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秉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秉銓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馮秉銓(1910年11月21日-1980年3月6日),男,直隸(今河北安新人,16歲時,他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著名科學家吳有訓的推薦下,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物理學家。

1973年始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他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電子學家,新中國無線電電子科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高瞻遠矚的教育思想、廣闊深邃的學術境界、踏實嚴謹的治學作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學校師生奮勇向前。1985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培源教授譽之為「士子楷模」。

2010年12月3日,在華園美麗的東湖湖畔,多了一尊銅像,這是學校為紀念馮秉銓教授誕辰100周年而建的馮秉銓半身像。斯人已逝,音容宛存,先生「生命不息、奮蹄不止」的開拓精神依然激勵着學校師生。

「我願意為青年的錦繡前程而操勞,我不能離開青年,如果讓我離開青年,我會感到生命失去了意義。」這是馮秉銓對自己作為一名師者的人生體悟。

執教50年,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教育和科學事業,成為了教育工作者的典範。

生平

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2年到燕京大學進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1]

畢業後去嶺南大學物理系任講師[1],在嶺南大學,他的出色表現贏得師生們的廣泛讚譽。兩年後,馮秉銓考取了燕京大學研究院。1934年取得碩士學位後,他又回到嶺南大學任教。翌年,25歲的馮秉銓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 曾任該系代主任。

1940年獲得中華文化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國留學,1943年獲哈佛大學科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電子線路與振盪理論的研究。在哈佛任講師、研究員[1]

1946年回國,任嶺南大學電機系、物理系教授[1]。1947年任嶺大工學院院務主任、兼電機系主任[1]。1948年任嶺大教務長[1]

1950年,發表《強力震盪期的相角補償》,是該方面理論的權威文獻。

1951年兼任物理系主任[1]

1952年因院系調整轉入華南工學院,任一級教授、首任教務長[2]

1954年,發表《測定強力管靜態特性的一個新方法》,提出了圖示儀方法,後被廣泛應用[3]

1955年,與人合作翻譯出版《聲學基礎》、《振動與波》。1957年,出版23萬字專著《電聲學基礎》。

1957年,整風反右遭到批判。

1958年,馮秉銓主持研製了模擬電子計算機和俄漢電子翻譯機[1],後者於1960年國慶節試製成功。

1958年,馮秉銓主持重建華南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1]。原華工無線電系因院系調整遷入成都組建成都電子通訊工程學院,電子系僅殘存一個電工學教研組。馮秉銓先生在科研之餘親自授課,培養青年教師。他以一人之力講授了電工基礎、無線電基礎、脈衝技術、電磁場理論、天線、無線電發送設備、電子計算機初步、震盪理論、聲學基礎等12門專業或基礎課程,每周上課多達27節[1]

1960年撰寫了《高頻傳輸線及其應用》一書作講義並出版付印[4]。馮秉銓還錄製了《科技英語常用詞彙》磁帶培訓青年教師[3]

1964年,合著出版《無線電發送設備》上冊,次年出版下冊。1965年,翻譯出版《聲納原理》。文革前夕,即將出版《震盪理論及其應用》。

文革中被打擊。原計劃出版的100萬字震盪理論專著《震盪理論》原稿散失。

1970年代,研究射頻削波語言加工器、脈寬調製式調幅廣播發射機,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三項獎[1]。研製了10KW的上述發射機和語言加工器[1]

1973年,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

1980年3月6日的西樵山上,馮秉銓突然病發,後在醫院辭世,終年70歲。馮秉銓逝世[5]

著作

著有《電聲學基礎》、《今日電子學》、《強力振盪器的相角補償》等[6]

參考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風雨同舟50年.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2. 無線電織就的愛情和人生. 新華網.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2). 
  3. 3.0 3.1 馮秉銓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4. 馮秉銓:願得英才三千數,高峰深處共研尋. 科普中國.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5. 姚樹華. 士子楷模:馮秉銓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6. 馮秉銓. 新華網. [2014-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