500萬元,每年通往綏芬河口岸,向俄羅斯出口280萬斤,成為牡丹江東部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每年向俄羅斯輸出勞務菜農120多人,在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建設高效節能溫室195棟。馬橋河鎮已被列為「農業部重點扶持農業開發基地」、「農村能源生態家園示範基地」、「省科技廳高效日光溫室示範基地」、「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科教基地」。特色產業煙、優勢肉牛產業、基礎產業大豆以及小笨雞、肉狗、瘦肉豬、絨山羊、林蛙等特種養殖已初具規模。被國家列為全國名曬煙生產基地。以沼氣池建設、秸稈燃氣開發為主的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走在全省的前列。

招商政策

為遵循「廣交朋友,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我們熱忱地歡迎各界有識之士來馬橋河鎮洽淡投資開發建設。為了給外來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最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對來馬橋河鎮投資的項目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達到「三最、三高、兩少」(最簡捷程序、最便捷手續、最快捷速度,高透明程序、高效率審批、高標準服務,最少環節、最少收費)的目標,真正為投資者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的服務。

視頻

穆稜市馬橋河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