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 (電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飛越瘋人院》(英語: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第2部囊括五項奧斯卡至尊獎項的電影(至今共3部),世界電影藝術歷史上最經典的美國巨著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1]。
劇本改編自一部同名小說,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至尊大獎。據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所說,這部電影其實是從他由布拉格之春之後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個人經歷而改編的。這次經歷,使他明白到任何的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而這種精神,也非常切合美國人一向提倡的美國精神。
劇情簡介
麥克·默菲(傑克·尼克爾森 飾)由於厭惡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自從他來到後,本來平靜的精神病院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精神病院遠非麥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難所。護士長拉契特(路易絲·弗萊徹 飾)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為準則。病人們受到了嚴格的管制,還不時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麥克默菲對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在精神病院裡,病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權力。拉契特處處針對麥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樂折磨病人,並冷酷地拒絕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愛棒球的麥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時,拉契特又想方設法拒絕。雖然麥克默菲最後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的支持,湊夠了表決的票數,但拉契特卻又以表決時間已過為藉口而拒絕打開電視機。
麥克默菲想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上了汽車,來到了一個小港口。他們偷了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但回來後,麥克默菲受到了懲罰。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個女人弄到了醫院,鬧得天翻地覆。聞迅趕來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脈自殺,而冷酷的拉契特卻無動於衷。這使原想要逃離病院的麥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撲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沒有死,可麥克默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2]
角色介紹
麥克·墨菲(傑克·尼科爾森 飾) 麥克·墨菲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瘋人院的「正常人」,他熱愛自由不喜約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納,也無法被瘋人院內的世界所接納。他對於瘋人院的秩序和規定缺乏忍耐力,而對於已定規則又帶入了自我思考和詰問。在他屢次置疑、挑戰嘲笑不合理規則屢教不改後,最終等待他的只能是一個不變的結局。
拉奇德(路易絲·弗萊徹 飾) 護士長拉奇德是醫院病人最直接的「統治者」,她管理和維護醫院的規章秩序。表面上她不動聲色,神情端莊威嚴,從未對病人發自心底的微笑或悲傷。在她的眼中,管理的並不是一群人,而僅僅是被社會遺棄的「瘋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規章和時間表行事,從不考慮病人的內心感受,如果不服從她的管理,就會使用自己的權力和手段。
印第安人酋長(威爾·薩姆森 飾) 印第安人酋長,沉默不語,目光呆滯,在別人眼裡如死物一般,在他內心深處對於父親的死一直難以忘懷。邁克喚醒了酋長,於是酋長對於父親的結後來轉移到了邁克的身上,他親手殺死了毫無意識的邁克,解脫了邁克。最後酋長搬起洗漱台砸爛窗戶逃出了瘋人院。
比利(布拉德·道里夫 飾) 比利口吃,懦弱,他是戀母情結的犧牲者,母親的態度決定了他的生死,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他寧可出賣朋友,最後在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做出這無力的反抗。
相關信息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七十年代社會政治電影的代表作,該片獲得一九七五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象這樣的絕對優勢,自一九三四年度《一夜風流》以來尚屬首次。
由於該片導演是六十年代末從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國的米洛斯.福爾曼。好萊塢拿他的這一情況大做文章,表面上似乎《飛越瘋人院》是影射蘇聯等國,其實該片是揭露了美國自己的"家醜"。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國病態、壓抑的社會縮影。正如有的評論指出:"該片以觸目驚心的畫面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弊病 ──壓制人性和束縛自由。現代的管理社會竟如此恐怖,給歐美觀眾以極大的衝擊。"昔日的好萊塢電影也很喜歡涉及精神病患者的題材,但目的是渲染病態心理。《飛越瘋人院》儘管擷取類似題材,卻有一定的寓意,十分犀利,富於揶揄色彩。但這部電影頌揚的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最後還是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
視頻
飛越瘋人院 (電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飛越瘋人院》為何偉大? 群演才是一部戲成功的基本, 演員必修課,優酷,2018-1-12
- ↑ 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講述瘋人院裡的故事,簡書,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