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爾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爾康市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的縣級市,亦是該州首府。1956年4月21日,國務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馬爾康縣。201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准馬爾康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全市地處川西北高原南端,屬高原峽谷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屬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與高山峽谷立體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中藥材資源豐富獨特,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藥材原產地。

馬爾康,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是以原嘉絨18土司中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土司屬地為雛形建立起來的,亦稱「四土地區」。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896萬元,比上年增長7.5%。[1]

歷史沿革

古為冉隴之地。秦屬湔氐道轄地。兩漢隸汶山郡。唐、宋曾屬羇糜32州。元隸吐蕃宣慰司。明永樂年間屬雜谷安撫司。清乾隆時屬理番直隸廳,嘉慶時屬雜谷直隸廳。民國屬理番縣(理縣)。

1950年12月,茂縣專署派工作團深入四土地區(馬爾康縣境域內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屬地和卓克基、松崗、黨壩土司所轄地,故有「四土地區」之稱),成立了四土和綽斯甲地區臨時工作委員會。1951年8月,四土地區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壩綽斯甲臨時軍政委員會。

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准設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馬爾康辦事處。

1956年4月21日,國務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馬爾康縣。

201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馬爾康縣,設立縣級馬爾康市,以原馬爾康縣的行政區域為馬爾康市的行政區域。馬爾康市人民政府駐馬爾康鎮達薩街299號。馬爾康市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1]

行政區劃

截止2017年,馬爾康市轄3鎮11鄉,105個行政村,238個村民小組(馬爾康鎮、卓克基鎮松崗鎮梭磨鄉白灣鄉黨壩鄉、木爾宗鄉、腳木足鄉、沙爾宗鄉、龍爾甲鄉、大藏鄉康山鄉、草登鄉、日部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爾康市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壩、紅原大草原,南與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小金四姑娘山緊鄰,距離省會成都365公里。全市幅員面積663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全市地處川西北高原南端,屬高原峽谷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間。

氣候環境

馬爾康市屬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與高山峽谷立體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氣溫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時以上,絕對無霜期120天。空氣質量達到全國Ⅰ級標準。[3]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馬爾康市境內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河流湍急,湖泊羅列。市域樹枝狀水網密布(共有3河69條溪),溪河高度發育,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流域廣,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達720萬千瓦。

礦產資源

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主要礦有鋰、硅、鉭、鈮、金、鋁、鋅、鉛、鈦等17個品種。其中鋰礦儲量達231萬噸;硅礦250餘萬噸,品位高達99.2%。同時還有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等非金屬礦。

農牧資源

馬爾康市屬半農半牧的高原山地線,水草豐茂的高山草場占全市總面積的15.8%,是適宜畜牧業生產的天然牧場。耕地面積4.8萬畝,草場面積427萬畝,全市草場理論載畜量達22萬頭(只),存欄已達15.5萬頭(只);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洋芋等;主要經濟林木有蘋果、花椒、核桃、梨等;主要牲畜有氂牛、山羊、綿羊、生豬;還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獐試驗場,生態養獐規模達700多隻。

林業資源

馬爾康市域內高山峽谷森林茂密,林地面積16.8萬餘公頃,活立林蓄積量64.3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落葉松以及樺、高山櫟等。高山密林棲息着國家級保護動物金錢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還有國家級珍稀禽類。據1985年中藥材資源普查表明,馬爾康市有野生中藥材1303種,分屬200科、596屬,有全國重點普查中藥材130種(占43%),資源蘊藏量2300萬公斤,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常年出產的名貴中藥材有麝香、鹿茸、熊膽、牛黃、蟲草、川貝母;大宗中藥材有羌活、獨活、大黃、秦艽、木香、黨參、當歸、黃芪、赤芍、五加皮、甘松、鐵棒槌等30餘種。阿壩中蜂系原生蜂種,采天然中藥材花蜜及百花釀製富於藥效和醇香之蜂蜜,具有湯清色純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旅遊資源

馬爾康市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碉群。又因地處藏民族嘉絨地區的腹心,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嘉絨藏族風土人情。獨特的壘石為屋建築傳統和「邛籠」式建築風格,悠久的嘉絨藏戲藝術,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異彩紛呈的嘉絨服飾,氣勢宏偉的鍋莊舞,製作精良、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神秘的大藏寺,精美的唐卡畫和絕倫的酥油花等等,讓人留連忘返,倍感神秘,是阿壩州以嘉絨民俗風情為特色的旅遊勝地。綺麗的高山峽谷風光,既具有雪山的巍峨峻美,又有河谷春的花艷、夏的濃郁、秋的多彩、冬的粗獷。杜鵑、紅葉、懸冰、流珠、把馬爾康的春、夏、秋、冬描繪得斑斕艷麗,聖洞、城堡、古岩畫、土司官寨把馬爾康神奇的故事演繹得悠遠神秘,奇石、奇樹、岩泉、飛瀑更為馬爾康平添無限魅力。[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896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03萬元,增長3.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拉動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42873萬元,增長15.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6%,拉動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19120萬元,增長6.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3%,拉動經濟增長4.9個百分點。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2:14.0:76.8變動為8.7:14.9:76.4。第一產業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4百分點。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1737萬元,比上年增長7.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8.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6.6%,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76433萬元,比上年增長7.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6.6%,民營經濟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855萬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21283萬元,增長15.2%;第三產業增加值40295萬元,增長6.0%。

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2129萬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稅收性收入18006萬元,比上年增長11.0%。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支出134378萬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教育支出15056萬元,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1586萬元,科學技術支出523萬元,節能環保支出4695萬元。

第一產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40764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10460萬元,增長11.2%;林業產值2125萬元,增長4.1%;牧業產值25107萬元,增長1.2%;漁業產值33萬元,增長16.8%;農林牧服務業產值3039萬元,增長4.0%。年末,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740公頃,比上年增長1.4%。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9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全年農村用電量1846萬千瓦時。

全年出欄各類牲畜77538頭(只),其中:生豬出欄35520頭,牛出欄39147頭,羊出欄2871隻。全年家禽出欄29391隻。年末,各類牲畜存欄153597頭(只、匹),其中:豬存欄28649頭,牛存欄112023頭,羊存欄6593隻。全年肉類總產量7612噸,其中:豬肉產量2533噸,牛肉產量4987噸,羊肉產量44噸,禽肉產量48噸;全年奶類產量10202噸。

第二產業

全年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30417萬元,比上年下降2.2%(現價比);實現增加值9270萬元,比上年增長0.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8887萬元,比上年下降13.4%;實現增加值2811萬元,比上年下降27.9%;工業品產銷率98.9%,比上年回落8.2個百分點;年末資產總額74142萬元,比上年下降5.2%;企業虧損額達2093萬元。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發電量8473萬千瓦時,比上年下降4.5%;工業硅2216噸,比上年下降2.2%;凍肉533噸,比上年增長9.2%;熟肉製品產量146噸,下降27.8%。

年末全市具備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1戶。全年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4948萬元,比上年增長40.4%,實現竣工產值14948萬元,比上年增長40.4%,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830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6%。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529萬元,比上年增長6.8%。按經營銷售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85108萬元,增長7.2%,鄉村實現零售額15421萬元,增長4.8%。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619萬元,增長9.2%;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8430萬元,增長6.8%;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1678萬元,增長1.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7802萬元,增長8.9%。

全年共接待遊客97.8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292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和3.3%。[5]

歷史文化

土司文化

馬爾康是原嘉絨藏族「十八土司」中梭磨、松崗、卓克基、黨壩四個土司屬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馬爾康地區有「四土」之稱。四土人自稱為「壟巴」或「巴布」,即「山谷里人」之意,而歷來他們又有「嘉絨哇」即「嘉絨藏族」的稱呼,意為「接近漢族的溪谷居民」。據民族學家和民族史家的研究,嘉絨藏族是由世居的土著人與唐蕃時期從西藏各地調來駐守的士兵及其家屬中部分人員長期融合逐步形成的。其方言以梭磨話為代表,稱嘉絨語,或叫四土話。

「四土」地區不少地方為藏、羌、漢雜居區。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文化交匯,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嘉絨藏族文化。此地風土人情豐淳,宗教信仰深厚;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族舞蹈極具特色。例如,以西索民居為代表的嘉絨民居建築以及克莎民居為典型的邛籠建築,喝馬茶、吃燒饃饃的飲食習慣,詼諧浪漫的「爬牆牆」戀愛風俗,傾寨而出、盛大隆重的「觀花節」,以及奔放熱烈的「鍋莊」舞蹈,醇香味美的咂酒等等,無不散發着濃郁的泥土芳香。雖然嘉絨藏族文化區涵蓋阿壩、甘孜兩州數縣(市),但「四土」以外的其它地區自清代以來因漢族大量遷入、改土設屯而產生文化融和,而「四土」地區作為最大的嘉絨藏族聚居區則較少受到影響,所以今天馬爾康所擁有的嘉絨藏族文化積澱最為厚重且最為濃郁。每年在馬爾康舉行的若木紐(觀花)節、州縣(市)運動會和建州節慶典,都是嘉絨藏族文化風情集中展示的大好良機。這些都是馬爾康得天獨厚的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四土」是我國土司制度存留最晚的一個地區。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征剿大小金川叛亂,梭磨土司隨征有功,榮封宣慰司,並獲御賜「下馬碑」,凡過碑下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極盡尊榮。戰後,朝庭還徵召了「四土」的工匠進京,在北京的西郊為八旗軍仿建金川的石碉,以演練山地攻堅戰術。朝庭對「四土」的土司也是關懷備至,清代中葉西南各省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運動並未涉及「四土」,「四土」的土司制度一直保持至1956年。至今,馬爾康市境內許多地方仍可看到當年土司文化的風采和遺蹤,如直刺雲天的石碉、規模宏大的土司官寨等等。2000年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四土」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便以「四土」為寫作背景。對土司官寨進行修繕,重現當年土司生活的風貌,將成為民族文化含金量極高的嘉絨藏族歷史博物館。嘉絨藏族風情、土司文化是馬爾康的重點旅遊資源,在旅遊開發中將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

馬爾康古為冉馬龍之地。秦時屬湔氐道。西漢時,隸屬汶山郡。唐時屬寧遠都護府。元朝時隸屬吐蕃宣慰司。明永樂年間屬雜谷安撫司。清朝乾隆時屬理番直隸廳。民國初年屬四川道理番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理番縣(後改理縣)。因馬爾康地處邊遠山區,雖名義上屬歷代統治者所轄,實際上卻常是鞭長莫及,並不能行使管轄權。自元朝以來,直到1940年代末期,該地區就一直處於梭磨、卓克基、松崗、黨壩土司的統治之下。

1935年6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長征進入「四土」地區。7月,中央紅軍從小金兩河出發翻越夢筆山到達卓克基,駐卓克基土司官寨並在此停留一周。1935年10月,張國燾在縣境內的白莎寺召開了著名的「卓木碉會議」。

1950年11月,人民政府工作組深入「四土」,進駐馬爾康寺,四土地區遂告解放。1953年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馬爾康辦事處」,並在梭磨、卓克基、松崗、黨壩四個地方成立了相當於區的人民政府。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偉人的足跡,形成了一座座文化旅遊資源的富礦,有待人們去開發利用。[6]

民族風情

馬爾康市境內的嘉絨藏族,是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吐蕃與古代羌族諸部長期交錯雜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結果,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嘉絨文化。

民居:嘉絨藏族的住房與草原牧區的帳房和松潘、南坪一帶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築多在背風向陽、土質堅實且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勢擇險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築而成,方正高聳,片石堆砌講究,層層疊壓,房屋四角上翹,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層。頂層半封閉式向陽敞開,設有經堂與客房,造型美觀,冬暖夏涼,門窗裝飾艷麗美觀。具有獨特的壘石為屋建築傳統和「邛籠」式建築風格,其典型代表西索民居、草登民居、克莎民居等。

西索民居位於卓克基鄉,是嘉絨藏族最具特色的寨子。整個寨子鱗次節比,錯落有致,從高處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進入寨子,鋪着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戶緊密連為一體。高聳的石雕壁、飄動的經幡、屋頂窗台堆放的白石,嘉絨藏族同胞的熱情好客,使人感覺仿佛進入了古樸神秘之國。西索民居應作為「民族文化保護村」得到保護。

草登鄉是有名的「歌舞之鄉」,被評為「四川省文化先進鄉」。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寺廟為鄰。民居形成外朴內美的風格,房屋外部保留「壘石為室」的傳統建築風格,屋內布置得整潔規矩。房屋使用木質的鎖和鑰匙,非常古樸。

克莎民居位於茶堡區從恩村,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邛籠」式民居建築,高達7層、20多米,現仍在居住使用,為阿壩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似的碉樓式民居建築,遍布茶堡河沿岸山谷,有「千碉之鄉」的稱譽。

飲食:馬爾康地區的飲食文化豐富多采、別具特色。當地人民多以酥油糌粑、馬茶、酥油茶、燒「饃饃」、豬牛羊為主食。糌粑添加酥油白糖,香甜可口;烤羊香脆,酸奶味美,酥油茶營養,手抓牛羊肉鮮嫩可口;馬茶提神助消化,燒「饃饃」三吹三拍更具味道,青稞咂酒醇香甘美,香豬腿色鮮味美;和尚包子、酸菜面塊別具藏族風味。以馬茶為主料配製的酥油茶、奶茶、核桃茶、油壇茶,是嘉絨藏族待客的上品飲料。

服飾:嘉絨藏族的服裝受羌族服飾影響而別具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身上。用料、工藝、樣式十分講究,首飾配備獨特,禮服、便裝各具系列。禮服最具特色,由狐皮帽子、水獺皮鑲邊長袍、綢緞腰帶、真皮靴子組成,配以金銀珠寶、珊瑚首飾及藏刀,雍容華貴,氣派十足。在節日或重大活動中,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猶如盛大的服飾展示表演。

歌舞:嘉絨藏族山歌豪放,情歌悠長。粗獷豪放的鍋莊舞極具特色,鍋莊舞又叫「圈圈舞」,以歌鈴和節日不同分為大鍋莊和小鍋莊,參加者可以數百人,也可十幾人,手拉手邊歌邊舞。舞曲從歌頌神靈到自然情趣,分類複雜,豐富多彩。

禮儀:嘉絨藏族非常重視禮儀,他們對內崇尚禮尚往來、敬老愛幼、互敬互愛,對外來客人熱情大方、以禮相待。

婚俗:馬爾康「四土」藏族婚姻習俗獨特,其中有一特殊約會習俗,就是夜間男青年爬入寨房中與意中人約會。由於夜間家家戶戶都關門熄燈,只能爬牆而入,因此戲稱之「爬牆牆」,這是藏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

節日:嘉絨藏族的節日繽紛多彩,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情,尤以藏曆年、木朗節、觀花節為代表。

藏曆年是嘉絨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藏曆年由藏曆推算出來,與漢族農曆新年大致相同。在這一節日中,充滿許多藏族風俗,如「搶新水」、煨桑、祭祀山神、泉神或江神等。人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以示慶祝,如賽馬、射箭、摔跤、耍獅舞龍、跳花燈、跳鍋莊、觀看藏戲等。各村寨的耍獅舞龍隊從初二到新年的第十二三天走訪各村寨,輪流表演。年輕人多在藏曆新年期間辦婚事,認為這是處處生喜的好時光。

木朗節,是馬爾康地區最為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動。在阿壩地區,一年中每個寺院有兩次這樣的盛會。一次是農曆六月十五日,另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節日期間,寺廟要舉行跳神、曬佛等宗教活動。

觀花節,是嘉絨藏區特有的節日,藏語叫「若木紐」,是觀花的意思,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此時到處青山綠水,人們喜氣洋洋,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草壩上、森林裡搭帳遊玩。每次活動時間三至十多天不等。每次觀花節,舉行煨桑、賽馬、打靶等活動,大家在一起吃糌粑、品咂酒、敘友情、談豐收。到夜晚,人們燃上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搖奏下,圍着篝火,踏着歡快的舞步,唱着優美的民歌,直到東方升起紅霞。觀花節還是青年男女相識相戀的佳期。

民間工藝品:嘉絨藏族生活中有許多製作精良、獨具特色的工藝品,如手工金銀製品、刺繡及紡織品、雕刻、泥模佛像(俗稱擦擦)等。藏族的民間繪畫技術高超,有精美的唐卡畫、絕倫的酥油花。[7]

文化遺蹟

馬爾康市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屬地和卓克基、松崗、黨壩土司所轄地區,也稱「四土」。「四土」地區從元明時期以來實行土司制度,各地土司即為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是「家天下」的統治,總攬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大權。為鞏固其統治,各土司利用宗教為其統治服務,因此宗教和土司制度緊密結合。主要的歷史文化遺蹟:

卓克基官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清末最後一個土司的居所,在嘉絨藏族的歷史發展上有重要的意義。1935年7月,毛澤東及中央機關在長征途中曾於此辦公住宿。藏族作家、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寫的小說《塵埃落定》,反映的就是「四土」土司走向衰落的歷史。卓克基官寨將藏漢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松崗直波古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含濃厚的歷史文化,是現在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古碉,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兩碉各具特色,有公碉、母碉之分。一碉秀美頎長(高37米),為母碉;一碉雄壯挺拔(高29米)為公碉。與之相鄰的臥龍山崗上,有松崗土司官寨及古碉遺址。

婆陵甲薩古城遺址,位於馬爾康城郊俄爾雅村五組住地右側,現存夯築土木古堡23座,長約一華里多,寬100米,占地6萬平方米。古城堡沿梭磨河邊的台地起,層層分布,首尾相顧,地勢險要,扼守河谷,其分布及選址極具軍事價值。古城堡建立時間不詳。當地群眾稱作「保寧官府」(「婆陵甲薩」即其藏語音譯)。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朝曾於梭磨川置保寧督護府,此23座古堡可能即為保寧督護府遺址。

馬爾康地區還擁有當年毛澤東領導的中央紅軍以及紅四方面軍長征時留下的遺蹟,有紅軍樹、卓木碉會議遺址、紅軍標語石刻等。

宗教信仰

歷史上,馬爾康地區主要流行藏傳佛教和苯波教。苯波教又叫本波兒教,簡稱本教,源於西藏象雄,是遠古先民最早信奉的原始宗教。藏傳佛教傳入馬爾康地區時間久遠,影響較大。苯波教和藏傳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歷盡了滄桑和盛衰的較量,經過長時間演變形成在信仰上存共性、在地域上具有地方色彩的宗教。馬爾康地區宗教寺廟數量繁多,村村有廟,其中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有馬爾康寺廟、大藏寺、草登寺和查各寺等。

馬爾康寺廟,位於馬爾康縣城。有18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是卓克基土司的行雲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現建的寺廟有13年的歷史。馬爾康寺廟現是一座紅教寺廟,在其右側有一座規模較小的黑教寺廟,形成「兩廟共處一地」的局面。

大藏寺,位於大藏鄉,距馬爾康縣城約100公里,海拔3530米。大藏寺號稱西藏甘丹寺之後第二座禪寺院,為黃教寺廟,占地200多畝,規模宏大,建築裝飾工藝精美。其中護法殿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內有明代壁畫,保存完好。

草登寺,位於草登鄉代基村,距馬爾康縣城87公里,海拔2640米。現為國家三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教寺廟,帶有典型的密宗色彩。寺廟有100多年歷史,活佛轉世有12代。占地300多畝,長住僧侶220人。寺廟內現有100多年歷史的壁畫、唐卡和法床,保存有《大藏經》等佛學著作。草登寺內設有藏醫院,建於1998年,融藏醫、中醫、西醫為一體,由寺廟的喇嘛和和尚為病人服務,非常具有特色。

查各寺,位於卓克基鎮的納足村,距馬爾康縣城約20公里,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元末明初修建。寺廟殿塔壯麗,高大莊嚴,內陳設阿旺扎巴的靈塔、宗喀巴大師等人的塑像。

麥若扎拉神洞,傳說是唐時藏族著名文學家、翻譯家麥若扎拉修行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間,六世達賴亦在此修煉。寺廟建築在山崖洞穴中,極富特色。

文化娛樂

嘉絨藏民的娛樂方式很多,包括民族體育、民間傳統遊戲等,具有形式多樣,特色濃郁,群眾喜愛的特點。

圍脖拔河就是用布帶套在脖子上拔河。比賽時,先在場地上劃兩條平行線作為河界,將布帶兩端對結套在雙方頸部或肩部,在布帶中間系一紅布標誌,懸於河界上方。比賽開始後,雙方用頸部或肩膀力量猛拽,凡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一方為勝。比賽有面對面或背對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種形式。這種傳統體育活動已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嘉絨式摔跤的傳統比賽場地一般選在比較平坦、鬆軟的草坪或田地。選手身穿傳統嘉絨服飾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雙方互敬哈達。在比賽中,先倒地、膝關節同時着地或膝關節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為負。比賽中可使用勾、拌、挑等腿法進攻對方腿部,但不能用手去抱對方的大腿。若兩人同時倒地則需重新比賽。

獅子抱蛋又稱老鷹抱蛋,是當地人在勞作閒暇之餘自娛自樂、妙趣橫生的遊戲。參加人員一般為4人以上。其中一人為抱蛋人或護蛋人,比賽時須四肢着地,身體仿若獅子伏地,腹下則放置3個鵝卵石作為「蛋」,其餘的人則為搶蛋者。比賽中抱蛋者始終保持伏地的姿勢,用手打或腳蹬進行防守。搶蛋人若被抱蛋者的手或腳接觸到,即判該搶蛋人退出遊戲。搶蛋者不能觸及抱蛋人身體,否則將被罰出局。此項民間體育遊戲,不僅是體力的抗衡,也是智力的角逐。比賽中,搶蛋的一方需通力協作配合,聲東擊西,避實就虛;而抱蛋人則要有敏捷的身手,正確的判斷,隨時都要高度警惕四周動向。如果3個蛋均被搶走,為抱蛋者輸。反之,則勝。輸的一方會被在場的觀眾或對方的隊員懲罰,一般是在其肩上捶打幾下,有時也用玉米、青稞等農作物為比賽獎品。

賽馬是嘉絨藏族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短距離比快,一種是穿越障礙遠程賽馬,也稱之為「格薩爾式賽馬」,另一種是「飛馬奪紅旗」。

參賽者多為青少年,一般按16歲以下、16歲至25歲、25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分級進行比賽。裁判由德高望重、具有豐富賽馬經驗者擔任。參賽馬匹必須是公馬,騎手在比賽中不得更換馬匹。比賽時,紅旗一抬即為發令,騎手們躍馬揚鞭,一涌而出。第一輪比賽的前七名,進入第二輪比賽。其前三名進入決賽,最後決出的第一名將得到一條潔白的哈達繫於馬頭。

抱石頭是一種具有嘉絨藏族特色的舉重運動。抱石頭的比賽方法是參賽者彎腰將巨石(一般約三百斤重)抱起,然後挺身向上托舉,隨之將巨石扛在肩上,再以手臂之力向前投擲,以參賽者投擲之遠近來定名次。

獅舞是馬爾康嘉絨藏族又一項民間娛樂活動。獅子是嘉絨藏族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每逢喜慶佳節,人們就用獅舞來祝願歡樂永存、幸福長駐。

嘉絨藏族獅舞中的獅子,全身白色,發須呈綠色,表演時需兩個大獅子、兩個小獅子、一對供養(即戲獅人)。表演中隨着音樂節奏,作出仰頭俯首等動作,祝大家吉祥如意。

「篩糠」遊戲源於嘉絨婚俗。當男方到女方迎親之時,新娘的夥伴們用清水潑灑新郎和伴郎,並抓住迎親的伴郎反覆向上拋舉,在男方一再告饒聲中,姑娘們才肯罷休。這大概是古代抗拒搶婚的遺俗。如今,人們已將「篩糠」作為一種休閒娛樂、表示友好的活動隨時進行,為生活憑添了幾許樂趣。

嘉絨藏族的娛樂方式還有很多,諸如,「耍龍燈」、「壓烏龜」、「犇牛」、「拔腰」、「嘉絨圍棋」等,走進馬爾康便可領略其詳。

名優特產

松茸、貝母、冬蟲夏草、阿壩蜂蜜、青稞酒、雪松氂牛肉、細甲魚、冷水魚、酸奶、嘉絨藏餐、紅景天、野靈芝、和尚包子、手抓牛肉、酥油奶茶、雜酒。

風景名勝

土司官寨,亦稱土司署或土司官邸,為土司管轄境內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於清代,官寨座東北向西南,總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系典型的嘉絨藏族建築物,其布局仿漢式四合院結構,北部正屋為假六層,東西廂房為五層,中為天井,共有大小房間63間。站在天井的壩子上,仰望每一面樓層,生出一種威嚴陰森的感覺!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國際友人讚譽為「東方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官寨始建於1718年清朝乾隆年間,為四層碉房,1936年毀於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觀贏組織人力進行重建。1935年7月,毛澤東同志及中央機關長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卓克基土司官寨有着重要的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索觀瀛熟讀四書五經,能講流利漢語,精明好學。在索的官寨有一間叫「蜀錦樓」的房間,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漢文典籍。當年,毛澤東等入住官寨後,發現「蜀錦樓」里居然有如此豐富的藏書,大開眼界。一本線裝《三國演義》還放置在大理石書桌上。嗜書如命的毛澤東甚感驚訝,對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認識。毛澤東不但在官寨內饒有興趣的重讀此書,離開官寨後還將此書帶在身邊借讀。在官寨居住的7天時間裡,毛澤東等人談古論今,指點江山,並對官寨進行詳細的考察研究。聯繫到《三國演義》對郿塢的描述時,毛澤東曾擊股而嘆:「古有郿塢,今有官寨。土司的這個城堡應該是我們在長征途中見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築了。」

建築是時代的年鑑,當歌曲和音樂消失的時候,它還在默默地訴說。鷓鴣山下,梭磨河畔,卓克基土司官寨虎踞龍盤。70年前,毛澤東下榻該處,驚嘆「古有郿塢,今有官寨」。20年前,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里,上書胡耀邦,盛讚那是「世上少有的建築奇觀」。不久前我們來到卓克基,恰逢官寨恢復性維修主體工程剛剛結束。從外觀上看,這的確是一座非常雄偉,氣勢非凡,匠心獨特的建築。雖然室內正在緊張裝修、布展,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但還是有不少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至。

梭磨河大峽谷

「梭磨」在藏語中意為「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瑰麗修長的梭磨河大峽谷全長91千米,垂直高差890米。兩岸石壁峻峭,植被豐茂。人們常說:「春來採花,夏鋪綠,秋染紅葉,冬冰雪。」

梭磨河大峽谷有三大著名景觀:5月至6月杜鵑如霞、10月底至11月秋林如屏、12月至次年2月懸冰流珠,均為人間奇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