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食養生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食養生法

來自網絡的圖片

食療養生法簡稱「食養」。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俗話也就是通過吃來對我們的身體進行保養。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

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

基本信息

中文名;食療養生適用領域醫學健康

簡   稱;食養

意   義;通過吃來對我們的身體進行保養

延   伸;養生雜糧粉,雜糧粥,藥膳

食療鼻祖

孟詵(shēn),公元621~713年 ,河南汝州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他是孫思邈的真傳弟子,又是與孫思邈齊名的唐代四大名醫。其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的原理相一致,對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中做出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原理介紹

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提出了「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的膳食原則。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以穀類食物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製品;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

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國民眾的飲食結構卻越來越西化。資料顯示,1997年到2002年,我國居民所消費的十大類食物中,糧食和豆類食品的消費量分別下降了l2.6%和6.8%,糖類食品增長了42.1%,植物油類、肉類、禽類和蛋類的消費都分別上升了20%以上。這種局面的出現跟洋快餐泛濫等問題有關,洋快餐大多是油炸、烘焙加工的食品,肉類比例非常高,這種「吃肉才有營養」的錯誤導向是造成飲食結構西化的重要原因,而實際上,食物熱量的60%左右來自碳水化合物,25%來自脂肪,12%~15%來自蛋白質,如此才是理想的膳食構成比。洋快餐的特點是三高和三低,即高熱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質,低礦物質、低維生素和低膳食纖維。由於營養嚴重失衡,所以國際營養學界稱洋快餐為能量炸彈和垃圾食品.

實際上,在一些國人熱衷於飲食西化的時候,以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為代表的東方膳食結構,卻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

概括而言,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有四大優勢。第一是主副食分明,傳統膳食非常注重穀物的健康作用。第二是關注新鮮蔬菜的健康作用。中國傳統膳食新鮮蔬菜來源廣泛,食用量大,「食不可無綠」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的金科玉律。中國居民每個人一天大約要吃500克新鮮蔬菜,德國只有80克,英國是83克,荷蘭大約100克,美國l02克~103克,法國120克。第三是強調「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原則,第四,我們的傳統膳食堅持了低溫烹飪的方法,如主食饅頭、米飯、麵條、餃子、粥等烹製都在水環境中進行,採用100C左右的溫度加熱,比烘烤的溫度要低得多,爆炒菜餚也是短時間完成,這種烹調方式不僅有益於保持蔬菜的營養成分不受損失,也滿足了菜餚表面殺菌的需要,同時也減少了油脂的氧化。

所以,我們要堅持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結構,學會食療養生的方法,要多吃「神」造的天然食物,少吃人造的加工食品。

食療作用

中醫食療 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於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因此,食物療法適應範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為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隨着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藥物療法主要使用藥物,藥物性質剛烈,自古有「毒藥」之稱,主要是為治病而設,因此藥物療法適應範圍較局限,主要針對患者,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隨便施藥,虛證用瀉藥,實證用補藥,或熱證用溫性的藥物,寒證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惡化。因此用藥必須十分審慎。

食物療法寓治於食,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藥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藥物那樣易於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 此外,食療用品在劑型、劑量上不像藥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換,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使之味美色艷,寓治療於營養和美味之中。

當然,由於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利用其所長,運用於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得益彰。

四季食療

人與天地相參。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條件,人體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存在着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因此,藥膳食療應遵循順乎自然的法則,適應氣候變化的規律,春夏季節應注意保養陽氣,秋冬季節應注意保養陰液才能起到良好的養生作用。

春季 養肝健脾

宜用藥物:天麻、米仁、黨參、淮山、白芍等 宜用食物:兔、魚、雞、木耳夏季 清熱養陰 宜用藥物:石斛、燕窩、蛤士蟆、絞股蘭、野菊花等 宜用食物:老鴨、魚、冬瓜、西瓜、荷葉等 夏季 保肝護肝 宜用藥物:枸杞葉、虎尾輪、牛奶根、香藤根、佛掌榕 宜用食物:雞、豬小腸、豬肝 宜用藥物:石橄欖、金線蓮、豐櫃鬥草、鴨掌草、地參 秋季 滋陰潤肺 宜用藥物:麥冬、玉竹、蘆根、石斛、菊花、百合等 宜用食物:甲魚、魚、老鴨、泥鰍、芹菜、白果、白木耳、蓮藕、梨等 冬季 益氣滋腎 宜用藥物:洋參、當歸、熟地、太子參、蟲草、杜仲等 宜用食物:魚、禽類、黑芝麻、核桃、羊肉等

養生法

中國人說:藥補不如食補。外國人說: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如果有一種方法只要通過飲食調理,就能保養身體,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嘗試。其實,這個方法早就有了,這就是我國傳統的食療養生法。 食療養生是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節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科學合理的搭配和烹調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氣、養的美味食品,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提出了「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的膳食原則。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以穀類食物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製品;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1]

參考文獻

  1. 食養生法,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