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飛魚導彈》是中國漢字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1982 年 4 月 2 日~6 月 14 日,英國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現代海戰。戰爭中,阿根廷使用僅有的幾枚法制「飛魚」導彈先後擊沉英國海軍最現代化的 4200 噸級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 1 萬多噸的輔助船「大西洋運送者」號,並重創「格洛摩根」號驅逐艦。 1983 年 11 月 21 日,伊拉克飛機發射「飛魚」導彈擊沉正在波斯灣航行的希臘 12550 噸級的貨輪「安提哥那」號。1987 年 5 月 17 日晚 10 時 10 分,伊拉克空軍的一架「幻影」F-l 戰鬥機攜兩枚 AM-39「飛魚」導彈對航行于波斯灣的美國海軍艦艇發動攻擊,結果一枚導彈命中「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左舷首部,開一個 3 米×4.6 米的大洞,艦上濃煙滾滾,艦艇遭重創,37 人被炸死炸傷。繼而,第 2 枚「飛魚」命中該艦,因伊軍未裝引信,才沒將艦艇炸沉。不到 5 年,一型導彈便屢立戰功,接連擊沉和重創海軍艦船,甚至連最現代化的美英海軍艦艇也難逃厄運,這不能不說是奇蹟。「飛魚」導彈因此而聲名大振,身價百倍。售價由原來的每枚 20 萬美元長到了 100 萬,到 1987 年以後乾脆就又長到 130~150 萬美元。用戶由原來的不足 10 個,一下子擴展到 21 個,到 1987 年以後達 27 個之多。「飛魚」真的享譽世界了。它究竟有什麼絕招呢?

其實,「飛魚」導彈在現代反艦導彈中性能並不算最先進,只是使用武器的人在戰術運用上比較得當,加之有時是對方完全沒有防備(如後兩個戰例)所至。「飛魚」導彈是 70 年代中期以後服役的,到現在已發展了四個系列:MM-38 艦對艦型、AM-39 空對艦型、MM-40 岸對艦型和 SM-39 潛對艦型。其中,SM-39 為最新型號,不對外銷售,目前外售最多的是 MM-38 和 AM 39 型。

從幾次實戰應用來看,「飛魚」導彈雖然射程不遠,只有 40~70 公里;戰鬥部也不大,只有 165 公斤;航速也不高,飛行馬赫數只有 0.93,但的確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有幾樣「絕活」:

一是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彈道一般都比較高,像前蘇制「冥河」導彈就更高,達 150~300 米,體積又大,極易被發現和擊毀。「飛魚」導彈首次將飛行彈道降到 10~15 米(巡航),在接近目標時的飛行高度只有 2~3 米。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一般驅逐艦和護衛艦在海上的雷達視距也就是 20 多公里,再加上雷達搜索盲區較大,「飛魚」巡航彈道 10~15 米已經在其艦載雷達盲區之內了,更不用說掠海 2~3 米 6 行了。「飛魚」彈體本來就很小,再加上海浪雜波對雷達波束的反射,所以艦載雷達很難發現它。

二是採用半穿甲型戰鬥部。現代艦船一般僅在戰鬥情報中心、機艙、彈藥庫等核心艙室川 18~25 毫米厚的合金材料或克夫拉裝甲防護,其他部位沒有裝甲。「飛魚」接觸艦艇後先以動能穿透舷部薄鋼板,穿入艦內艙室數秒後戰鬥部再引爆,所以雖裝藥不多,但破壞效能很大。

三是抗干擾能力較強。「飛魚」採用巡航段慣導、在距目標 10 公里左右時轉入末段主動式雷達自動尋的,尋的雷達抗干擾能力很強,且具有抗海雜波和惡劣環境的能力,它能以±30°扇面在兩秒鐘內捕捉到目標,並立即轉入跟蹤。慣導段彈上雷達不開機,無法干擾;自導段彈上雷達開機可施放干擾,但掠海飛行又發現不了,所以讓它鑽空子的機會很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