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蕉枯萎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
原圖鏈接

香蕉枯萎病是一種侵染香蕉植株維管束的真菌引起的土傳病。 是一種毀滅性病害,是國際植物檢疫對象,由尖孢鐮刀菌古巴專化型侵染引起。在中國南方數省香蕉產區都有發生。 主要有布1號和4號小種,1號小種主要為害粉蕉,4號小種為害粉蕉和香蕉。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達數年之久,一般減產20%以上,嚴重的田塊甚至絕收。 又叫香蕉黃葉病或稱巴拿馬病(Panama disease)。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香蕉枯萎病

外文名: Panama disease of banana

症 狀: 病株凋萎和維管束變色腐爛

外部症狀: 葉鞘呈現特異的黃色

香蕉枯萎病1
原圖鏈接

內部症狀: 根部木質導管變為紅棕色

病菌的侵染過程

病原菌成功侵染寄主植物需要經歷一系列過程:通過寄主信號識別根;接觸根表面;穿透菌絲的異化;適應寄主的體內環境。包括對植物抗真菌物質的耐受性;菌絲的增殖和產生小分生孢子;分泌小肽或植物毒素等毒性物質。研究尖孢鐮刀菌侵染寄主過程主要有兩種方法:組織化學染色觀察和熒光蛋白標記病原菌結合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直接觀察。

組織化學染色法是根據特定的染料對植物體內的某些代謝物質進行染色,依據代謝物質的有無或多少來顯示病原菌侵染植物的過程。熒光蛋白標記病原菌結合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觀察可以揭示在親和與非親和狀況下病原菌侵染過程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特徵,可以比較病原菌侵染不同抗性種質的差異或不同小種侵染同一種質的差異。但是尚不清楚孢子如何精確地粘附到植物表面,是被物理的或化學的信號刺激,還是孢子與植物表面存在着非常專化的相互作用,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發生症狀

香蕉枯萎病稱香蕉巴拿馬病、香蕉鐮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早有發生,我國台灣省亦早有發現,本病被列為我國對外、對內的檢疫對象。1985~1988年廣東省的中山、番禺、花都市的廣州市近郊的龍牙蕉(過山香)和粉蕉曾較大面積發病,發病率一般3.7%~26%,嚴重的達到60%,造成毀滅性的損失。該病初發時見於葉緣黃化,病葉迅速凋謝、倒垂,由黃變褐而乾枯,縱剖病株球莖和根部均可見維管束壞死變黃褐或紫紅色。該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一種維管束病害,病原菌為香蕉尖孢鐮刀菌,已發現有4個生理小種,其中的第4生理小種已在台灣省發現,可感染所有的香蕉和大蕉品種,危險性最大。該病初侵染源來自病株及帶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可存活幾年到十幾年,但在積水缺氧的情況下存活期則大為縮短。該病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種苗、帶菌的土壤和流水,地勢低洼的蕉園易發病。[1]

發病原因

香蕉枯萎病是土傳性的維管束病害,帶病蕉苗和病土是初侵染源。病原菌由根部侵入香蕉後,經維管束組織向塊莖發展擴散,感染部位之維管束組織明顯褐化,多有假莖基部向內縱裂、塊莖腐爛等現象。高溫多雨、土壤酸性、砂壤土、肥力低、土質黏重、排水不良、下層土滲透性差和耕作傷根等因素,有利於病害發生。感病的春植蕉一般在6~7月開始發病,8~9月加重,10~11月進入發病高峰。[2]

抗病育種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人們仍未找到對易感品種長期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培育抗病品種才是控制香蕉尖孢鐮孢菌枯萎病的根本出路。

芽變選擇育種

香蕉長期用吸芽進行無性繁殖,與其他無性繁殖作物一樣,也有芽變現象,因此,香蕉的芽變選種,實際上是株變選種。在病害流行的高峰期,通過大面積的田間調查,就有可能發現抗病突變體。在過去的20多年中,台灣香蕉一直遭受到FOC 4號生理小種的嚴重侵害,自1984年以來,採取農戶舉報在田間具有一定抗性的株系和組織培養篩選相結合的方法,從中選育抗性株系,對後代進行篩選,已經獲得至少14個有價值的抗性品種。據統計,現在世界栽培的300多個香蕉品種中,約有一半是芽變產生的。我國短腳香蕉、高把香蕉、油蕉和仙人蕉等優良品種也是由芽變選種而來的,由此可見,芽變選種在香蕉育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條可行和有效的育種途徑。

組培突變體選擇育種

研究發現,在細胞水平上進行突變誘導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很小的體積具有大量的個體,且誘變劑處理更為簡單有效。在一定的病害選擇壓力下,選擇抗病突變體就可育成新的抗病品種或育種材料。通過組培選擇突變體進行育種,是香蕉育種的重要手段之一。

雜交育種

大部分香蕉栽培品種為三倍體,具有雌雄性高度不育的特點,但二倍體蕉有很好的可育性。三倍體香蕉無論自花或異花授粉都得不到種子,三倍體與二倍體交配也只限於某些品種,能獲得少量種子。

毒素篩選育種

利用組織培養結合鐮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養濾液篩選,可獲得抗病品系。該方法主要是在離體條件下進行,一般採用分生莖尖、分生類球體或愈傷組織作為材料,以一定濃度的鐮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養濾液作為選擇壓,篩選耐毒素的突變體,分化成苗後接種鑑定抗病性。該方法簡化了篩選程序,縮短了選擇時間,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大加快了育種的進程。隨着香蕉胚性懸浮培養和原生質體培養的成功,利用胚性、原生質體和體細胞作為離體誘變發生體系,將會進一步提高篩選效果。採用毒素篩選育種是比較新的技術手段,發展潛力很大。

體細胞雜交育種

體細胞雜交,即細胞融合,是獲得體細胞雜種的一種技術,能克服遠緣有性雜交的困難,打破物種分類界限,擴大利用種質資源的範圍,開創由遠緣植物導入抗病性、耐寒性等有用性狀的途徑。

基因工程育種

長期的研究發現,香蕉自身基因庫中抗病基因較少,且大多源於病原自身的基因,這就給相關基因的分離帶來困難。隨着香蕉遺傳轉化體系的不斷建立和轉化技術的不斷探索,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對香蕉枯萎病、束頂病基因進行了克隆。通過轉基因獲得香蕉抗病品種的方法是可行的,重要抗病基因的分離克隆無疑會加速香蕉基因工程育種的進程。

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

1.香蕉種植前7~10天,每667米2用25%多菌靈500克與細土或河沙250千克混勻後撒施。蕉苗種植後每株淋施25%多菌靈500倍液。

2.用20%多菌靈800倍液澆灌香蕉根部,連續澆灌2次,每次間隔10~15天。

農業防治

1.採取適宜的種植密度,保持田園清潔,收集蕉園殘株,挖除病株集中燒毀或撒生石灰深埋處理。

2.避免串灌,儘量使用噴淋技術。

3.蕉園附近儘量不種植葫蘆科茄科植物

4.蕉園不翻土、不間種套種。

5.重病田實行香蕉和水稻輪作兩年以上。

農藝措施防治

1.配方施肥 研究發現不同蕉園香蕉植株根際與非根際土壤表現為健康蕉園的大多理化因子含量高於患病蕉園。蕉園在施肥過程中增施P肥、K肥、有機肥並增施Ca、Mg肥可增強香蕉植株抗病和耐病性能,肥料可按N:P2O5:K2O=1:0.5:1.8混配。同時在蕉園中適當增施B肥也可以增強香蕉植株的抗病和耐病能力。

2.土壤消毒 利用改性石灰氮綜合調控,清除土壤病原菌的消毒措施、切斷灌溉水傳播途徑的灌溉水消毒措施及防治偶然因素交叉傳染的接力消毒措施,不僅有效的降低了發病率,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危害程度,可使發病率降低到13.75%。

3.輪作和間作 香蕉枯萎病的發生與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量有關,其發病程度高低則取決於根際土壤中尖孢鐮刀菌數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數量,抑制病原菌的增值是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關鍵。通過與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輪作或間作,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抑制病原菌數量,降低因連作障礙引發土傳病害的風險。目前,主要輪作方式為水旱輪作,間作主要為香蕉/韭菜和香蕉/大蒜。韭菜能促進土壤中細菌的生長,抑制真菌和放線菌的生長,大蒜對根際微生物的生長有着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3]


== 相關視頻 ==https://v.qq.com/x/page/l0923xuar3e.html

香蕉枯萎病有救了(2)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威脅着整個烏干達,病毒仍在傳播,甚至造成饑荒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