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門

風門穴(BL12)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別名:熱府;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

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主治風疾,故名風門。是臨床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風門穴
  • 別名:熱府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的風氣
  •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 功能作用: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目錄

1 簡介

2 主治疾病

3 取穴標準

4 穴位名解

5 穴位特徵

簡介

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風門穴的主治疾病為: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強力按壓此穴位,能促進組織的發達,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體內鈣與磷的代謝。進而增加對濾過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氣止時用食指強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經6秒鐘後,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領重複做10次到30次。 用這種治療法幾乎可治癒感冒,如果還未能完全復原請再試試以下的治療方法。

主治疾病

風門穴的主治疾病為: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此穴治療感冒請參閱:「穴道指壓法治療感冒」。

取穴標準

風門穴fēngmén

取穴方法:人體風門穴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深層為最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二、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後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布。

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該神經由臂叢發出,由肩胛提肌前緣,經該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內側緣下降,幾達該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針經上述結構後,可深至第二肋間結構,其胸腔相參應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針刺的深度。 主治疾病: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氣喘;配合谷穴治傷風咳嗽。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附註: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風門穴手足太陽之會。

別名:熱府,背俞,熱府俞

穴義: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

穴位名解

(1)風門。風,言穴內的氣血物質主要為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風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

(2)熱府。熱,氣血物質在本穴受熱也。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 理同風門名解。熱府俞名意與熱府同。

(3)背俞。背,氣血物質來自背部各穴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穴。理同風門名解。

(4)手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背俞各穴傳來,性濕熱,與小腸經氣血同性,故為手足太陽之會。

穴位特徵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的風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且為風行之狀。

功能作用: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1]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