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家疃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家疃天主教堂位於平度市門村鎮,作為清代建築的這座天主教堂至今仍保存完好 ,是天主教信徒受教的地方,並於1999年12月30日被公布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對於宗教不太了解,因此對馬家疃的天主教堂也沒有過多的了解,只是聽朋友說起過。」市民徐先生表示。

教堂簡介

記者從平度市檔案局了解到,該市的天主教信徒居住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門村鎮東、西馬家疃,明村鎮陳家屯、八王埠,白埠鎮李家埠子,祝溝鎮東連戈莊,蓼蘭鎮八里莊,東閣街道喬家、李園街道朱家井等村莊,這些村莊的信徒占全市天主教信徒總數的92%以上。天主教愛國會設在馬家疃天主教堂,由青島市天主教愛國會下派神甫和修女。2001年,天主教青島教區修女院從青島市天主教堂遷至東馬家疃天主教堂。

走進馬家疃天主教堂,高高的十字架讓人有一種神聖肅穆的感覺。進入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正對面的幾個大大的英文「GODIS LOVE」,其上是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標誌,彌撒常用經文被整齊擺放,每周的領經人員和讀經人員都有安排,給人的感覺非常肅穆。一排排的桌椅是教徒學習的地方,桌子上堆放着經文等資料,有的教徒還做了很多筆記。

平度市旅遊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家疃天主教堂原有建築40餘間,分別由主建築教堂、北房 、東西廂房組成,整個建築占地約 2000平方米。其中東廂房15間、西廂房 5間,作為倉庫、休息室使用,比主體建築教堂晚建兩三年。後因歷史原因,東西廂房相繼拆除,現僅存教堂和北房。

記者了解到,主體建築教堂坐北朝南,進深 7間,南北長 27.3米 、東西寬 7.7米、高12米,面積210.21平方米。教堂北端東西兩側連有配房,配房南北長 3.7米、東西寬 4.3米、高8米,面積15.91平方米,為神父及其工作人員的更衣室。教堂南端有一鐘樓,鐘樓頂部裝一大鐘。教堂北為一排磚木結構硬山式房屋,共13間。「1963年到1993年,這些房子曾被村辦小學使用過 ,1993年教堂開堂,現歸馬家疃教務管理委員會所有,教徒超過千人。」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按照聖教要求,我們都在主日(星期天)和重大瞻禮日(即教會的節日)參與神甫做的彌撒,我們信奉的天主教的四大瞻禮日有:耶穌聖誕、聖母升天、耶穌復活和聖神降臨。」當地信徒表示,每當重大瞻禮日,信徒們就會從四面八方奔赴教堂,共同接受彌撒。「馬家疃天主教堂保存較完好,為我們教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共同學習、共同交流的場所。」據悉,目前馬家疃天主教堂保存較好,是平度現存重要的近代建築,對研究中外建築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