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櫞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櫞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香櫞

【生境分布】

多栽培於村宅旁。枸櫞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福建、台灣、雲南、四川等省區均有栽培,華北各地亦有盆栽。香圓在陝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區均有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或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乾燥成熟果實。

【藥材歷史考證】

香櫞,原名枸櫞,其始載本草《本草經集注》云:「枸櫞溫。」《本草拾遺》云:「枸櫞生嶺南。大葉,柑橘屬也。子大如盞。味辛、酸,性溫。皮,去氣,除心頭痰水,無別功。」《本草圖經》曰:「又有一種枸櫞,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切如蘿蔔。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今閩、廣、江西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香櫞的原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相符。李時珍曰:「枸櫞產閩廣間,……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據以上所述考證,應為佛手,而非枸櫞。可見李時珍將佛手與枸櫞相混淆。

【植物形態鑑定】

1.枸櫞: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帶紅紫色。單葉互生;葉柄短,無葉翼;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8~15cm,寬3.5~6.5cm,先端鈍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具半透明油腺點。總狀花序或3~10朵花簇生於葉腋,兩性花或因雌蕊退化而成雄性花,具短花梗;花萼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枚;雌蕊1,子房10~13室,胚珠多數,花柱肥大,宿存,柱頭頭狀。柑果長圓形、卵形或近球形,長10~25cm,頂端有1乳頭狀突起;果皮比果肉厚,粗糙或光滑,熟時檸檬黃色,芳香,瓤囊小。種子卵圓形,表面光滑。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2.香圓與枸櫞主要區特徵:單身複葉互生,葉柄有倒心形闊翼葉,長約為葉片的1/3~1/4;葉片長橢圓形,長5~12cm,寬2~5cm,全緣或有波狀鋸齒;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排成總狀花序,生於枝端或葉腋;雄蕊25~36枚;子房9~11室。柑果長圓形、圓形或扁圓形,橫徑5~7cm。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藥材性狀鑑定】

1.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厚2~5m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則的網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縱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柔韌。氣清香,昧微甜而苦辛。

2.香圓:為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黑綠色或黃棕色,密被凹陷的小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及隆起的環圈,基部有果梗殘基。質堅硬。剖面或橫切薄片,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5mm,瓤囊9~11室,棕色或淡紅棕色,間或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1] ==【藥材顯微鑑定】==果皮橫切面:枸櫞表皮為1列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氣孔。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外側有大形油室排成1~2列,油室長圓形,徑向長450~1060um。維管束縱橫散布。草酸鈣方晶長至17um。粉末特徵:

1.枸櫞:淺綠色。①表皮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氣孔類圓形,直徑約22um,副衛細胞5~6~9,排成放射狀。②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壁不均勻增厚,壁厚6~18um(不加熱測量)。③瓤囊表皮細胞長方形,壁稍厚。④草酸鈣方晶易見,長8~17um。⑤螺紋或網紋導管直徑8~20um。⑥油室碎片可見。

2.香圓:淡棕黃色。①表皮細胞多角形或不規則長方形,長6~16um,壁薄。氣孔直徑20~27um,副衛細胞5~8個。②中果皮細胞壁厚3~10um。③草酸鈣方晶長6~28um。④導管主為螺紋或孔紋。⑤油室大小懸殊,徑向長360~1170um,切向長195~520um。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趁鮮切片,曬乾或低溫乾燥。香圓亦可整個或對剖兩瓣後,曬乾或低溫乾燥。

【飲片炮製】

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乾。

【性能功用】

辛、苦、酸,溫。歸肝經脾經、肺經。舒肝理氣,寬中,化痰。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咳嗽痰多。內服:3~9g,水煎服。或入丸、散服。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霉,防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