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情緣(張慧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箏情緣》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慧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箏情緣
我對風箏的最初印象,源自童年時我背誦過的古詩。清·高鼎在《村居》中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躺在父親的懷裡,搖頭晃腦地背誦,然後問他:什麼是紙鳶?
父親說:紙鳶就是風箏。
那風箏又是什麼東西呀?我好奇了。可是,我卻不記得父親的答案,好像是連我最崇拜的父親,也沒有描繪出風箏的子丑寅卯來,關於這一點,我有點記不清了。
後來,我上了小學。又到了春天,草長鶯飛,春光明媚,河水潺潺,楊柳依依,語文老師讓我們以《春》為題寫篇作文。我在文中引用了一首古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詞》),為此,老師還在作文課上表揚了我。因為自己有了閱讀能力,那時的我對風箏已漸漸地有了清晰的概念。
那時,每到陽春三月,東風拂面,田野中一片蔥綠,我便想起放風箏的事情來。我想求父親去買風箏,可我清楚地知道,我們家在農村,交通不便,信息封閉,雖然父親極疼愛我,但他卻無處能為我買到風箏。
一直到上初中時,我到離家較遠的一所重點中學上學,學校里有一位姓王的同學,也不知他從哪裡學來的技術,居然用牛皮紙糊了一隻風箏,於是,下午課外活動時,他就邀請我去放風箏。
不知是紙糊的風箏質量不過關,還是我們放風箏的技術不佳,風箏在風中掙扎着,一次次從空中跌落,無力地鑽進麥田裡。我們興奮地扯着線,逆着風兒,在田野里奔跑着,手裡操縱着風箏線。可是,那隻漂亮的「蝴蝶」卻不肯去天空中遨遊。最後,我們累了,也終於泄氣了,我們望着那隻不爭氣的風箏,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哭喪着臉,垂頭喪氣……
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我去了縣城上班,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兒子,我才見到真正的風箏。春天又到了,春和景明,風和日麗,學校的操場上,幾位學生正在放風箏,學生們的動作很靈活,三下五除二,風箏便飛上了藍天。望着天空中翱翔的紙鳶,我的心裡也萌發了放風箏的願望。
周末放學後,我給兒子說起了學生們放風箏的事情,兒子便纏着我,讓我給他買風箏。我領着兒子,按照學生告訴我的地點,在縣一中旁邊的一個小攤上,給他買了一隻風箏。
那隻風箏很漂亮,像一隻黑色的雄鷹,展翅欲飛。我和兒子一起去廣場上放風箏,雖然器材,或者說部件,一點也不缺少,但我們的風箏卻飛不上天。我找不到原因,急得要命。
望着兒子撅起的小嘴,我心裡很歉疚。少年時,我雖然學習很好,但在遊戲方面卻很欠缺,因為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平時沒有心思去玩耍。兒子還小,自然也不知道放風箏的要領。放風箏就成了我們共同的夢,一直等到兒子長大了,考上了大學,我們才有了圓夢的機會。
今年春節過後,正在上大一的兒子和同學們出去踏春,他們買來了風箏,在公園的廣場上一起放飛風箏,兒子終於學會了放風箏。第二天,我們爺倆相約一起去放風箏。
廣場上,東風勁吹,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好時機。公園的廣場上,已經有許多人在放風箏,大都是父母陪伴着孩子一起來的,天空中這邊飄來一隻「飛機」,那邊飛過一隻「蝴蝶」,黑黑的「老鷹」在空中翱翔,漂亮的「蜜蜂」在天上飛翔……
兒子站在廣場中間,迎着風兒一邊奔跑着,一邊放着手中的線,風箏漸漸地飛向了藍天,越飛越遠。
這是一隻「白鶴」,它探着腦袋,在空中飛翔,瞪着眼睛,俯瞰着人間,仿佛能夠一眼看穿人世間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一般。
兒子歡呼着,在風中奔跑着,忘記了一切煩惱,忘記了世間的憂愁,一切不快都隨風逝去,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幼時我和他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
「總算圓了我們的風箏夢。」兒子興奮地對我說着。
太陽就要落山了,落日的餘暉在天空中燃燒着,燒霞滿天紅,黑夜拉開了幕布,很快就要降臨人間了。廣場上的人群漸漸散去,兒子開始收起手中的線,收回了自己的風箏……
短短的寒假就要結束了,我把兒子的風箏仔細地收好。就算作一個紀念吧,將來會有一段欣喜和回憶,在等待着已經成人的兒子。
回憶起我這半生光陰,我不禁感慨萬千:國家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風箏也隨着文明走進了千家萬戶,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全靠黨的政策好呀!願我們在黨的領導下,能夠圓更多的夢,讓我們美夢成真,心想事成,吉祥一生![1]
作者簡介
張慧峰,山東省成武伯樂第一初級中學地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