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饒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潮州饒平廣東省潮州市轄縣,取"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之意。自古就有"嶺南佳勝地,瀛洲古蓬萊"的美稱。位於廣東省沿海經濟帶最東端,鄰福建省,南瀕南海,居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之間;地處東經116°35′~117°11′,北緯23°28′~24°14′。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

饒平縣是廣東溝通滬、浙、閩經濟大動脈的"黃金通道"。北部千峰挺秀,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沃野,沿海島嶼羅列,港灣眾多。全境均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生態環境豐富多樣,山、川、湖、海等各類生態資源兼備,高山、深谷、盆地、平原、海岸、沙灘,有"嶺南佳勝地,瀛海古蓬萊"之譽。

全縣列入國、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其中三饒"道韻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林"鎮風塔"、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等8處文物列入省級保護單位;饒平布馬舞和三饒"采青藝術"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

基本概況

潮州饒平縣[2]隸屬廣東省潮州市,地處廣東省的沿海經濟帶的最東端,縣城黃岡距廣州市518公里,距汕頭市54公里,距潮州市區45公里。距台灣省高雄市184海里,距香港198海里,處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東和東北與福建省詔安縣、平和縣交界,北與本省大埔縣接壤,西和西南與潮安區、潮州市湘橋區、汕頭市澄海區毗鄰。

閩粵邊陲饒平縣位於潮州市與汕頭

市澄海區交接處,南臨南海,與南澳縣隔海相望。東和東北與福建詔安縣、平和縣毗鄰,北與大埔縣接壤,西和西南與汕頭澄海區連接,縣政府駐黃岡鎮,距汕頭市區54公里,距廣州市518公里,距台灣省高雄市184海里,距香港198海里 ,居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1],324國道從縣城穿過。縣境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31公里。縣域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6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是潮汕地區地域最廣的縣。山地占全縣陸地面積70%以上,耕地僅占15.8%,是廣東山區縣之一。

陸地總面積1670平方千米,占潮州市46.21%,總人口967273人(2003年末),占潮州市總人口38.75%,轄21個鎮。2007年全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94.68億元饒永不脊,

饒平縣陶瓷業是饒平的經濟支柱,茶葉生產是饒平北部山區的經濟支柱。

據統計,截止至2008年11月,全縣擁有公路972.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96公里(汕汾高速公路饒平路段)、國道25.3公里、省道144.4公里、縣道175.8公里、鄉道601.69公里

平永不亂

——饒平縣誌

潮州市饒平縣,得名於「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最東端,與福建省接壤。 地處東經116°35′~117°11′,北緯23°28′~24°14′,北回歸線在縣境南部穿過。饒平縣縣城為黃岡鎮,位於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縣境內有國道324線,潮州港:三百門港區,金獅灣港區。

饒平氣候

饒平縣氣候屬于海洋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充沛,為1475.9毫米,年平均氣溫21.4°C,農作物一年三熟。

自然地理

潮州市饒平縣地形依山傍海。東、北、西三面環山,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西北為丘陵,間有空谷和盆地,東南部濱海為台地和沖積平原。海域有島嶼13個,最大海山島面積46.9平方公里,建國後通過大規模的人工圍海造田,使海山島與大陸相連;縣境內的黃岡河自成水系,黃岡河長87.2公里,由北向南貫穿縣境中心,流經12個鄉鎮,經縣城黃岡鎮穿流注入南海;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山峰為西岩山,海拔達1256米。黃岡河是饒平縣內最大的河流,全長87.2公里,途經12個鄉鎮,注入南海。縣境屬海洋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季風明顯,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4°C,降雨量1475.9毫米,農作物一年可三熟。

潮州饒平縣地形的另—特點就是海灣多,海岸線長達136公里,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港口13個。港灣以柘林灣最大,而積68平方公里,相當於汕頭港,四周被海山、汛洲、西澳諸島環抱着,南有大金門和東西小金門3個出口航道,灣外有橫臥着的南澳島屏障風浪,灣內水深浪靜,可通舶萬噸 以上巨輪,是粵東天然優良深水港,俗云:「未有汕頭埠,先有柘林港」。柘林港是潮州歷史上最早對外通商貿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改革開放後,柘林港成為國家級開放口岸。

潮州饒平自然資源

潮州饒平縣有較為豐富的海產河山地資源。其中淺海灘共57萬餘畝,盛產各類海魚、對蝦、牡蠣等。山地野生動物則有眼鏡蛇、金環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種珍禽。饒平縣盛產陶土。礦產資源有花崗岩、鉀長石、高嶺土、耐火土、銅、鐵、鎢、錫等。[2]

饒平歷史

饒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浮濱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饒平縣浮濱塔仔金山發現了古穴墓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與陶器的陪葬品。其中有戈、矛、斧、鑿、礫石石器,尊、壺、豆、杯、盆、盂、罐等陶器。部分陶器有醬色釉。經考古堅定,浮濱發現的文物時間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該發現對中原文化與當地區別於諸越文化的土着文化有重要影響。

黃岡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孫中山率領的黃岡丁未革命爆發。由於起義軍寡不敵眾,糧械缺乏,戰敗,慘斃多命。此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之第三次,由於該年為農曆丁未年,因而稱之為「黃岡丁未革命」。

歷史沿革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守五嶺。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饒平地域屬南海郡。

西漢

元鼎六年(前111年)

置揭陽縣(屬南海郡)含饒平地域。

東晉

咸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置東官郡,析揭陽縣置海陽、潮陽、妥安、海寧四縣。饒平地域屬東官郡海陽縣。

義熙九年(413年)

分東官郡,立義安郡。義安郡轄海陽、潮陽、妥安、海寧、義招五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南朝

饒平地域屬義安郡海陽縣。

隋朝

開皇十年(590年)

置義安郡,撤消海陽縣。於義安郡治所置義安縣,屬循洲。饒平地域屬義安縣。

開皇十一年(591年)

始置潮州。領義安、潮陽、妥安、海寧、義招五縣。饒平地域屬義安縣。

大業三年(607年)

罷潮州,復義安郡。領海陽、潮陽、萬川、海寧、程鄉五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

罷郡為州,復置潮州。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天寶元年(742年)

改潮州為朝陽郡。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乾元元年(758年)

罷朝陽郡,復罷潮州。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宋朝

淳佑三年(1243年)

潮州知府鄭良臣主持創建黃岡城寨。

淳佑六年(1246年)

潮州知府陳圭捐資建林姜橋、陳塘橋、水磨頭橋、百丈埔橋、黃岡五里橋、竹林徑內大橋、竹林第二橋等石橋。

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改潮州為潮州路。領海陽、潮陽、揭陽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至正十三年(1353年)

建柘林鎮風塔(石塔),塔高20米,塔基圍16米,七層八面。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四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同年,倭寇進犯惠州、潮州。

洪武三年(1370年)

罷黃岡巡檢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潮州府於宣化都大埕築大城,設大城守御千戶所(明朝軍事組織)。

永樂七年(1409年)

倭寇多次劫掠南澳,並據為巢穴,南澳鄉民被迫遷於蘇灣都(今澄海區境)。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析海陽縣太平鄉的宣化、信寧二都,光德鄉的灤州、清遠、弦歌三都,懷德鄉的秋溪、龍眼城、蘇灣三都,共8都置饒平縣。縣治設於弦歌都(清時改稱為元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並建築縣城(土城)。

是年,建饒平學官(地址在今饒平一中)。

成化十四年(1478年)

饒平首任知縣楊昱到任(另有記載十三年、十五年到任)。改饒平縣城(土城)為磚城,設東、西、南、北四門。

成化十六年(1480年)

鄉試,饒平首科中舉6名,占三陽(海陽、潮陽、揭陽)中舉總數三分之一,轟動一時。

弘治八年(1495年)

知縣楊宏組織民工開鑿黃岡河溪頭段河道亂石,後人稱為「楊公溪」。

正德十一年(1516年)

福建平和縣人曾三秀襲擊大埕,殺在籍知縣陳南塘。後陳南塘之子請來救兵,曾三秀被俘,解至潮州府城斬首。

嘉靖二年(1523年)

浙江廢市舶司,外國商船不能進入浙江海域口岸。日本商人轉到南澳貿易,政府嚴令禁止,日商舶盤旋海上。

嘉靖五年(1526年)

本縣出析灤州、清遠二都置大埔縣,析後本縣僅存六都。

嘉靖九年(1530年)

縣令許壁創修《饒平縣誌》6卷(已佚)

嘉靖二十年(1541年)

知縣羅胤凱續修《饒平縣誌》已佚,僅存其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潮州府於黃岡設海防館。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設海防同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置拓林寨。募民兵1716人,大小船45隻,設指揮一名。建衙於天妃宮之東南。

清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

重建饒平縣文廟(前稱學宮)。

康熙八年(1669年)

原詔安縣管轄的青、雲二澳劃歸饒平縣管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南澳設總兵,再析饒平南澳島的青、雲二澳歸福建省詔安管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知縣劉汴篡修《饒平縣誌》24卷。是為本縣現存最早的縣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縣令王益聰主持興建饒城文明塔,建四層停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縣令郭於蕃續建竣工。全塔七層,高五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黃岡設海防同知,潮州府海防同知由庵埠移駐黃岡。

雍正十年(1732年)

析饒平的隆澳、深澳,詔安縣的青澳、雲澳等四澳設南澳廳(清朝在新開發區的一種政區建置)。並設海防同知署,第一任同知徐慎於1733年到任。

咸豐九年(1859年)

澄海鹽灶基督教(長志會派)在上浮山村設立分堂,為本縣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會。

光緒六年(1880年)

基督教浸信會傳入本縣。同年在縣城(三饒)建立第一所基督教浸信會堂。

光緒九年(1883年)

知縣惠登甲續修《饒平縣誌》25卷。

光緒十五年(1889年)

天主教傳入本縣,法國人譚立山(神父)於浮濱溪墘樓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動工興建饒城東門溪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完工。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黃岡設郵局,為清末推行「新政」後本縣最早郵政機構。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1907年5月22日黃岡革命事發,因這一年是農曆丁未年,歷史上稱為丁未革命。

黃岡丁未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十次武裝起義的第三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組織者大部分是新加坡同盟會會員,並在彈藥和經費方面得到各地華僑和香港同胞的支持,雖然此次起義最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但是它對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及後來的辛亥革命都有很大的影響。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

廣東都督府令各縣設臨時議會,改民政長為知事。饒平首任知事黃薦顎。

民國三年(1914年)

改潮州府為潮循道,領25縣,饒平縣屬潮循道管轄,原縣臨時議會撤消。設饒平縣警察事務所,所長由縣知事兼任。

民國四年(1915年)

本縣第一個商會——黃岡商會成立。負責各商號的貨運護航及維持商場治安等事項。

民國五年(1916年)

本縣始設電報局,地點在黃岡塗橋茶寮角,名黃岡電報局。

民國九年(1920年)

裁去潮循道,原屬各縣同隸於廣東省。置澄海地方審檢廳饒平縣分庭,設推事及檢察官。1927年改為饒平地方法院,1929年又改為潮梅地方法院饒平分庭。

民國十年(1921年)

廣東省省長公署令各縣舉行「民選」縣長及縣議會議員。饒平首任縣長陳秉元。

民國十一年(1922年)

饒平縣設立教育局。

民國十三年(1924年)

創辦饒平縣立中學(1942年始辦高中班)及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並首創饒平女子中學。

民國十四年(1925年)

饒平第一個鄉農會在道韻鄉(今三饒南聯)成立。會長黃麗澤。同年,中華工會饒平分會在饒城成立。

民國十五年(1926年)

中國共產黨饒平縣支部在饒城成立,書記林琮璜;同年,國民黨饒平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饒城召開;饒平縣農民協會於饒城林厝祠成立;共青團饒平縣支部於饒平第二初級中學成立;縣公署被改為縣政府。

民國十六年(1927年)

中國共產黨饒平縣委員會(下稱中共饒平縣委)在上饒大坡樓成立;

饒平第一支工農武裝——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四團在上饒祠西成立。

民國十七年(1928年)

民國政府張貞部隊架設黃岡至茂芝軍用電話線,為本縣有線電話之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廣東設立東區妥靖委員公署,轄饒平等25縣。同年饒黃(饒城—浮山—黃岡)、饒錢(饒城—浮濱—錢東)、黃九(黃岡—九溪橋)、黃詔(黃岡—詔安)公路建成通車。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本縣開始分設區署,實行以縣、區、鄉、保、甲系列的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後,全縣分設6個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

黃岡設置海關,徵收香港至汫洲的貨物關稅。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縣城成立「饒平銀行」,屬官商合辦。

創辦饒平簡易師範學校於饒城,至1949年併入饒平第一中學。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成立中共饒平縣委,縣機關設於饒平縣隆都的樟籍村。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饒平陸地全部解放。

1950年 饒平縣人民政府成立;中共饒平縣委委員會成立;中共饒平縣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等單位。饒平全境解放。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饒平縣武裝大隊。全縣劃分為鳳凰、上饒、附城、浮山、錢東、黃岡、海山等7個區,下設26個鄉、21個行政村和2個鎮。同年,成立饒平縣人民公安局(後改為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安局)、人民法院等單位;饒平縣國營貿易公司於黃岡鎮建立。中共饒平縣首次黨員代表會議於饒城召開。同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正式成立,後更名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潮汕專員公署。饒平隸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1年 中共饒平縣委機關從饒城遷駐黃岡蟹池、真道醫院,後遷至丁未路440號(1953年再遷至西門余厝祠)。全縣劃分為11個區和一個鎮(一區鳳凰、二區上饒、三區附城、四區河西、五區浮山、六區樟溪、七區錢東、八區高堂、九區霞繞、十區東界、十一區海山及黃岡鎮),轄177個鄉,6個辦事處。

1952年 成立饒平縣合作總社。市場交易改為市秤計量,廢除升斗制;布匹等商品計量統一使用市尺。

1953年 聯饒溪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對黃岐山深塗橋「九十九曲」長達9000米溪段裁灣取直,為解放後全縣第一宗大型治洪防洪工程。同年,縣第一個漁業生產合作社——拓林第一漁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5年 饒平縣人民政府啟用「饒平縣人民委員會」印章;本縣國家工作人員全部實行工資制;饒平縣人民檢察院成立。

1956年 縣黃岡汽車站落成啟用。

......

1991年 縣海內外鄉親中秋聯誼會在縣城黃岡鎮隆重舉行;經國務院批准,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

潮州饒平置縣時地域廣袤,總面積約5000多平方公里,置縣後境域多次更動。明嘉靖五年(1526)劃出光德鄉的州、清遠兩都置大埔縣。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劃出懷德鄉的秋溪都歸海陽縣,劃出蘇灣都湊置澄海縣。明萬曆四年(1576)劃太平鄉信寧都的南澳4澳(深、隆、青、雲)設南澳鎮(南澳鎮設漳潮協守統管,由詔安縣、饒平縣共管)。其中青、雲兩澳屬詔安縣管轄;深、隆兩澳由饒平縣管轄。

清康熙八年(1669)撤南澳鎮,詔安縣管的青、雲兩澳重歸饒平縣管轄。康熙二十四年(1685)復南澳鎮,青、雲兩澳又歸詔安縣管轄。清雍正十年(1732)設南澳廳(清代在新開發區的一種政區設置),行政隸屬與饒平脫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境先後更動4次。1949年10月25日,縣屬隆都區(面積65.7平方公里)劃歸澄海縣管轄。1956年9月,三饒區的上陶、坪石、上園3個村(面積10平方公里)劃歸大埔縣管轄。1958年11月,縣屬鳳凰區(面積305平方公里)劃歸潮安縣管轄。1958年11月,南澳縣併入饒平縣。1959年11月,析原南澳縣境域恢復南澳縣建制。至2005年底,饒平縣陸域面積為1694.0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合計總面積2227.06平方公里。

2010年,潮州饒平縣轄21個鎮(黃岡鎮、錢東鎮、海山鎮、大埕鎮、所城鎮、柘林鎮、汫洲鎮、樟溪鎮、浮山鎮、湯溪鎮、三饒鎮、聯饒鎮、新圩鎮、新豐鎮、饒洋鎮、上饒鎮、建饒鎮、高堂鎮、浮濱鎮、新塘鎮、東山鎮)和一個林場(韓江林場),鎮、場下設355個村民委員會,39個居民委員會。 旅遊資源 有商周墓葬群,有晉朝千年古剎,還有古色古香的廟宇庵寺,古塔古城,摩崖石刻;濱海浴場沙灘精細,海水清洌,環境優美,是休閒憩息的理想天然勝地;近年發現的海底溫泉更是吸引無數旅客慕名前來;有沁心悅目,晶位高雅,文化內涵豐富獨特的雲峰蘭苑;有高標準種植、集科研開發、探究冰臼、生態旅遊於一體的榕洽果莊。

三饒鎮「道韻樓」饒平縣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歷經數百年仍然十分堅固。

現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土樓牆厚1.6米,牆高超過11米。它的特色之處在於整個土樓處處與八卦相關,所有建築的數目都是八的倍數,如水井32眼,天窗16個,房72間,梯112架。土樓中廳有左右兩口水井,若八卦兩儀。土樓具有八防的功能,它的瓦磚是經土布包好,再經火燒而製成,現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紋,且全部使用竹釘釘造,前後三層樓高及三層環形房屋相套土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樓里只有幾間房屋左右傾斜,反而支撐了整個土樓不倒,可見「道韻樓」是潮汕饒平人的聞名世外的建築。

海灘岩近照海山鎮「辟龍」

「辟龍」位於饒平縣海山鎮,屬貝殼沖積岩,東西長4500米,寬1150米,後2米至10米,總面積為2875公頃。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橫臥于海灘,形似長龍,俗稱「辟龍」。經專家考證,該海灘岩田是由文石、高鎂方解石、有孔介蟲、海生貝殼、微體古生物和細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條件下長期堆積、膠結而成,約有五千年歷史。現為廣東省第三個地質遺蹟保護區。

柘林鎮「鎮風塔」

「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地處風吹嶺峽谷口。鎮風塔始建於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尖為製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蘆,塔身周圍是石板圍成的環形面屏。該塔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鎮「石壁庵」

「石壁庵」位於離饒平縣黃岡鎮約2公里處的棲雲山,因此山多為石頭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納海樓」、「慈悲亭」等景觀。其中漱玉泉成于山上天然岩洞,長年清泉不竭。

漳溪鎮「青嵐冰臼」

饒平縣漳溪鎮青嵐溪谷中分布有兩千多個的形態各異的冰臼,是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冰川運動時留下的遺蹟。冰臼群中最大的一個圓形冰臼口寬六七米,深二三米。冰臼群處於北緯23"12',海拔不到100米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這對廣東地區可能在數百萬年前曾是冰天雪地的嚴寒地帶說法有重要意義。

柘林鎮「白鷺天堂」

饒平縣拓林鎮西澳島上因白鷺成群,而被稱為「白鷺天堂」。西澳的白鷺為黃嘴白鷺,是國家二類保護野生動物。

高堂鎮「金光寺」

饒平縣高堂鎮金光寺落于山頂凹處,倚南向北,面溪與鶴山顧盼。山上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殿中有石雕十八羅漢、千手千眼觀音等。2004年12月,金光寺被省宗教廳授譽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05-2009年,連續被廣東省佛教協會授譽"模範寺院"稱號。[3]

特色小吃

肖米是饒平的傳統特色小吃,在過去常被作為配桌點心。饒平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但與燒賣並非完全相同。沿襲燒賣的外形,肖米的餡料是豆腐塊跟瘦肉塊,並在開口處放置一形狀為方型的滷肉。吃的時候配以陳醋,味道十分鮮美 火柴炒生半和牛肉丸這兩大特色美食,每每都會燒盤生半加碗牛肉丸,因其出色的味道,使周邊村莊的人絡繹不絕的來這裡吃夜宵,別說我常年在外,都想家裡的炒生半,牛肉丸,這個美食真是讓人讚不絕口。

經濟概況

工業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生產總量突破百億元大關。200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05.22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2.29%。至12月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產值75.75億元,同比增長24.04%,實現增加值18.06億元,同比增長31.59%。全縣累計工業用電量18966萬度,同比增長21%。當年產值超億元的單位從上年的4家增加到7家。 工業載體不斷優化,特色經濟穩步發展。200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27.3億元,同比增長18.5%。至12月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6家,比去年增加12家,實現產值97.18億元,同比增長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3億元,同比增長28.5%。

農業

農業生產受災,種植業和漁業明顯減收。由於受特大自然災害全縣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據統計,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28億元,同比下降5.03%,其中種植業產值13.61億元,漁業產值11.6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1.61%和8.56%。農民人均純收入3485元,同比下降3.41%。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2007年農業總產值40.8億元,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3774元,增長8.3%。預計全縣水產品產量14.68萬噸,產值13億元,分別增長13.6%和21%。在縣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下,使茶葉、水果、水產、蔬菜、畜禽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全縣先後有4個農業基地被列為市級農業生產示範基地。全縣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先後發展了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2家被省農業廳確認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單位。

財稅金融

財稅收入創歷史新高,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至12月,全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00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99%。全縣國地二稅收入突破4億元大關,達4億4千多萬元,其中國稅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59.2%,增速位居全市縣(區)之冠。2006年,全縣每萬元GDP創稅收收入562元,比上年的421元增加141元,經濟增長質量有明顯提高。

存、貸款同步增長,金融運行情況良好。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7.01億元,比年初增長15.7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5.25億元,比年初增長12.3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5.99億元,比年初增長16.76%,基本實現存款貸款同步增長,金融運行情況良好。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勢強勁。2008年1至7月份,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3.01億元,同比增長33.7%,至7月,大唐電投資額8.8億元,占全縣總投資額的67.64%。至7月,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4522萬元,同比增長30.92%,發展勢頭強勁。至12月,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24.17億元,同比下降21.7%,其中城鎮以上投資總額21.6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7.25億元,同比下降25.08%。主要原因是大唐電廠一期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投資額逐步減少,其他大項目建設未能如期開工。至12月,大唐電廠累計投資額14.94億元,比去年減少8.69億元,同比下降36.79%。儘管如此,全縣常規投資項目仍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來自本縣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7.6%。至12月,農村投資2.51億元,同比增長28.11%。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0.85億元,同比增長24.4倍。發展勢頭強勁,創歷史新高。

社會各項事業

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進展順利,老區山區學校改造按期完成,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優化,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新課程改革積極推進,「普九」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高考成績連創歷史新高。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進,全年實施科技項目15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24項、市級49項、縣級78項。文化事業全面得到加強,「文化三下鄉」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進一步活躍。公共衛生「三大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醫療救治和預防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水平明顯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加強,計生利益導向機制逐步形成,計生基層基礎工作有較大改善。殯葬管理目標責任製得到較好的落實,全年遺體火化率穩步提高。環境保護工作順利實施,以黃岡河綜合整治為重點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進,耕地保護制度得到落實,國土資源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公益林、濕地以及海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民心工程順利實施,民生環境明顯改善。2007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縣列報8284戶19081人,比去年增加增加241人,保障金總額達1119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報銷封頂線由去年的5000元提高到1萬元,全年累計辦理合作醫療住院報銷補助1.3萬多人次,發放補助金2532萬元;大力推進創衛工作,共有3個鎮被評為省級衛生先進鎮,1個村被評為省級衛生村;農村安居工程投入1812萬元,完成1060戶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全年共投入鎮通村公路建設資金7455萬元,鋪設水泥路面250公里,修通行政村106個;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投入5489萬元實施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普通高中「擴容促優」和教育「新裝備」工程,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2008年高考大幅度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進,全年實施科技項目41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18項、市級8項、縣級13項。計劃生育工作水平明顯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加強,計生利益導向機制逐步形成,計生基層基礎工作有較大改善。殯葬管理目標責任製得到較好的落實,全年遺體火化率穩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

集中力量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統籌兼顧,切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管理,協調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大力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和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取得了新的成效。[4]

著名人物

張競生:字公室,1888年出生於饒平縣浮濱鎮大榕鋪,曾撰寫出版《性史》,翻譯盧梭《懺悔錄》,並着有《愛情定則》、《美的社會組織法》、《美的人生觀》等。張競生1907年考進黃埔陸軍小學。1912年赴法留學。1915年在巴黎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繼進入里昂大學進修,獲哲學博士。並曾到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和瑞士等國留學深造。1921年在北京大學任哲學教授,後因着《性史》,為封建傳統觀念所不容,被解聘。1926年在上海任開明書店總編輯,創辦「美的書店」,但後來遭查抄封閉。1929年初到杭州講學,又被當局以「性宣傳」罪拘留。於是他再次赴歐研究,並從事譯著。1933年回國應邀任廣東實業督辦,主編《廣東經濟建設》月刊。後因得罪權貴,受通緝。文化大革命期間,遭迫害和批鬥,於1970年在饒平縣漳溪鎮貧病交迫而死。

詹安泰:祝南,號無庵, 1902年出生於饒平縣新豐鎮。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民盟民員。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教學,發表了幾十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尤其精於詩詞的研究、創作。他的詞學專著有獨特創新見解,在詞壇有較大影響,日本學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的評譽。

詹伯慧:筆名柏葦,1931年生。早年受業於王力先生、袁家驊先生,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學習和工作,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方言學家,曾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現為暨大中文系教授、漢語方言研究中心主任,還擔任一些有關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如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辭書協會理事等等,同時他還是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長達十年之久(1991-2000年)。

黃錦:(1589-1671),字孚元,號絧庵,饒平宣化都大埕(今饒平大埕鎮上黃村)人,官至明朝禮部尚書。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進士,選進翰林院學館深造。3年後,由庶常授檢討(史官名,職常修國史),歷任少詹、日講官及分校禮闈等。崇禎十二年(1639年)為知制誥副總裁,後由禮部侍郎調為南京禮部尚書。南明隆武元年為吏部尚書(錢澄之《所知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