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飛象過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飛象過河》是中國當代作家柏楊所作圖書《西窗隨筆》中的一篇雜文。

作品欣賞

林海峰先生跟坂田榮壽先生的「名人賽」第三局,在日本北海道舉行,林海峰先生又贏啦,他閣下是八段,坂田先生是九段,棋高一段壓死人,而林先生能一勝再勝,真不簡單,我想多少跟心理上的負擔有關,林海峰先生「勝固可喜,敗亦欣然」,我勝了你,光宗耀祖,我栽到你手裡,八段當然干不過九段,有啥可齜牙的哉。而坂田先生就不同矣,「勝無可喜,敗則憂然」,九段勝八段是天經地義,榮譽不能再加,等於一個人一旦當了皇帝,再也升不了官啦。但一旦失敗,被一個後進小子打下擂台,真得去雜貨店問問麻繩的價錢矣。

下棋的特徵是「考慮」,每下一個子都要考慮很久很久,林名人戰第二局時,最普通的一着,都要考慮一小時以上。下到緊張處考慮,還有可說的,而他們差不多到了第二子就考慮起來啦,心急的棋迷碰到這種場面,真是一件苦事,一等幾個鐘頭,不見動靜,真能急得長出尾巴來。於是我順便向讀者老爺建議,如果想看快棋的,最好恭請柏楊先生前去較量,我一個小時能下八盤,稀里花拉,一會工夫就把牆打起來啦。夫棋士低着尊頭,口中念念有詞,是在那裡計算棋步,不是在那裡胡思亂想跟誰談戀愛也。

日本的「段」是怎麼分的,還不太清楚。而中國古時候的「品」,則是以看步數多寡而定。能看四步棋的,謂之「九品」,能看八步棋的,謂之「八品」,能看十二步棋的,謂之「七品」,能看十六步棋的,謂之「六品」,必須能看三十六步棋,才算最高「一品」。嗚呼,我這樣攻,對方可能如此應,也可能如彼應,他如此應時我再怎麼攻,他如彼應時我再怎麼攻……如此這般,反覆推算,一直推算到三十六步,算是到了頂尖。一個人有這麼大的勁,不佩服不行。

記不得那本古書上啦,一群棋迷扶乩,請棋仙下棋,焚裱已畢,丁字尺狂飛,然後書曰:「吾,王積薪是也。」大家一聽,又驚又喜,當下丁字尺不由分說,用力一點,把一顆子放到棋盤中央。棋盤中央者,即「10十」位置,這一子下去,大家嘴巴張得能放下一個乒乓球,蓋自從盤古開天闢地,還沒有聽說過有誰把第一子下到當中的,都是先得保住了「角」之後,再往當中發展的也。

好啦,看大家考慮吧,考慮了四、五小時之後,仍不敢應,只好哀告曰:「神機莫測,實不敢應。」丁字尺大書曰:「咄,姑妄應之。」大家硬着頭皮去應,應了三、五子後,覺得他沒啥了不起,就鼓膽猛攻,結果棋仙大敗,在沙盤上書曰:「吾本一遊魂,喜弈而不善,偶過貴處,借王先生之名,以博一粲,吾去矣。」當時就有人氣得坐到地上起不來。

這種出人意表的棋,好像衝天炮,看它一派火光,直升霄漢,簡直玄妙莫測,卻是拍的一聲,來一個倒栽,粉身碎骨,啥也沒有。圍棋衝天炮,能把人唬得一楞一楞的。象棋衝天炮,也有此偉大功效。凡到過廣州的棋迷,一定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茶館裡往往有擺擂台棋的,全局一盤,讓馬一匹,賭金兩塊大頭(銀元這玩藝在台灣不吃香,但在一九四○年代,卻是它的黃金時代,一個窮措大身上能裝兩塊現洋,連打噴嚏的聲音都要大些)。而全局也者,最為神奇,一步下去,着手無回,兩塊錢就跑到對方口袋裡了矣。

於是乎,有一天,一個長袍馬褂,仙風道骨的傢伙,在旁邊看了一會,不聲不響,坐了下來,掏出兩塊大頭,往桌上一放。一臉有學問的模樣,這股勁已先聲奪人。台主一瞧,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心裡先行緊張。長袍馬褂第一步是「象七進五」,那就是說先飛象,飛到當頭卒下面,這是一着普通的棋,台主姑妄應之,不敢用當頭炮,穩紮穩打,也先飛象。第二步該長袍馬褂走啦,你猜他走了個啥,嗚呼,他不慌不忙,就來一個「象五進三」,那就是說,把他的象飛到「三兵」的前頭,緊傍黃河。

這一着使台主雙眼發花,同樣自盤古開天闢地,還沒有聽說過第二着竟這麼走的,不禁汗出如雨。夫台主也者,都是棋壇上有地位之士,輸得起錢,輸不起名。乃對着該「象」考慮一個小時之久,不敢應子,只好哀告曰:「學生乃為生活所迫,狂妄之處,務請包涵。尊棋實在高明,可否允我明天繼續。」長袍馬褂拈鬚微笑曰:「明天也可。」該台主狼狽回家,邀請廣州一流棋士,徹夜研究,又翻出所有棋譜,搞了一夜,仍看不出將來變化如何。最後決定這樣,明天姑妄再應一子,看他怎麼下法,了不起甘拜下風,請他一宴,當面謝罪。事情弄到這種地步,也只好如此矣。

到了第二天,名手雲集,台主入座,惶惶恐恐,走了一步馬。這時候該長袍馬褂露他的一手啦,他不露還可,一露能教人拉稀屎。只見他胸有成竹,颼的一聲,象過了河,把台主的當頭卒吃掉。原來他閣下根本啥都不會,不過來尋尋樂子也。

飛象過河手段能把健康人嚇成心臟病,對方已有心臟病的,則可能一命歸陰,可不慎哉,可不慎哉?[1]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常村鎮常北村 ,漢族,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後前往台灣,曾任台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為海峽兩岸的人熟知。柏楊在很多所學校念過書,但從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他的言論和書籍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