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飄落在故鄉的日子(關山長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飄落在故鄉的日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飄落在故鄉的日子中國當代作家關山長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飄落在故鄉的日子

轉眼回到老家已經十天,大家長假相繼到期。春節前大家都急急地趕回來,過完節又匆匆地離開,像風箏一樣,平日裡都在各自的天空里飛,現在被一條線收了回來,接着又趁着風向遠方飄去。這一來一去之間,無不滲透着三層背景:一層是故鄉,一層是春節,一層是親人。

弟弟從遙遠的南國開車回來,全家加上二叔家,合起來共有十口人回到村里。平常的日子裡,大家總是你東我西地忙碌着,家裡只剩下父母二人在家守候。每年年前兩個月里,父母最怕的是下雪,一直在盤算也在盼着,希望我們一個個都能儘早回來。今年的天氣真好,溫暖的春天回來得那麼早,大家在暖暖的天氣里往回走,終於一個接着一個地回來了。

走在故鄉的土地上,感覺到故鄉是非常具體的,具體到村裡的一條路,門前的一段矮牆,站立的那棵老樹,以及很多具體的東西。人為什麼一生都會有對故鄉的依戀?實際上是一種追憶,追憶那似水流年,追憶那童年歲月,深情地依戀第一次走進眼裡和心裡的每一件物事。半夜醒來,我盯着黑黑的屋頂,不用開燈,心裡就會像放電影一樣,閃現出一個接一個場景,讓人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故鄉的味道。小小的院落,破舊的上下房和兩邊新修起來的四間小房,構成獨特的四合院。祖先們無論是從田裡幹活歸來,或者去人家做木活回家,小院都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他們在這裡生養休息,一代接着一代地往下傳,不知不覺便過了一百多年。大門前有一條50米的小路,直接通到麥場上。麥場既然打碾場,也是儲存所,還是遊樂場。這裡有棵高大的老槐樹,還有一棵在秋天綴滿紅果的檁槿樹,場坡上圍滿許多老椿木。那些年父母領着我們打場碾麥、收穫莊稼,印象更深的則是小時候我們的所有活動,包括踢踺子、打沙包、跳方等,都是在這裡進行的。昨天下午站在場裡,當時陽光無比明麗,周圍山高水長,天空特別地藍,藍到清徹的地步,這樣的藍讓人心神寧靜,讓人單純美好,讓人自覺不自覺地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對面就是那座古堡,現在還沒有人把它列成文物,但它絕對銘記着一段古老又深厚的歷史,也見證村莊所有的變遷;而今它沉默着,實際上是它用沉默記取一切,記取腳下那兩條圍着流淌的河,以及像河一樣的歲月。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條白色的飄帶,撒落在山間,纏繞在山頭,通向那遠方。多少次歸來和離開,都是這條路承載着來去的歷程,而今大家的腳步越來越快,村里好多戶人家都有了車,大家開着漂亮的小汽車回歸故里,走鄉串親,往返城鄉,封閉的故鄉正地發生着天翻地覆般的變化。

春節是從貼對聯開始的。儘管現在買的對聯龍飛鳳舞、色彩紛呈,我卻喜歡自己用紅紙一幅幅地去寫。我寫對聯已經整整二十多年了。字體從柳體到顏體再到王體,後來又回歸到顏體。雖說寫了一輩子大楷,根本與書法無緣,但我非常喜歡親手寫這些不像書法的作業,喜歡踏踏實實、一筆一畫地去書寫,每個字都寫得方方正正,每個筆畫都橫平豎直,每幅對聯都呈現着整齊輻射出來的力度,加上自己精心挑選的那些字句,每幅對聯都能滲透一些古典美、中文美和民俗美。我一直在思索,人們常說在城裡過年沒意思,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沒有形式和禮儀。在鄉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鄉村積澱了深厚的民俗傳統,過年體現着幾千年的禮儀文化。比如在除夕村里人家都有一整套過年的程序,對聯貼好之後吃長壽麵,請先人,祭奠,放炮,再接着吃花生、核桃和糖果,發放年錢,吃大骨頭肉,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項一項地下來,時間已至深夜,全家人便在炮聲隆隆中迎來新年的鐘聲。新年的大門打開了,新春的爆花飛揚,新的一年就開始了。正月初一的講究更多,比如開大門,到村廟祭奠,去墳頭祭祖,相互拜年,晚上吃團圓餃子等。父親領着我們做這一切的時候,是非常嚴肅和認真的,每個程序都很嚴格,一個環節也不能少。一定的形式體現一定的內容,我從來也不認為祭奠僅僅屬於封建迷信,在這些程序和形式後面,體現着濃厚的傳統文化,滲透着農耕文明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心意,承載着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而這一切在城裡都被簡化了,簡化到只有一頓年夜飯,當然就感覺沒意思。新一代紛紛走進城市,走進城裡的他們雖然沒有忘記鄉愁,但也沒有積累下多少現代,時間洗刷了農耕的質樸,新潮又沒有完全落實到他們身上,或者把五彩斑斕當成文明,他們身上折射着變化的另一種模樣。

正月初三下午,叔父一家從對面家裡回到老屋,一家人都聚全了。正在大家說東道西的時候,女兒要拍全家照,大家感覺這提議不錯,於是大家都到了院子。先是拍集體,接着拍合影,一下子拍了二十多張。兄弟把這些電子照片放到電視屏上按照幻燈片播放時,看得大家的臉上蕩漾着喜慶,節日的歡樂,親人的團聚,加上姊妹們的嬉鬧,能感覺到大家都是開心的,日子顯得無比的熱烈、親切、和美。大家庭是農耕文化的結晶,小家庭是現代文明的收成,大與小之間,彰顯着時代的變遷。但有一種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大家庭成員之間是親情,小家庭成員之間更是親情。親戚實際也是親人,往前推三代,他們不是姑姑的兒子,就是姨姨的孫子,姑姑和父親是兄妹,媽媽和姨姨是姐妹,大家都是親人,是從一棵樹上分杈出來的枝椏,走親戚就是姊妹們會面。以前的人們兄弟姐妹多,現在便親戚多,親戚多了人氣旺。表哥們每年正月初三都要到我家團聚,前幾年大家還要大醉一場,比過節都熱鬧,這幾年大家年事漸高,酒是喝得少了,但相聚的熱鬧還在。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也算是親情,見面總要問這問那,關心體貼。這幾天村里辦了籃球賽,竟有二十多支隊伍參加。去場子裡看球賽的時候,竟然見到許多小學同學,有的甚至是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鐵杆同學。在一起的時候大家總是說,你小學時候怎麼樣,初中時候怎麼樣,當然也問現在怎麼樣,回憶讓大家沉浸在曾經的年少時,沉浸在少年時代美好的時光里,沉浸青春的歲月里。別夢依稀,夢裡落花知多少,過去的日子都蒙上一層神秘而美好的紅紗巾,每個時段每個場景每個人物都籠罩着無盡的詩意,其間所寄寓的就是惜取少年時的珍貴與可愛。從同學口裡聽起來,那時候的我特別愛學習,同時也是傻傻的樣子,一幅世事與我無關的樣子。現在想來,真是那樣的話,就學會入世與出世的統一,儒家、道家與辯證的合作共事。假如現在那樣就好了,可惜一樣也做不來,更明白以前那些歲月的珍貴。同學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或高挺偉男,或窈窕淑女,個個都是他們精心養育的好成績。從他們身上流淌的青春來看,我們仿佛看到當時大家的影子,但肯定不全是或者只是影子而已。

天亮就要離開這個家回那個家。二十年裡我一直這樣來來回回地行走在兩地之間,思念忙亂並存,牽掛和堅持同在,走了一條勞累得不為別人所知的路,托底就是故鄉和親人,是他們給予了我一切秉賦,支撐我走在酸甜苦辣全有但完全屬於自己的路上。這二十個春節,在城裡我只過了一次,其他全部回到老家過,其間所寄寓的就是對故鄉、春節和親人的無比牽掛思念[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