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台縣為安徽省淮南市轄縣,古稱州來,下蔡,北鄰亳州市蒙城縣,西北接亳州市利辛縣,西連阜陽市潁上縣,隔淮河南望淮南市壽縣,東連淮南市區。鳳台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地處北緯32度至33度,東經116度至117度之間,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縣。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42公里,面積1100平方公里,耕地46100公頃,水面16萬畝,總人口73萬。全縣轄16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13個行政村,37個社區。以漢族為主,間居回、苗、彝、壯等25個少數民族。

鳳台縣以煤電為支柱產業,是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被譽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鳳台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攝氏度。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可通長江達江浙。淮阜鐵路橫貫境內,京九重站阜陽站僅距百公里。有濟祁高速、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和合淮阜高速可利用,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百餘公里。鳳台擁有豐富的煤炭、磷礦石、耐火土、石灰石等礦產資源,煤炭探明儲量達120億噸,可開採儲量達100億噸。

鳳台還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家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峰相峙, 一水中流,被譽為長淮第一峽,淵深百丈的黑龍潭與之帶水相連;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1]

概述

鳳台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緯32°33′-33°、東經116°21′-116°56′。東臨淮南市區,北依蒙城縣,西接潁上縣,南隔淮河與壽縣相望。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千米,東西寬約42千米,總面積1000平方千米。總人口74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8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經濟開發區、新集鎮朱馬店鎮岳張集鎮顧橋鎮夏集鎮、鳳凰鎮、李沖回族鄉、劉集鄉、桂集鎮、古店鄉、錢廟鄉、楊村鄉、尚塘鄉、丁集鄉、關店鄉、大興集鄉、焦崗鄉,共有21個社區、264個行政村。實際管轄17個鄉鎮,夏集鎮、焦崗鄉由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管理。縣政府駐政務中心。

地理位置

鳳台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地處北緯32度至33度,東經116度至117度之間,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一統志》有這樣的記載:「縣有鳳凰台,相傳曾有鳳凰至,因名鳳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萬畝,水面16萬畝,人口70萬,其中鄉村人口60萬。全縣轄17個鄉鎮,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77個村民委員會。居民以漢族為主,間居回、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土家、羌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餘人。改革開放以來,鳳台縣社會和經濟面貌均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水利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四五」普法先進縣等榮譽;是全國中部百強縣、安徽經濟「十強縣」和安徽財政收入「第一縣」,被譽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地況氣候

鳳台縣在大地構造上屆淮河台徹,長期受下降運動控制,地面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僅淮河南岸大山和鳳台林場以及縣城西部劉集一帶,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層。構造形跡則以斷裂構造為主,且多隱伏於第四系之下。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自然比降為1/7000至1/10000。鳳台縣地勢平坦,多為平原地區,地質狀況良好,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縣城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在南和東南鄙,距縣城7至25公里處,是剝蝕構造帶,主要在大山鎮的淮磷、後胡、蘆塘、局沈、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沖回族鄉和劉集鄉境內,猶如島形突出地面。

鳳台縣地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境內地下水源豐富,地表徑流密布,焦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溝湖等分布其間,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通長江達江浙。境內有淮河千里之軀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觀、淮河三峽中的第一峽:充滿神話且盛產淮王魚的黑龍潭。

溫度

2007年平均氣溫為17.4℃,高出常年1.8℃,為建站以來歷史最高值。全年除7月份平均氣溫低於常年0.5℃外,其餘11個月平均氣溫均比常年偏高。其中2月份平均氣溫9.2℃,比常年異常偏高5℃,創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極值。其餘1、3、4、5、6、8、9、10、11、12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分別偏高1.9℃、2.6℃、l.3℃、3.5℃、0.5℃、1.l℃、l.2℃、1.2℃、0.7℃、2.3℃。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略偏高。年極端最高氣溫37.6℃,出現在8月2日;年極端最低氣溫-2.1℃,出現在2月1日。終霜出現在3月11日,初霜出現在11月27日,全年無霜期260天。總的來說,夏天和冬天較長,春天和秋天較短。

降水

2007年降水1149.9毫米,比常年偏多189.8毫米,汛期降水集中。7、8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分別偏多224.4、128.2毫米,其中2007年鳳台夏季降水991毫米,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其餘月份降水基本與歷年同期相持平。全年總降水日數115天,略高於常年,暴雨日數為5天。全年未出現積雪天氣。

日照

全年日照時數為1908.7小時,比常年偏少273小時。作物生長期(3?11月)日照時數1375.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86%,其中2、4、5、11月份日照百分率高於100%,夏季日照不足,月平均日照百分率為68.7%。日照充足天數(日日照率>60%)177天,日照不足天數(日日照率<%)116天,無日照天數72天。

水文

縣境位於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為淮河。淮河由陸家溝口入市境鳳台縣,流至永幸河閘口分流為二,北道北上轉東環九里灣進入市境潘集區,南道(又名超河)東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區,南北河道至鄧家崗匯流,由大通區洛河灣橫壩孜出境。境內流長87公里,其中市區流長51公里。市境支流有東淝河、窯河、泥黑河、架河、西淝河。湖泊有高塘湖、胡大澗、石澗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崗湖,還有採煤塌陷區積水而成的湖泊,最大的為櫻桃園(謝二礦塌陷區)。此外,還有泉山、老龍眼、乳山、丁山等小型山塘水庫。 全市水域面積3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7.65%;水面183平方公里,占水域面積48.8%。市境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積層,面積約1650平方公里,可采儲量4.5億立方米,與地表年平均徑流量大致相等。[2]

資源交通

資源

鳳台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有煤、磷礦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種礦藏,尤以煤的儲量為最,可開採量達120億噸;磷礦儲藏量為180萬噸;紫砂石境內儲藏量為70萬噸;高嶺土境內儲藏量為3000萬噸。境內已建成新集、張集、顧橋等煤礦,「亞洲第一大深井煤礦」——顧北大型煤礦也已經建設完成並投入開採;鳳台電廠建設如火如荼。鳳台已成為安徽「火力三峽」的重要基地和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

交通

鳳台縣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發達,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台、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距京九線上重站阜陽站僅百餘公里。四條省道穿境而過,且有合淮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可利用。距合肥駱崗機場百餘公里,蚌埠機場幾十公里。

歷史文化

鳳台早在禹貢屬徐揚二州之境。

周代,屬青揚二州之境。

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滅州來國,為淮北楚之州來城。周簡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來,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吳來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叫延州來,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吳將蔡昭候由河南新蔡遷於州來,逐改名為下蔡。戰國時,楚惠王滅蔡,蔡候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九江國,下蔡屬九江國。

漢代,漢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國廢改為九江郡,下蔡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

晉代,普初下蔡屬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襲,縣地邊兩境束去元常,又在縣境內設置了很多城。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開皇初郡廢,下蔡屬汝陰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廢,下蔡為穎州(今阜陽)汝陰郡。

五代十國,下蔡屬穎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壽州(今壽縣),降為防禦州,世宗以縣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屬淮南西路,壽州文和六年升為府,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與金劃淮水中流為;界,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壽州,幫有「南北壽州」。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在下蔡置鎮設巡柃司。

清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兩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准,與壽州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於雍正11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縣治於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台,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本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1970改地區)。

境域變遷

鳳台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縣時,縣治所與壽州(今壽縣)同城分治。即壽州城內西、南兩門屬州,北門屬鳳台縣,東門為州、縣分理。東鄰懷遠,西靠潁上,北界蒙城,南接壽州,西北為阜陽。東西寬60公里,南北長90公里。縣城間的距離為:距定遠75公里,潁上60公里,壽州15公里,阜陽120公里,蒙城75公里。此境直至解放。

解放後,由於區劃變動,陸續劃楊湖鎮歸潁上縣,廖家灣、黑泥窪歸淮南市,平阿區歸懷遠縣,郝家圩孜歸壽縣。據1960年縣誌載,縣境呈東南和西北斜形,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總面積為1383.48平方公里。

1965年4月8日,將闞疃、展溝區的8個公社劃歸新成立的利辛縣。

1972年9月20日,將潘集、古溝區劃歸淮南市。截止1985年,全縣境域東西寬42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為1110平方公里。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政治經濟

2005~201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3.3%,人均生產總值由1.02萬元提高到2.56萬元;財政收入突破30億元大關,增長260%,居全省第一。工業化水平加速提升,積極支持煤電企業發展壯大,相繼建成顧北煤礦、張集北礦、鳳台電廠一期等一批重大項目,初步形成了以煤電、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30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6.6%,戶數由2005年的34戶增加到110戶,工業化率達到60.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跨過60萬噸台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倍。三次產業比由2005年20.9:52.3:26.8調整到12.3:67.9:19.8,二、三產業比重提高了8.6個百分點,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跨越,由安徽中等縣向全省十強縣、中部百強縣的跨越。

——五年的轉型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先後實施了公共事業、擴權強鎮、醫療衛生管理、農村綜合改革、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26項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工作,67戶國有企業實施改制重組,1.5萬名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非公經濟比重由「十五」末的27.8%提高到32.7%。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共引進項目525個,開工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253個,建成212個;引進內資85億元,增長5.7倍;實際利用外資178萬美元;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084萬美元,增長11.9倍。啟動了鄉鎮工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強力推進開發區建設,被評為全省「十佳」開發區,招商引資額增長8.8倍,工業生產總值增長7.4倍,財政收入增長17.4倍。

——五年的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修編了縣城總體規劃,制定了村莊布點等各類專項規劃。市政建設規模、建築竣工面積、綠地面積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新城區建設全面推進,鳳凰湖新區建設高位啟動。完成鳳凰大道、明珠路橋、鳳利路拓寬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黨校綜合樓、天然氣綜合利用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濱河灣、福海園等一批商貿中心和住宅小區相繼建成。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增長50%。舊城改造穩步推進,新建住宅221.4萬平方米,拆除危舊房屋28萬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38.2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90萬平方米、成片造林4萬畝,建設農田林網15萬畝,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005年的36.2%提高到41%。榮獲全國園林縣城、全省綠化模範縣城、全省首屆十佳環境優美縣等榮譽稱號。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完成淮北大堤加固等重點工程,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創建省級新農村示範點20個、市級20個;建成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個、生態村3個。

鳳台經濟開發區是築巢引鳳的平台。這個開發區創辦於2003年,是經省政府和國家發改委批准的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5平方公里。中國重汽、蕪湖瑞江重汽集團等一批汽車產業相繼在鳳台經濟開發區興業,使之成為皖北重要的汽車貿易集散地。兗礦集團、南京膠帶廠、安徽縱橫膠業為龍頭的礦山機械製造產業園規模初具。以安徽勝芝遠通光電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電器為龍頭的電子電器產業園彰顯活力,繪出壯美的發展遠景。截至2009年上半年,鳳台經濟開發區共引進企業58家,其中工業企業48家,汽車銷售企業10家,投資總額近16億元。2009年3月,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的海螺集團440萬噸水泥粉磨站也已落戶鳳台,這將為鳳台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進程中,鳳台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鳳台人民將按照「低門檻、高回報、你發財、我發展」的開放政策,以真誠、優質、高效的服務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來我縣旅遊觀光、考察洽談業務,投資興辦各種企業和基礎設施,以促進共同發展。

2010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55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19.75億元,增長13.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1.75億元,增長9.8%。

2010年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7698元,增長9.7%。

2010年年末單位從業人員48863人,比上年增加6483人,其中,第二產業29332人,較上年增長3.5%;第三產業18144人,較上年下降9.4%。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086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02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

2010年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66億元,較上年增長3.9%。

2010年工業生產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06.66億元,增長12.7%。

2010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39億元,比上年增長69.0%。

2010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7億元,比上年增長18.8%。

2010年全年完成財政收入30.22億元,增長42.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29億元,增長22.4%;財政支出19.41億元,增長14.3%。

2010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6248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513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1.4%;農業人口491296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8.6%;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4225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3.5%。男性

人口330395人,女性人口294414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52.9%、47.1%。出生人口10381人,出生率16.6‰;死亡人口5298人,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8.2‰。

2010年全縣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18277萬元,增長10.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6695元,增長14.9%。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55元,增長16.7%;農村恩格爾係數44.95%,比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平方米。

宗教民俗

鳳台道教只有茅仙洞「清大觀」一處,屬全真派。茅仙洞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三峰山南坡,在茅仙洞風景區內。據清《鳳台縣誌》記載,漢宣帝地節中(前69—66年)茅仙道教創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處建草庵一座,居此修煉,該洞遂名為茅仙洞。隨後歷代均有宗教活動,並相繼易名為硤石寺、興福寺、興復寺、清天觀等,道、佛交替居守,較為頻繁。清光緒年間,由全真派二十世道長葛明興與其師弟金大椿、謝春勝率徒李至高、童至方、謝寶勝共同住守。茅仙洞道教活動再次復興。 清光緒十七年(1892 年)道長葛明興、金大椿化緣募捐修建地藏王殿。光緒二十年又鑄八卦鍾一口,重達千斤,現置院中。爾後,道長李至高、童至方,通過原為本觀道士以後棄道從軍升任懷慶府總兵的謝寶勝,化緣募捐,於茅仙洞口上方興建三仙樓,供奉三茅真君神像,井修通山路和橋樑多處。這時茅仙洞的宮觀殿宇,樓台亭閣,復具規模,香火旺盛。 民國23年(1934年),道長蘇理純率徒化緣,把三仙樓、山門、中殿、客廳、地藏王殿全部修葺,使茅仙洞煥然一新。民國 24年改名為「清天觀」。蘇理純又派徒弟蘇宗善到上海化緣,「辟穀」(不進飲食)七天七夜,感動施主,化得巨資,又在大殿後修建五間樓房。蘇宗善虔心修行,不吃煙火食,贏得周圍信徒嘆服,其後信教人員日益增多。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和七月三十的兩次廟會,都是盛況空前。民國27年日軍侵占鳳台後,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香火減退,茅仙洞開始衰落。1950年後,茅仙洞道長蘇理純在幫助縣人民政府興建公房時觸電身亡。蘇宗善、崔宗軒主持教務。道長蘇完善 1956年列席了安徽省政協會議,1957年和 1958年出席了全國宗教會議。在 1957年全國道教協會上,被選為全國道教協會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茅仙洞文物珍藏,毀壞殆盡,宮觀亭台,斷壁殘垣,道教活動,幾近湮滅。道長蘇宗善於1978年去世。現在由道長崔宗軒主持教務,並有紀誠修、李誠意兩個徒弟。 1984年在黨和政府及省道教協會關注和積極倡導下,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茅仙洞(清天觀)為省級重點開放的三、座道觀之一,與皖南齊雲山,懷遠禹王宮同為道教聖地。1985年,市、縣設置茅仙洞風景開發區工程指揮部,發起募捐修復茅仙洞活動,印發募捐倡議書,邀請蘇州、上海、合肥的學者專家幫助策劃,聘請蘇州、揚州一帶能工巧匠,參加施工。建起地藏王大殿一座,三清殿一座,涼亭五個以及清天觀、石階、圍牆、公路等。原有宮字幾乎全部恢復,而且增添了園林和接待處。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寺廟殿宇蔚為壯觀,成了淮河流域旅遊勝地。[3]

文化旅遊

花鼓燈

鳳台縣堅持文化與經濟比翼起飛,詮釋出縣城發展的新內涵。鳳台是全國花鼓燈藝術之鄉,花鼓燈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花鼓燈藝術研究基地與「安徽省陳氏花鼓燈流派生態村」也已落戶鳳台。粗獷而細膩的鳳台花鼓燈藝術,被譽為「東方芭蕾」,不僅跳紅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國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由花鼓燈衍生出來的全國稀有劇種一一推劇,同樣深受沿淮人民的喜愛。鳳台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安徽花鼓燈會暨首屆淮河花鼓燈文化節,鳳台花鼓燈專場作為安徽省「慶元旦文藝專場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開安徽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場調演一個縣節目之先河。2007年,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大地之舞杯」民族民間舞大賽上,鳳台花鼓燈藝術團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縣級參賽團體,以《瞧,這幫鼓架子》的精彩表演捧走安徽歷史上參加「荷花獎」角逐以來最高獎項銀獎,並獲得唯一一個觀眾最喜愛的舞蹈作品獎「大地之舞獎」。2009年7月,鳳台縣實驗小學的學生們表演的《好一群小蘭花》,作為安徽省唯一的節目參加由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主辦的全國首屆「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共同迎接祖國60華誕,獲得「特別貢獻獎」。同月,縣起點幼兒園的孩子們表演的《俺也要跳花鼓燈》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少兒舞蹈的最高賽事——第五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並獲得最高獎「小荷之星」金獎。

茅仙洞風景區

茅仙洞風景區位於鳳台城南3公里處,是西漢道家古剎。其三面環水,淮河繞境而過,素以「淮上勝境」著稱。山中林壑優美,佳樹蔥蘢,山下淮水如練,牽來繞去,山石倒長,南仰北傾,斜指南天。自古為佛道兩教傳習勝地,更是遊覽佳境。其景點有茅仙古洞、淮河第一硤、古香山寺、靈龜聽禪、淝水之戰古戰場等諸多文物古蹟,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焦崗湖景區

有着「華東白洋淀」之稱的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鳳台縣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構成獨特的山、水、城旅遊金三角。該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既有蘆葦盪(鳥的天堂)、荷花澱、仙侶湖、漁業觀光園、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觀,又有湖畔垂釣、蘆盪探幽、蕩舟采菱、湖中戲鳥、漁家尋樂、浪遏飛舟等休閒項目,兼有焦湖紅心鴨蛋、醇香酒糟魚、活魚乾吃、水晶貢圓、五香狗肉等特色產品,還有「仙侶下凡」、「黑龍遭難」、「神猴探寶」等美麗傳說,堪稱「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生態旅遊處女地。2005年2月,焦崗湖旅遊區被評定為「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地質公園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片「生命聖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脈發現古生代寒武系的須宛類、環節類、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在8.4億年以前,國外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他們命名為「淮南蟲」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牙齒化石,距今300多萬年,是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於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壽唐關

這裡是古代戰爭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時,南唐兵馬據壽州,被後周軍隊圍困,南唐元帥李景達馳兵救援,據此一隅,並在四周的山頭上設置十八連珠寨,與後周軍隊作戰。《宋史·張永德傳》載:「世宗親征壽州,領軍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戰備嚴整。」而周世宗則在石山口築壽唐關,前拒唐兵,後與下蔡呼應。所以便留下了軍事要塞壽唐關。

壽唐關在東、西樓山兩山口之間,是鳳台通往壽春的交通要道。西距雙峰山一公里,西邊是煙頂山峰,古時有烽火台,壽唐關全是青磚砌成,關口拱形,可行車馬。兩側據崗巒之山勢,「南綰壽州,北控下蔡」,東邊層巒疊嶂,緊銜古南唐,關前為險坡陡道,兩側青山對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過關而下,可見「女兒泉」。

壽唐關又稱「梳妝檯」,是為紀念宋代女英雄劉金定而建造,當年劉金定南唐救駕,首先攻占了壽唐關,在此安營紮寨。南唐兵將壽唐關團團圍住,而劉金定毫無懼色,依然在關上梳妝打扮,然後再催動戰馬,手舞金刀殺入敵陣,殺得南唐軍四散而逃。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這位女英雄,於是壽唐關也稱「梳妝檯」和「過駕樓」。

三國古銀杏

鳳台一中校內的千年銀杏是三國時東吳大將周泰花園的觀賞植物,樹齡1800多年,樹高28米,冠徑26米,樹幹直徑2米多。老枝盤曲,遒勁蒼老,但扇形樹葉卻鬱鬱蔥蔥,綴滿枝頭,根部向周圍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態各異的湖石狀。占地約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鳳台城北,氣勢雄偉,古時形成接近鳳台城的標誌。

這棵古樹歷盡了世態滄桑,經歷了坎坷的折磨,三國爭雄、吳楚爭霸、逐鹿中原、兩晉紛爭,歷代王朝的更替,記述了近兩千年的史實。

古時群眾寄予多少神話傳說,白果老爺,巨蟒大蟲,醫病免災,又傳說懷遠林姓旅客,拴馬在樹下休息,馬鞭拴在樹上,因趕路匆忙,忘記了馬鞭子,回到家中洗臉時,盆中現一白果樹影,樹枝上掛着馬鞭子。這些神話了的老樹成了群眾崇拜的對象,於是祈福的,求藥的,經常不斷,南面空地上樹立了七、八對旗杆,樹旁香煙繚繞。

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了鳳台,拆掉了文昌宮,又在樹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裡,傾盆大雨,雷電交加,老樹西南從頂到根約兩尺多寬的樹皮被雷擊掉,日軍在遭到「人怨」的同時又看到如此驚人的「天怒」,於是就撤去瞭望哨,龜縮在碉堡中了。

1945年這裡辦了學校,老樹被圍在校園內,鳳台解放了,創辦鳳台中學,清晨早讀,白果樹下書聲琅琅,老樹「得其所哉」又煥發了青春。

現在為市一級古樹名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劫後餘生,枯木逢春。正是:

劫後春又生,銀杏強不阿。

青春枝葉茂,默默撫沉疴。

落紅灑園圃,愛苗護花棵。

生機天難老,何懼苦難多。

科教發展

鳳台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截至2009年4月底,縣內有公辦中學4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民辦普通高中達3所、初級中學5所、小學5所、幼兒園23所,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機構增加到4所。民辦教育為全縣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增添了活力。境內的鳳台一中始建於1945年,是一所安徽省示範高中。多年來,學校以科學的管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在本地區享有較高聲望,成為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名人

鳳台歷史上人才輩出,戰國時少年上卿甘羅、三國大將周泰等歷史名人即生於此地。淮南王劉安在這裡招八公煉靈丹、聚賢才著書立說,一部《淮南子》留傳千古,一箋豆腐方惠及後人。境內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家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峰相峙,一水中流,被譽為長淮第一峽,壁立千仞、淵深百丈的黑龍潭與之帶水相連;植物活化石千年銀杏樹、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這裡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八公山下,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就產於此;有着「華東白洋淀」之稱的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也是個不錯的去處,該生態區2005年被評定為「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2009年又被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此外境內還有清代慰農亭、趙匡胤的馬扒泉、劉金定的梳妝檯等名勝。

文學作品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鳳台」一詞是個特指名詞,又稱秦樓、鳳樓。《列仙傳》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說的是春秋時有個叫蕭史的人善吹蕭,像鳳鳴,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弄玉嫁給他妻子,並築鳳凰台給他們夫婦倆居住。蕭史、弄玉夫婦二人居鳳台之上成天吹簫吹笙,學鸞鳳的叫聲並最終學得了和鸞鳳鳥的叫聲一樣,因而引來了鸞鳳之鳥二人乘之仙去。後詩文中引此典借指吹簫吹笙以及笙簫之聲優美,也用來比喻美妙的樂音或仙樂,但多用指人憑自己的才藝取得愛情之事,因而用作比喻男歡女愛而結成良緣愛侶、共享幸福以及用作女子出嫁、男子入贅的典實;又由於笙、簫這兩樣樂器是用竹製做成的,故詩文中引用也用作詠寫竹的典實;又弄玉是秦國國王穆公之女,因而蕭史弄玉就相當於後來的帝王的公主和駙馬,故於酬駙馬、公主的詩文中也常見引這些典故用來讚美她、他的德行,或指他、她求仙慕道、或婉稱他、她之死。

參考文獻