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伏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伏海 | |
---|---|
出生 | 1715年 |
國籍 | 康熙 乾隆年代 |
別名 | 鬍子太爺 |
知名於 | 創立了中國伊斯蘭胡門門宦,為伊斯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知名作品 |
《艾布.則吉的道路就是古教》 《 七十二匯本》 |
馬伏海 (1715~1812),經名艾布·則吉字呈瑞,東鄉族,中國伊斯蘭教胡門門宦創始人。馬伏海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肅東鄉紅泥灘人。幼年在家鄉學習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蘭教知識。及長,赴西安崇文巷清真寺拜玉尕錐阿訇為師,學習教義、教法和經典。1749年返回家鄉,聲稱他通曉宗教奧義,深知「天人合一和渾化的奧妙」,開始宣講蘇菲學理。由於他通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經學知識淵博,且通曉天文、地理,同時行教嚴謹,能言善辯,故受到附近8個村莊穆斯林群眾的擁戴,追隨者日眾。80歲時又因鬍鬚變黑,引起更多人的驚奇,尊為「謝赫」,信者激增,教眾發展到4萬餘人,為胡門的鼎盛時期。後其重孫馬萬有參加同治年間反清鬥爭,失敗降清後,子孫中從政為官者不少,對胡門教權起了一定的鞏固作用。胡門門宦公元1749年發端於臨夏州的東鄉縣紅泥灘,發展於臨夏州的廣河縣,迄今已有256年的歷史,該門宦自形成和發展以來,歷經清朝、 民國和新中國,廣泛分布於甘、寧、青、新等省區的臨夏州各縣、蘭州市、玉門市、銀川市、西寧市、伊犁、塔城等地區,還有部分人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胡門穆斯林包括東鄉族、回族、東干族等民族。該門宦現有穆斯林20萬餘人,清真寺300多座,拱北14處,教職人員近千人。 目前是臨夏地區穆斯林最多的一個門宦,也是我國伊斯蘭教蘇菲派別人數較多、傳播區域較廣、流傳時間較長的一個蘇菲派別。
人物簡介
家世
少時家境貧寒,他的父親馬穆哈木吉居住在東鄉高山一個名叫那奴的小山村,以務農為業。馬伏海6 歲時被其父送進本村清真寺念經、學阿文,12歲那年,出外拜師求學,長達8 年之久。由於他聰慧好學,悟性很高,學識日漸淵博,學業長進很快,至19 歲時基本通讀了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的經典,對伊斯蘭教基本教理、教義有了較深的了解和感悟。
求學
在強烈的求知慾望支配下,清乾隆十二年(1746年),他聯絡了志同道合的牙勒(意為同學),千里迢迢,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徒步來到陝西,拜西安崇文巷化覺清真寺王尕錐阿訇為師。精力充沛的馬伏海在攻讀經典的過程中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經常起雞叫,睡半夜,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博覽群書,獨擅奧妙",使他的學業突飛猛進。但他仍不滿足,依然起早貪黑地學習,總想精通經典中所有的爾令(知識)。這為他日後創立胡門門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夜以繼日、苦學達旦的三年學習生涯結束後,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齋月返回故里紅泥灘。本教坊八村者麻提學董鄉老和有名望的老人老人建議把他一家從那奴山莊搬到川里的紅泥灘來住,讓他專心宣揚伊斯倆目教門,施展才能。經過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把馬伏海一家安置在紅泥灘康家村,把"康家尕扎(東鄉語,意為土地)贈給了他們一家,讓其打莊窠,又將旱地的一塊耕地贈給他,讓其耕種。達板、陳家的民眾也紛紛支持。從此,他在家鄉開始了傳教活動,立志以傳播伊斯蘭教為己任,一心為振興伊斯蘭教而努力。
傳教
馬伏海講經,明義通理,深受大家歡迎,拜他為師的人越來越多。從此後,他以紅泥灘為起點,開始向東鄉以外的廣河、和政、康樂等地傳教影響越來越大,使達板紅泥灘成了胡門門宦的發祥地。馬伏海除了精通阿文和波斯文外還對天文地理研究頗深、深得紅泥灘附近 8 個村莊及東鄉以外地區群眾的愛戴,教徒達 4 萬多人。之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馬伏海在母親歸真後被聘往東鄉卡拉同(今五家鄉)清真寺開學。幾年後又被聘往廣河馬家中莊開學,其間馬伏海常在廣河縣張王家居住,據說張王家有兩名漢族擀氈匠在馬伏海的勸說-卜,皈依了伊斯蘭教,後來在他倆的努力下整個村子的漢族人皈依伊斯蘭教,並追隨了馬伏海。出於感激之情,他們盛情邀請馬伏海在此居住。此後,馬伏海又受聘到廣河華寺開學並定居廣河西門的阿訇莊。
在此期間,河州地區雖然伊斯蘭教派紛爭日益激烈,但蘇四十三起義時繞廣河取東鄉之道而行,致使廣河地區形勢相對平穩。馬伏海為人謙和,據傳他一生以"老滿拉"自稱,凡有來訪者,必以賓客相待,問及教門諸事,必須引經據典,從不信口開河,故使胡門門宦在廣河的發展打開了局面,周圍的三甲集、祁家集、十那努、雅幽等地的群眾紛紛追隨了馬伏海,信奉胡門門宦。此外,這些追隨者中也有遠道而來的飽學之士,如:從青海"磨托"而來的一位阿訇,曾投在馬伏海門下學習,他的後代在廣河繁衍至今。當馬伏海的勢力發展到鄰縣康樂時,與穆夫提門宦發生了磨擦,在一次聚眾數千人的講經論道中,終於說服了穆夫提門宦,在康樂也紮下了根。
馬伏海在他的傳教生涯中,為自己設計繪製、建造了拱北與八卦,即胡門拱北。修建拱北是門宦的特徵之一,一般來說,創建人歿後由其後人或穆斯林信眾為門宦創建人修建拱北,以示悼念,而馬伏海在生前為自己修建拱北,在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中實屬罕見。嘉慶六年(1802)三月初一,馬伏海親自破土動工,同年底竣工。其為傳統的中國寺院建築風格。馬伏海在八卦淨頂天花板上設計並繪製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及日、月、蝕示意圖,充分體現了他在天文、地理學科方面的深厚造詣。馬伏海生前為自己修拱北,其他教派的信眾不服。據傳當時東鄉免古池的英太爺和高山三阿訇曾對馬伏海提出質疑,認為一個人一生中只有幸遇"黑茲勒"聖人三次,才能修拱北,但熟諳蘇菲學理的馬伏海回答:"我不要說一生中遇三次,一息之間就可遇三次"。據說修建拱北,受到了周圍四千戶穆斯林和石那奴清真大寺等四大院主的鼎力相助。
馬伏海在80歲時,修長雪白的鬍子突然變黑,須長而美,教徒尊稱他為"鬍子太爺",稱其創立的門宦為"胡門門宦"。又因晚年定居於廣河太子寺,所以胡門門宦也叫"太子寺門宦"、"街上門宦"。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馬伏海病故,葬於廣河太子寺,享年97歲。馬伏海生前著有《正本大賢體》、《七十二匯本》等伊斯蘭教經典書籍。
乾隆碑
胡門拱北乾隆碑是馬伏海在世時陝西省誥授奉直大夫米天成、陝西撫標左營千總馬士傑二人共同出面,會同八坊十寺教眾獲贈他的,記載了其傳教生涯和子嗣承傳教門的要事。碑文如下:
道無方體,教有成規。開承得人乃能彰明悠久而不墜也。清真之教,肇於西方。自唐入境歷有年類。夫地隔千里則授受,年代久遠則談說易混,猶得雲清耶?清真不絕如縷矣!然天運循環,無往不復。而我河湟馬老師出焉,諱伏海,字呈瑞,世籍州郡,從同穆老師習授本教之正學。為人端雅,性好博古,必求倡明大義,而不沾沾於文字之末。故負笈遊歷,駐足於崇文寺者數載。其自居也,廣覽經書,獨擅奧妙。其授人也,駕慈航以引後學,秉木鐸而覺群生。四方之聞其風,沐其化者,咸奉為矜式,日趨於善。而其子成河、成倉、成江、成湖、成良,幼領家訓,長究經文,守清真之教,遵義方之訓,學問淵徵,德行攸崇,言論本乎正理,舉動協乎規矩,卻邪崇正。遐邇之人慕其風采,而挹其餘光者,亦有素矣。所謂有是父必有是子。堂堂雍雍,不唯大道之干城,而為正教之功臣也!鄉人重其品,愛其人,而因難忘其行,為之制錦,以志流芳於百代云爾。
陝西誥授奉直大夫加二級米天成頓首拜撰
陝西撫標左營千總軍功記錄三次隨帶加二級馬士傑頓首拜題一,其後代子孫繁衍昌盛,人丁興旺主要聚居在東鄉紅泥灘、達板、拱北灘及廣河城關鎮太子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