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楊煉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飛天》是詩人楊煉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我不是鳥,當天空急速地向後崩潰
一片黑色的海,我不是魚
身影陷入某一瞬間、某一點
我飛翔,還是靜止
超越,還是臨終掙扎
升,或者降(同樣輕盈的姿勢)
朝千年之下,千年之上?
全部精力不過這堵又冷又濕的牆
誕辰和末日,整夜哭泣
沙漠那麻醉劑的鹹味,被風
充滿一個默默無言的女人
一小塊貞操似的茫然的淨土
褪色的星辰,東方的神秘
花朵搖搖欲墜
表演着應有的溫柔
醒來,還是即將睡去?我微合的雙眼
在幾乎無限的時光盡頭擴張,望穿惡夢
一種習慣,為期待彈琴
一層擦不掉的笑容,早已生鏽
苔蘚像另一幅壁畫悄悄腐爛
我憎恨黑暗,卻不得不跟隨黑暗
夜來臨。夜,整個世界
現實之手,扼住想象的鮮艷的裂痕
歌唱,在這兒
是年輕力壯的蒼蠅的特長
人群流過,我被那些我看着
在自己腳下、自己頭上,變換一千重面孔
千度滄桑無奈石窟一動不動的寂寞
龐大的實體,還是精緻的虛無
生,還是死——我像一隻擺停在天地之間
舞蹈的靈魂,錘成薄片
在這一點,這一片刻,在到處,在永恆
一根飄帶因太久的垂落失去深度
太久了,面前和背後那一派茫茫黃土
我萌芽,還是與少女們的屍骨對話
用一顆墓穴間發黑的語言
一個顫慄的孤獨,彼此觸摸
沒有方向,也似乎有一切方向
渴望朝四周激越,又退回這無情的寧靜
苦苦漂泊,自足只是我的輪廓
千年以下,千年以上
我飛如鳥,到視線之外聆聽之外
我墜如魚,張着嘴,無聲無息
作者簡介
楊煉(1955-),男,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祖籍山東,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獎」評委。[1]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並成為《今天》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楊煉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內地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等創立「倖存者詩歌俱樂部」。[2]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其詩集八種、散文集兩種,與眾多文章已被譯成二十餘種外文,在各國出版。他不停參加世界文學、藝術及學術活動,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被稱為楊煉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形式,把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內心之旅。《同心圓》更是取消了時間概念,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3]
如果說,楊煉屬於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並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並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4]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鍾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鱷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瓮》(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